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玫瑰》:当少女做起英雄梦,人偶开始迈步。

《凡尔赛玫瑰》:当少女做起英雄梦,人偶开始迈步。

2 年前

没想到今年夏天时火过的“凡尔赛文学”居然在最近又热了一把。而且令我惊讶的是,“凡尔赛”这个词竟在短短几天内迅速完成了多轮解构……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让我不得不去关注的现象。

不少人知道,“凡尔赛文学”是借了《凡尔赛玫瑰》这部漫画的由头——这部漫画被称为20世纪70年代日本漫画“三大不朽名作”之一,是一个动漫界非常有名的老IP。

那么,《凡尔赛玫瑰》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首刊于1972年的老少女漫画究竟有何让人津津乐道的魅力?

今天我想来说说我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漫画封面的时候,我大笑不止:咦?这不是二次元版的刘梓晨吗?但看完整个故事以后,我笑不出来了。

故事的开端

故事的开端是讲了,1755年12月25日,法国贵族吉尔吉将军家里诞生了一个女婴。 这已经是他的第6个女儿了 ,原本他希望自己能有个男孩来继承家业。

吉尔吉将军很失望,但他没有死心——当他听到女婴的哭声特别响亮, 就立马给她起了个男名叫“奥斯卡”,并决定把她当作男孩儿来抚养

奥斯卡的爸爸大叫一声:“好!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儿子了!”奥斯卡:“???”

吉尔吉将军最初应该没有料到,他的决定对这个女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4岁那年,奥斯卡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武官,并且后来还作为指挥官参与了攻陷巴士底狱这一历史事件。

漫画作者应该同样没有料到,奥斯卡的魅力会这么大——也许漫画作者起先只打算让奥斯卡默默做女主玛丽皇后身边的一个跟班女配,但实在顶不住男装丽人人气高,不得不把漫画调整为双女主的配置, 以至于其1979年动画版的英文片名直接就叫《Lady Oscar》了。

图为漫画第二卷卷首的人物介绍图。我们可以看到,玛丽占据了一整页的版面,而奥斯卡(位于右上角者)和其他人物一起被挤在另一页上。

两个奥斯卡

迄今为止,《凡尔赛玫瑰》有过多个改编版本:电视动画、真人电影以及宝冢的同名音乐剧系列。

我没看过真人电影,故就此略过不作评价;音乐剧的剧情基本遵照漫画原著,因此音乐剧里奥斯卡的性格和原著差不多——这是一个善良机智、心怀热血亦具备幽默感、即便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也难掩耀眼夺目的姑娘。除了那些个坏蛋,好像就没有一个不爱她的人。

但是在电视动画里,奥斯卡的性格设定却有着不小的改动 :这一版的奥斯卡坚毅、隐忍,大多数时候都显得沉着、冷静,不论是多大的麻烦,她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让人联想到学生时代,班上那位外冷内热的摩羯座白富美学霸。

据说这番改动和动画整体的预算以及当时的技术限制有关,但在我看来,动画的改动并没有损伤到人物形象,反而让角色看上去更立体了。

不管性格怎么改,奥斯卡大帅比的人设不会变(划去)。

比如第一话中,动画版设计的一个小插曲就值得称道,这是一个原著所没有的情节:

当时父亲告诉奥斯卡,奥地利的玛丽公主要嫁来法国做太子妃了,他在路易十五面前竭力游说,终于为奥斯卡争取来了竞争太子妃侍卫队队长这一职位的机会。他对奥斯卡的实力很有信心, 希望她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剑术比试中赢过对手列尔·裘迪尔

然而奥斯卡冷冷地说:“我不想保护女人。”后果当然是,被她那个显然是信奉斯巴达式教育的亲爹给削了。

这孩子刚说完“我不想保护女人”,亲爹就把她推下了楼梯……作为观众的我看着感觉心惊肉跳,感叹幸好不是真人出演。

一旁的仆人们都惊呆了,吓得大气不敢出,奥斯卡却一声不吭地爬了起来,好似无事发生。

到了和列尔·裘迪尔比试的这天,约定地点人潮汹涌,就连国王路易十五都大驾光临瞧热闹来了……距离比赛开始还有不到30分钟的时间,可两位剑士迟迟未到。

正当路易十五快不耐烦的时候,裘迪尔的仆人来报,奥斯卡和裘迪尔在不远处的小树林里打起来了,并且已经出了胜负: 奥斯卡,胜

回家后,担心摊上谋逆罪的吉尔吉将军不由分说,对奥斯卡又是一顿暴打。

奥斯卡的随从安德烈非常不解:既然对侍卫队队长的职位毫无兴趣,奥斯卡为什么还要和裘迪尔比试呢?

