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 艺术史 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因此,画面之有题画诗,是 中国画 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 绘画艺术 的独有的 民族形式 和风格。而且,我国历史上有些优秀的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 文学史 上的可资继承与发扬的艺术珍品。关于题画诗的源流,亦即诗画结合的开端,过去论者意见不太一致。有的人认为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说晋顾恺之的《 洛神赋图 卷》便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有的人认为题画诗滥觞于宋代,理由是宋代以前绘画作品大都缺少题跋。 钱杜 的《 松壶画忆 》便说:“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
王冕《墨梅》(自题)
中国画和题画诗都是一种独到的 艺术形式 ,它们虽为美术和文学两个范畴,但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清代孔衍拭《 石村画诀 》说:“画上 题款 诗 ,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 补画 空处 也。如左有高山右边宜虚,款 诗 即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位”。以上“补画之空处”、“不可侵画位”这两句话,就是给 题诗 款在画面上,下了极明确的定义。“ 补空 ”二字,也就成为画家题诗款时的一个谦虚名词了。这里,题画诗和单为破除画面上单调与平凡所加的题款亦是有区别的,前者因画不能尽意,藉诗以名其意,诗画互相补充、互相阐述,称之“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后者通常都是为便于查考,只题上作者名号和作画年月,有的大约诗不美、书不工,以避开弱点所至。题画诗溢满着画幅的风采,因此长于文辞书法的画家,常将长、短不一的诗文搬到画幅上去,使其产生一种诗绘并工、附丽成观的 艺术效果 。画家为题画诗创作所发生的美感,常在郑重的注意和研究之中。有的在一幅画画成之后,再考虑诗句的长短与题诗的地位如何与画面相配合。有的则在一幅画的落笔前,也将题画诗的地位同时酝酿在内,或因先有长诗预先多留空白,为题写之用。诚然,诗文有精粗美丑之分,书法有工拙高低之别,若诗跋繁芜,书法不精,这类画作大都会被人们淡忘。据中国美术史记载, 宋元时期 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中国画即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 文人画 的一种创作追求或 审美理想 。画家既作诗又作画,不仅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中国画的想象作用。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 满地 芦芽 短,正是 河豚 欲上时。”此为 苏轼 题好友 惠崇 和尚画《春江晓景》诗,如今惠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品。
一些女画家、女诗人,于对艺术美的鉴赏中,亦不乏情不自禁地道出自己的艺术主张与追求,创作出题画诗。宋诗人 杨妹子 善书,著有《题画诗》一卷,其《题 马远 画梅.绿萼玉蝶》:“浑如冷蝶宿 花房 ,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凡御府收藏马远作品,多为她所题。《 书史会要 》评:“马远画多为其所题,语关情思,人或讥之。”
宋另一女诗人 曹希蕴 ,著《诗歌后集》,《 东坡诗话 》云:“希蕴颇能诗,虽于韵不高,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人称“此语最工”。
元书画家 管道升 尝画墨 及设色图进奉,得赐内府上尊酒。 皇太后 予以很高的礼遇,命坐赐食,奉旨画梅,并命 题诗 其上,云:“雪后琼枝懒,雪中 玉蕊 寒,前村留不得,移入月中看。”太后称羡不已。管氏另有《写诗寄外君》:“夫君去日竹新栽,竹子成林夫未来,容貌一衰难再好,不如花落又花开。”
清画家黄媛介善山水,工诗词,其《为渔洋山人画山水》云:“懒登小阁望青山,愧我年来学闭关,淡墨遥传缥缈意,孤峰只在有无间。” 爱新觉罗 氏安郡王岳乐女孙,幼承家学,工写花卉,其《 题自画牡丹 》:“风风雨雨惜春残,为爱名花倚画栏,淡著胭脂浓著墨,一枝图向画中看。”
题画诗得之不易,欲工尤难,贵在诗传画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