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描写能从电影运镜中借鉴什么?——如何用分镜头的思维去写小说
有人说写小说要有画面感,回想以前看的小说,深以为然。对通俗小说而言,画面感强确实更吸引读者,那么写作的时候如何增强文字的画面感呢?
可以从电影运镜中去借鉴。
一个故事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用画面表达,显而易见,电影在画面感上先天占据优势。要想使文字有画面感,那么从电影中去借鉴是个很自然的思路。
我们先看电影是怎么操作的。假设你有了剧本,有了拍摄团队,让你去拍一部电影,第一步要做的是什么?是直接去拍吗,不,第一步要干的是做分镜头。
分镜头可以指导拍摄,它会告诉摄影师先拍什么后拍什么,然而我发现这个东西不仅可以指导拍摄,还可以指导写作,带着分镜头的思维去写小说,自然而然有画面感。毕竟,分镜头虽说可指导写作,但这个工具说到底是为画面服务的。
下面讲具体操作。
① 镜头顺序及景别
有了故事,要将其转换成镜头语言,第一步要做的无非是确定镜头的顺序及景别,也就是先拍什么后拍什么和每个镜头取景范围的大小。
试看下面一段文字:
秋树间,风吹叶动,满山遍野都是一片悠远的哗哗声。
青衣的汉子正背靠大石坐在地下,提着一只酒葫芦,面前放着一张荷叶,里面裹着的烧鸡只剩下一堆鸡骨。汉子看着荷叶,无可奈何的叹口气,一仰脖子,将葫芦里剩下的一点烧酒倒进了嘴里。这一叹一饮,汉子身上就有了些落拓的意味。
这段文字取自江南的光明皇帝,他写作时八成没想到分镜思维,但这段文字表现的画面感却极适合作为例子。
镜 号:1
画面内容:秋树间,风吹叶动,满山遍野都是一片悠远的哗哗声。
景 别:大远景
镜 号:2
画面内容:青衣的汉子正背靠大石坐在地下。
景 别:全景
镜 号:3
画面内容:提着一只酒葫芦。
景 别:特写
镜 号:4
画面内容:面前放着一张荷叶,里面裹着的烧鸡只剩下一堆鸡骨。
景 别:特写
镜 号:5
画面内容:汉子看着荷叶,无可奈何的叹口气,一仰脖子,将葫芦里剩下的一点烧酒倒进了嘴里。
景 别:近景
镜 别:6
画面内容:这一叹一饮,汉子身上就有了些落拓的意味。
景 别:全景
这一段用六个镜头即可完成叙事,镜号即镜头顺序,景别即镜头取景范围。对应到文字就是描写场景时,是先写景还是先写人,是先写动作还是先写形貌,这是镜头顺序。那如果先写景,是写整个树林这样的远景还是一片叶子这样的特写,这是取景范围。
这段光明皇帝的文字是逆向操作,也就是先有了文字,再把它逆向还原成分镜头,为增加说服力,我们再来一把正向操作。假设你脑海里有了一个场景,并且把它做成了分镜头,那么如何将其写成文字呢?
(假设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一段为你脑海中的场景。)
镜 号:1
画面内容:纵深感的楼道,一个人影从楼道走过。
景 别:远景
镜 号:2
画面内容:马蒂尔达捏着鼻子,仰头吸气。
景 别:近景
镜 号:3
画面内容:里昂看见马蒂尔达,从身后走过来,递过手帕。
景 别:中景
镜 号:4
画面内容:马蒂尔达接过手帕,擦血,问生活是永远如此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
景 别:近景
镜 号:5
画面内容:里昂看了马蒂尔达一会儿,说总是这样艰辛。
景 别:近景
到这里,我们将几个镜头的画面内容连起来,其实文字内容也就出来了。
灯光昏黄的楼道,从下往上望去,一层接连一层,极有纵深感,一个黑色的身影扶着楼梯走过。(镜头1)
马蒂尔达站在楼道内,脸上一块明显的淤青,正仰着头,捏着鼻子,猛地吸了口气。(镜头2)
那个黑色的身影从她身后走来,发现了马蒂尔达的窘状,先是环顾四周,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手帕递过去。(镜头3)
马蒂尔达接过手帕,口鼻间的鲜血却仍擦之不去,她抬眼看向对面黑色身影的里昂,问到:“生活是总是如此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这样?”(镜头4)
里昂一时无话,只是注视着眼前的可怜女孩,然后面无表情道:“总是这样艰辛。”(镜头5)
以上即分镜头思维写作的第一部分,如果想将一个场景描写地有画面感,那么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这个场景,用镜头将这个场景先后顺序分解,确定好每个镜头的景别(不嫌麻烦画出来也是可以的),最后用语言将每个场景润色,连贯起来。
② 镜头时长及节奏
做好分镜头思维的第一部分,写作时就可以高枕无忧,坐拥画面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当你在构思好分镜,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走一遍,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镜头该给的时间是多长?反映到写作上就是每个镜头该花多少笔墨去描述?