最后还是奶奶点醒了他:“ 这是女人与男人的战斗啊。

安德烈若有所思,反复摩挲这句话。

另一边,吉尔吉将军希望安德烈能劝一劝奥斯卡,接受职位——本来,国王非常震怒,但在裘迪尔的求情下,国王后来又认定了,奥斯卡就是担任侍卫队队长这一职位的不二人选。

安德烈和老爷之间的谈话其实已经被奥斯卡听到了(房间在二楼,少女你轻功了得,23333)。

安德烈顿时陷入了两难:“到底劝不劝(都是主子,得罪了谁都不行啊)?”

实际上,他很了解奥斯卡的个性,所以尽管也理解老爷的难处, 但安德烈由衷希望奥斯卡可以作出符合自己的心意的选择。

当然这集的最后,奥斯卡没有作出偏离原著故事主线的决定——她毅然决然穿上军装,跨上马,与安德烈青春作伴,轰轰烈烈奔赴未来。

我觉得这段剧情加得非常好,奥斯卡这个角色由此被立住了: 这个人自尊心特别强烈,主见也很大,她不愿被父亲或者其他人当作“人偶”,不愿仅仅满足于完成别人对她的预设 。这段剧情也为日后她辞去侍卫队队长的职务、不愿再作为法国王室的“装饰品娃娃”而存在的情节埋下了一个颇为漂亮的伏笔。

漫画里虽没有这段剧情,但漫画里的奥斯卡活脱脱就是一个“金句王”。

比如漫画进行到第六卷的时候,她的父亲可能是嗅到了法国大GM爆发前夕的危险气息,加之对女儿多少有些“愧疚”之心,于是要求当时30岁左右的奥斯卡相亲,回归家庭,甚至他还张罗了舞会,把凡尔赛所有的未婚贵族男青年都吸引来了(啊这……)。

奥斯卡当然不愿意了,所以她质问父亲:“ 如果我像普通的女孩子那般被养大成人,是不是也会和姐姐们一样,还不到15岁就被嫁出去了 ?”

“优雅地弹着钢琴,唱着歌剧,每晚盛装地到社交界去嬉笑一番!”

“父亲,请您回答我!”

……

漫画里奥斯卡的这段质问即使放到现在来看也还是很有意义。

漫画的这段剧情非常出彩也很有意义,但动画里却没有呈现出来,包括漫画里奥斯卡在那场舞会上只和太太小姐们跳舞(甚至接吻),就是不和男青年跳舞等等看着很过瘾的情节,动画版里统统没有——动画里,奥斯卡只留给了参加舞会的凡尔赛男青年们一个洒脱的背影。

不过这种改动也可以被理解,一是这样的改动更符合动画对人物的设定;二是动画整体氛围比漫画更严肃些,二者定位不同,因此改动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在动画里,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奥斯卡的“女人味”是渐进式的:一开始,她把自己当作“性别为女的男人”,想要急切地挑战当时的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刻板印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 她的女性意识开始真正觉醒 ,她渐渐不再一味排斥自己柔弱的部分,而是有意识地与它们共存。

奥斯卡对爱人安德烈说:“我希望你偶尔也能够陪陪我”。如果让前期假小子一样的奥斯卡去说这句台词,大概会很难让观众接受。

所以我觉得在人物塑造方面,动画版的处理更细腻也更有说服力。

当然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奥斯卡,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上都从没有疑惑过,她始终是一名如假包换的“钢铁直女”。

很难说我更欣赏哪一个奥斯卡,她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推进剧情,然后在结局里放弃了贵族的特权,站到人民一边,为GM献出了生命。两个奥斯卡都是很闪亮、很打动人的角色。

