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人,字牧之。
杜佑
之孙。唐代文学家
、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
阿房宫赋
》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
李商隐
齐名,合称“
小李杜
”。代表作《
泊秦淮
》《
江南春
》《
赤壁
》《
题乌江亭
》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
曹操
所定《
孙子兵法
》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
昭义军
乱,上书
李德裕
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
樊川文集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和大多数天才一样,杜牧少年成名。元和年间,杜牧醉心于研究兵法,《阿房宫赋》就此诞生,“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短短十二个字,仅凭着想象,杜牧将阿房宫的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详情
杜牧刚正不阿的调性,如若事发之时身在京城一定也会参与被诛杀。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再来看《秋夕》中的细节描写,从“银烛”、“画屏“、”轻罗小扇”等字眼可以得出结论。
...详情
杜牧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正值
唐宪宗
讨伐
藩镇
,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
李德裕
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
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
感怀诗
》,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
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
弘文馆
校书郎
、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
节度使
牛僧孺
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
监察御史
,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
甘露之变
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
二年(838年),杜牧入
宣徽
观察使
崔郸
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
长安
任
左补阙
、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
膳部
员外郎
。
杜牧 江南春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
李德裕
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
牛李党争
,杜牧与
牛僧孺
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唐时的
黄州
(古黄州又名齐安郡,唐时治所在今武汉市
新洲区
邾城街
),在华夏属下等洲,兵连祸结,战火纷飞,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荒郡、废邯,晚唐以后是一处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视为“鄙陋州郡”, 到北宋“苏门四学子”之一的
张耒
,在其《
齐安秋日
》诗中也曾说黄州是一处 “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
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是唐代继
韩愈
之后的又一尊孔大家。黄州有
孔子山
、
孔子河
,是春秋末
孔子
周游列国时的过往之地,有“孔子使
子路问津
处”等圣迹,山旁建有
孔子庙
(
问津书院
前身)。由于年久失修,濒临倾倒。杜牧为 了宣扬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在孔子山扩建孔庙, 拜谒孔子圣像,亲自改
孔庙
名为“文宣庙”,并在庙中设置学堂(时称庙学),教化士民。他虽身居吏职,仍在学堂讲学不辍。讲学之时,其弟子自远方至数百人。他在《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说:“独能不徇时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务,爱人如子,废鞭笞责削之,用忠恕抚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圣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为虚受,熏其和风,感其欢心,庶为瑞为祥, 为歌为咏,以裨盛 业,流乎无穷”。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
回纥
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
诗歌成就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不过要知道,元稹、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
葛晓音
《杜牧和他的诗歌》认为,“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又由于杜牧在“以直达的语言表现对生活美的敏锐感觉”方面特具的天赋,“他总是能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种与意境最相和谐的情调,通过画面的巧妙组织表现出来。”王西平、张田《杜牧诗歌艺术美浅析》`认为,杜牧诗歌的艺术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清新明洁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综论》指出,杜牧在表现上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诗;用拗折法,而反说(翻案法)和设问则是杜牧拗变的主要手段,从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风格。吴在庆《杜牧诗歌表现手法初探》认为,“他的诗歌之所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与他采用比喻、拟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对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关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设问深入、应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对于开拓他诗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内涵,也不无作用。”“直抒胸臆、语法句式的倒置改变,这对于他古诗的豪爽劲健,惆搅不羁的风格有直接影响”,“而含蓄婉转、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设问深入等更明显地有助于他绝句的远韵远神、流情婉转风格特色的形成。”
古诗
杜牧的古诗受
杜甫
、
韩愈
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
杜秋娘诗
》《
张好好诗
》《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正巧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便攀谈起来。僧人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僧人面色平静,木然不知,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很是惆怅,遂现场赋诗一首云:“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意
)味长。”
杜牧
张好好诗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