关于玛丽

再来聊聊另一个女主玛丽。

玛丽的原型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不管是漫画还是动画,都对她抱以了最大的同情,将其描绘成了一个“旧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

我们不能单单把玛丽看作是“傻白甜”式的人物 。诚然,她不爱学习,懒于思考,说话常常不带脑子,总是轻易被美丽或强大的事物吸引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玛丽在当时没有多少选择 :她十四岁时被母亲嫁到法国,这是一场政治联姻,结婚不是她自己的意愿,她是在懵懂之中变为“妻子”这个角色的。

另外,由于周围人的恭维,她很难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王室成员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这和奥斯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奥斯卡给人感觉像“学霸”,而玛丽就很像“学渣”,做啥啥不成…… 不过,她们之间并非是对立的存在

那年,她们都是14岁。

在动画里,玛丽的性格里有奥斯卡向往的东西:比如玛丽往往可以很直率地表达情绪,而且她总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幸福和满足的感觉。

某些时候,她们在性格上有相通之处: 玛丽同样拥有强烈的自尊心, 这让奥斯卡欣赏她,由衷地想要守护她。

然而世界不断在发生改变,剑术渐渐被枪支取代,法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地被拉大,阶层之间的矛盾正不断加剧,人们不再相信“君权神授”, 旧制度正在崩土瓦解

如果眼光再放远一点,还会看到法国的“老对手”英国这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工业GM。这是一个各方面都在发生剧变的时代。

但玛丽在凡尔赛宫里哪能看得到这些,她做过的最刺激的事,可能就是逃个学,或者偷偷溜出宫,到巴黎去参加化装舞会……

这实在很糟糕,玛丽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窗外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不闻不问,她根本没有想到她后来会作为旧制度的一部分,被外面的大世界抛弃……

其中当然也包括曾经想永远守护她的奥斯卡。

最后她们因为各自的信念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说了“再见”。

玛丽这人毛病的确很多。尤其后面她在大GM爆发前夕做出的一些顽固不化又反复无常的举动连我都看着郁闷。

但我还是觉得不能仅仅以“好人”或者“坏人”来评价玛丽。无论是她与瑞典贵族青年菲尔逊之间的恋情,还是她对子女表现出来的母爱,都让我对她产生了莫名的怜悯: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渴望爱情和亲情…… 她是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

玛丽和奥斯卡之间最大的区别是, 玛丽空有自尊心,她始终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 我想,这大概就是她的悲剧所在。

漫画作者设置这样一位女主,费力刻画她,显然不是只为了教育少女读者们“不要学她”…… 玛丽实质上是一个比奥斯卡要复杂得多的人物 ,如果只觉得她“很傻很天真”,那就白看这个故事了。

玛丽也是唤醒奥斯卡内心女性意识的重要角色之一
对于玛丽,漫画作者无疑是喜爱的。在奥斯卡壮烈牺牲后,她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详细交代了玛丽的结局,玛丽是漫画作者心目中永远的女主角。

安德烈与菲尔逊

在整个故事里,激动人心的,除了打打杀杀,自然还有爱情了。

故事里说,那一年,18岁的玛丽在巴黎的化装舞会上初遇菲尔逊,两人一见钟情。

相比玛丽的丈夫,菲尔逊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乍一看比路易十六这个成天打锁的老实人“强”很多。

图中间那个就是当时的法国皇太子,后来的路易十六。你没理解错,他的爱好就是打锁,故事里对他的设定和真实历史上的路易十六基本一致。如果不做国王,路易十六也许会是个非常棒的锁匠。

但我个人不太喜欢菲尔逊这个角色, 觉得他对女性的认识其实很浅薄

动画第8话里,奥斯卡为救玛丽受了重伤,菲尔逊由此得知了奥斯卡真正的性别。随后他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活动:“真了不起!奥斯卡, 你比男人还行 !”

动图字幕为菲尔逊的心理活动:“她的身材那么瘦小……不过,真了不起!奥斯卡!你比男人还行!”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夸奥斯卡,但实质上是一种 歧视性的语言 :菲尔逊在潜意识里认为女人是“弱者”,是被保护的对象,而保护别人的事,应该由男人来做。

当然在整个故事里,抱有这样想法的不止菲尔逊一个,说过类似的话的,还有玛丽的女官长诺伊雅夫人。动图字幕为诺伊雅夫人在说:“真可怕……奥斯卡大人虽然是个女人,却很英勇呢。”

尽管奥斯卡暗恋过菲尔逊,但我感觉,也许那时她不是真正在喜欢菲尔逊,而是女性意识逐渐被唤醒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模仿行为——“既然玛丽皇后喜欢他,那他就是好的。”

况且,故事里的菲尔逊本身是个正直的青年,对玛丽的感情始终如一,奥斯卡对他产生爱慕是情有可原的:大家不能因为菲尔逊说了一句歧视女性的话,就大骂他是“渣男”,把他用乱棍打死。菲尔逊作为一个生活在18世纪的贵族,他有他的局限。

菲尔逊和玛丽的相处模式是欧洲骑士小说里的传统套路: 男人保护女人,骑士恋着贵妇 。这样的恋爱模式,说不上好或者不好,也许它适合玛丽,但肯定不适合奥斯卡。

后面奥斯卡和安德烈走到一起不是偶然, 安德烈不是奥斯卡“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动图为第一集里,安德烈对奥斯卡说:“我不想让你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任何的限制,所以我选择什么都不说。”

因为你看,不管是动画还是漫画里,大到对时局的关注,小到日常生活琐碎,奥斯卡都会和安德烈交流,安德烈也会毫无保留地和奥斯卡分享他的看法。在工作和生活上,他们有很强的默契感。

奥斯卡有危难时,第一想到的人是安德烈,而安德烈也会感应到奥斯卡需要他。

而奥斯卡就几乎没有和菲尔逊正经分享过这些。与其说奥斯卡喜欢菲尔逊,不如说奥斯卡喜欢上的,是她心里对菲尔逊的想象。

再者,奥斯卡和安德烈之间不是因为阶层、金钱、相貌等这些外在的东西而产生情愫的, 他们更看重对方人格里伟大的部分

对比玛丽和菲尔逊的恋情,奥斯卡和安德烈之间的爱受到的束缚似乎更少一些。

动图字幕为安德烈对奥斯卡的内心独白:“你这个人……外表看上去很冷漠,其实心里面很热情,也很容易激动,我……很喜欢这样的你!”
动图字幕为奥斯卡说:“如果陛下一定要追究安德烈,那就怪吉尔吉家吧!我现在要求一场正式的审判。”当时玛丽骑马受伤,国王路易十五问罪安德烈,奥斯卡舍命为安德烈辩护。
动图字幕为安德烈说:“不过奥斯卡,我知道,不管你做什么打扮,你都是真正的女人。”当时奥斯卡为菲尔逊借酒消愁,和小酒馆里的流氓打了一架,安德烈扶着她回家。这两人在剧情前期和中期就很有CP感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德烈尊重奥斯卡,支持奥斯卡做自己,这是安德烈最赢好感的地方。

他们之间不是固定的一方强一方弱的模式 ,在关系里,他们是平等的状态。

安德烈还和奥斯卡的父亲说过:“奥斯卡她有权选择自己的路。”那时,吉尔吉将军希望安德烈能劝奥斯卡接受侍卫队队长的职位。
漫画里,奥斯卡和安德烈把他们的关系比喻成双子座传说里的波力凯斯和卡士德尔两兄弟。啊这……的确挺适合。

两版结局差异

之前看到有人说,动画版的结局让人看着很“憋屈”,我倒是想为动画版的结局“正个名”。

前面讲到,因为漫画和动画各自的定位差异以及资金、技术局限的关系,诞生了两个奥斯卡,这两个奥斯卡最终的结局虽然都相同,但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各自又有一些差异。

比如,安德烈的牺牲。在漫画里,安德烈为奥斯卡挡子弹而死,而动画不是。动画里,安德烈是被流弹击中的。相比漫画,动画的安排显然不那么“少女”,但应该更接近战场上真实的情形, 战争本身就是残酷无常的