洪州
,即
王勃
写
《滕王阁序》
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
《宣和书谱》
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
叶奕
苞
《金石录补》
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
董其昌
)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
宋徽宗
、
贾似道
、
年羹尧
、
乾隆
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
溥仪
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杜牧博得了盛名,这就是
《杜秋娘诗》
。
杜秋娘
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
《金缕衣》
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
李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让她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后来
李锜
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充当歌舞姬。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
唐宪宗
,被封为秋妃。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着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信。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
李凑
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这首诗当时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风云一时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杜牧,一首自谦“高楼风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称颂“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小李”也认为这首诗为“小杜”的代表作。
杜牧
十年之约
杜牧在
宣州
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崔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杜牧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后来杜牧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杜牧的本意。等到杜牧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七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了《
叹花
》。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所作《
感怀诗
》《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藏书亦多,祖父杜佑,德宗时曾为宰相,撰《通典》200卷。杜牧继承杜氏家族遗书,为此撰诗文记述称:“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杜牧自己亦阅遍所藏诗书,自称:“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生平所作诗文颇多,去世后,由外甥裴延翰编辑为《樊川文集》20卷,收文450篇。
杜牧
赌酒取姬
晚唐大诗人杜牧跟著名诗人张祜极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张到官府赴宴时,看到杜也在座。而当时,两人都爱恋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决定索取骰子用赌输赢的方式来决定谁有权去继续爱恋。杜牧当下遂开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张祜一听,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续吟着: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语音刚落,两人就不觉大笑着,反而把原本赌酒取妓的事儿给忘了。
杜牧
死前烧文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
新唐书
》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
关系
|
姓名
|
人物简介
|
|
十六世祖
|
|
|
|
曾祖
|
|
|
|
祖父
|
|
唐宰相、岐国公
|
|
父亲
|
|
唐宰相杜佑第三子。
|
|
配偶
|
裴氏
|
|
|
崔氏
|
情人刘氏,南陵名家之女儿
|
|
子女
|
杜承泽
|
长子,字浚之,早亡。
|
|
杜晦辞
|
二子,(837--?)字行之,小名曹师,母裴氏,曾任:左补阙,史部员外郎,淮南节度判官,曾隐居于阳羡水榭(江苏宜兴别墅)。
|
|
杜德祥
|
三子,(841--?)字应之,小名祝柅,母裴氏,曾任:御史中丞,礼部侍郎,知贡举。
|
|
杜兰
|
继室子,(847--?)继室崔氏所生。
|
|
杜兴
|
继室子,(849--?)继室崔氏所生。
|
|
杜真
|
继室女儿 ,(850--?)继室崔氏所生。
|
|
孙
|
杜遵
|
三子杜德祥之子。
|
以上资料参考《
新唐书
.宰相世系.杜氏》部分。
问津书院名宦祠杜牧供像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宋以后人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等。四部丛刊本《
樊川文集
》二十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据翻宋雕本影印。又有清杨寿昌的景苏园影宋本,是杨守敬令书手从日本枫山官库藏本影摹的本子。此二本均可谓善本。通行本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这部校点本是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为底本,并同景苏园影宋本对校,以《
唐文粹
》《
文苑英华
》为参校,还参考了其他有关资料而成,本文以此为底本,所引用的杜牧诗文皆此本。杜牧诗,由裴延翰所编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是可信的,但裴延翰手编《樊川文集》收得不全,因此到宋代就产生了《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补遗之作。清人冯集梧注《樊川诗集》,除这两个集子附录外,又增编了《樊川诗补遗》。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印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时,又据《全唐诗》增加了《樊川集遗收诗补录》,因此现存题为杜牧诗者共有486题524首。
[22-23]
|
杜牧绝句代表作品
|
|
|
|
|
|
|
|
|
|
|
|
|
《赠别(其一)》
|
|
|
|
|
《念昔游三首(其二)》
|
《念昔游三首(其三)》
|
|
|
|
《齐安郡后池》
|
|
|
|
|
|
|
|
|
|
|
|
|
|
|
|
|
|
|
|
《怅别》
|
|
《七夕》
|
|
|
|
|
|
|
杜牧律诗代表作品
|
|
|
|
|
|
|
|
|
|
|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
|
|
|
|
|
|
|
《卢秀才将出王屋,高步名场,江南相逢赠别》
|
|
|
|
|
|
|
|
杜牧散文代表作品
|
|
|
|
《守论》
|
《原十六卫》
|
|
《李贺集序》
|
《上安州崔相公书》
|
《答庄充书》
|
《上周相公书》
|
|
《战论》
|
《上李太尉论边事启》
|
《上昭仪刘司徒书》
|
《上司徒李相公论用兵书》、
|
|
《注孙子序》
|
《唐故岂府巡官裴君墓志铭》
|
《礼部尚书崔公行状》
|
《黄州刺史谢上表》
|
2012年4月1日,“首届2012清明公祭杜牧大典”活动在杏花村吟诗台隆重举行。杜氏后裔、池州大中小学校学生、景区游客及社会各界人士共3000余人参加了这次公祭杜牧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