同样,对于奥斯卡的牺牲的情节,漫画和动画的处理也不同。漫画里,奥斯卡被巴士底城堡的炮弹打中,濒临死亡,但她依然非常英勇,一直坚持指挥着部队,到敌人挂了白旗才闭上眼睛;而动画里的奥斯卡被炮弹打中后,下了最后一道命令“继续攻击”后就牺牲了,并没有亲眼看到胜利的到来。

漫画里的这段剧情高潮迭起,让人不禁热血沸腾;而动画的悲剧意味更浓。虽然漫画很精彩,但我不觉得动画的氛围就比漫画差了。

漫画是属于女孩的英雄梦,动画则类似一出历史剧;漫画“放”,动画“收”。漫画里的奥斯卡斗志昂扬,眼睛里永远闪着星星;动画则是给大家看,奥斯卡眼睛里的星星是如何一点一点逐渐熄灭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应该更能从动画版的奥斯卡那里找到共鸣

总的来说,两版奥斯卡都是非常优秀的指挥官,在失去爱人,遭受重大打击的时候,都没有陷入“感情用事”的囹圄。她们用各自的行动证明了性别刻板印象的荒谬。

图为巴士底狱方面的指挥官德洛尼侯爵说:“好,瞄准那个指挥官。”
图为从德洛尼侯爵的角度看到的奥斯卡。

虚构与谬误

虽然《凡尔赛玫瑰》号称“构思严密的少女漫画”,其动画版剧情也是尽力往正剧靠拢,但毕竟有艺术加工,不能真的当史实来看。

奥斯卡的那身军服就不用多说了,让她看上去很像一个时空穿越者;还有项链事件的始作俑者实际上逃到了英国,并没有畏罪身亡;真实历史上,玛丽和菲尔逊的恋情是莫须有的事;对于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等人的活动时间线,动画版似乎也不太准确(B站评论区有人指出,圣茹斯特是1790年以后才崭露头角),而且动画把圣茹斯特黑得也太过了,不知道人家的棺材板还在不在。

另外,当时人民之所以能成功攻占巴士底狱,是因为大家后来找到了专业炮手(敲黑板:这绝不是奥斯卡的功劳哈,奥斯卡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动画版对于残障状态的刻画(这貌似回到了我的老本行)大致还是写实的,这我还是想大大表扬它一下: 这不是动画的虚构哦 。现实中,很多视障者的眼前并不是完全一片漆黑,而且不是说看不见了,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

漫画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没有动画那么细致,但也用一些篇幅描绘了视障者安德烈如何根据战友的提示来杀敌的。

安德烈一直试图向奥斯卡隐瞒自己的残障,而奥斯卡也一直隐瞒着自己在咳血的事情。我想对这两个人说:“对于亲近的人,有三件事是瞒不了的,它们分别是爱、咳嗽与残障。”

最后我想纠正的一个谬误是翻译上的:当时法国所用的货币为里弗尔(Livre,又称为‘锂’或法镑),“卢布”的叫法是错误的,那是俄国的货币单位。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暂时就想到这些。欢迎朋友们来评论区补充或者指正我说错的地方。

时代的眼泪

看完《凡尔赛玫瑰》,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要不是最近“凡尔赛文学”太过热闹,我可能都不会关注到这部作品。相比别的动漫,网上对于它的讨论似乎不太多,即使有一些评论文章,也写得不太深——毕竟,它太老了。

以现在的审美来看,这样的画风已经不时兴了,人物的一些动作和台词略显浮夸,在宫斗的情节方面,也没有清宫剧那么花样百出……

但是,每次想到奥斯卡拔出指挥刀,指示部队把炮口对准巴士底狱的画面,我总是会感到惆怅。巴士底狱是被摧毁了, 可人们对于性别的偏见似乎从未消失过 ……奥斯卡和玛丽的故事仍未过时。

之所以给文章起了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我很喜欢动画版第29话的标题——“开始迈步的玩偶”。其实,这世上有很多词语,比如美丽、帅气,热血、英勇等等,都不是只能形容某种性别的人的,男孩做的英雄梦,女孩当然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同样波澜壮阔。

编辑于 2020-12-12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