这是一个问题。
同时,你也有可能碰到另外的情况,比如你是个写武侠的,构思好了一场打戏,想象中的效果是主角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画面干脆利落,然而实际中的效果却是主角杀人拖泥带水。也就是说你控制不了场景的节奏。
这也是一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可以一并解决的。当脑海中对每个镜头时长有着精确的概念时,则这个场景的节奏是确定的。而想要对每个镜头时长有精确的概念,则又要掌握这个场景的节奏。
说起来有点绕,下面举个例子。
假设电影热血警探的故事是你写的,你想描写警探尼古拉斯要去干件大事,出发之前,在警局整理装备,紧张激烈,蓄势待发的酷炫场景。
如果没有分镜头时长的概念可能会这样写:
一幢英伦风格的小楼,低矮的篱笆将小楼围起来,这便是尼古拉斯所在的警局。
他走进警局,输入密码,打开储藏武器的库房,只见库房两侧都是长长的柜子,柜子上摆满枪支等武器。尼古拉斯走到柜边,目光从上到下扫过去,然后拿起了其中一把较长的步枪……
这写的什么鬼,紧张刺激呢?
那我们换个方式,用分镜头的思维来写。
镜 号:1
画面内容:一幢小楼,是尼古拉斯所在的警局。
景 别:远景
时 长:3秒
镜 号:2
画面内容:推开门
景 别:特写
时 长:0.3秒
镜 号:3
画面内容:输入密码
景 别:特写
时 长:0.3秒
镜 号:4
画面内容:门很快地打开
景 别:空镜头
时 长:0.3秒
镜 号:5
画面内容:抓起一把步枪
景 别:特写
时 长:0.3秒
镜 号:6
画面内容:扣好腰带
景 别:特写
时 长:0.3秒
镜 号:7
画面内容:手枪在掌中翻飞
景 别:特写
时 长:0.3秒
镜 号:8
画面内容:将手枪插入枪套
景 别:特写
时 长:0.3秒
镜 号:9
画面内容:披上警服
景 别:特写
时 长:0.3秒
镜 号:10
画面内容:警号醒目
景 别:特写
时 长:0.3秒
镜 号:11
画面内容:将牙签插入口中
景 别:特写
时 长:1秒
镜 号:12
画面内容:门很快地关上
景 别:空镜头
时 长:1秒
将以上镜头的画面润色连贯起来:
一幢英伦风格的小楼,低矮的篱笆将小楼围起来,这便是尼古拉斯所在的警局。
他推门而入,
敲击密码,
库房吱地一声打开。
尼古拉斯进去后一把抓起步枪,扣紧腰带,手枪翻飞,唰地将其插入枪套,然后披上警服,警号在肩上熠熠生辉。
一切准备就绪,他冷着脸,不屑地将牙签叼在嘴上。
又是吱地一声,随着他走出库房,大门再次关上。
这两段都是描写尼古拉斯整装待发,但明显第二段节奏更快更紧张,原因在于你做好了分镜头,想要一个快节奏的场景,那么镜头语言便是短时间内快速地接若干个动作特写,反映到写作上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几个动作,再将这些动作连贯起来。
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做好了分镜头,如何确定每个镜头该给多长时间,即每个镜头该花多少笔墨去描述?
首先要确定这个场景的节奏,是快节奏还是慢节奏,如果是快节奏则多给近景特写,镜头切换快,镜头时间短,如果是慢节奏则多给大景远景,镜头切换慢,镜头时间长。
有了节奏的概念,根据节奏去确定每个镜头的时间,又根据镜头时间去确定每个镜头用多少文字。最后展现出的效果便会和想象的相去不远。
之所以会出现作者想写一场干脆利落的打戏,结果出来却拖泥带水,是因为作者脑海中并没有一个具象的概念,他只是囫囵的想象了一个整体,但细节到底是个怎么干脆法?精确到每个动作,每个镜头了吗?如果对每个镜头的画面和时长都有精确的概念,则写出来的文字必定符合自己的想象。
以上即分镜头思维的第二部分,镜头时长及节奏。
最后总结一下。
之前在知乎上看了马伯庸的live——画面感与节奏:像拍电影一样写小说。对我写这篇文章颇有启发,然窃以为不若鄙人提出的分镜头概念。
其实小说描写能从电影运镜中借鉴的还有镜头视角、镜头运动、转场等,只不过都写出来恐怕篇幅太长,下次另写一篇专门来讲。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用分镜头的思维去写小说,听起来有点意思,无非就是要描绘一个场景,先在脑子里把它做好分镜头,然后再按着分镜头用文字叙述出来,这样就能有电影般的画面感。
但是什么是分镜头?很多的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分镜头,什么是近景,什么又是中景?这个方法虽好,但连最开始的前提都不成立,那不是屠龙之术吗,没关系,下次继续写文章教你如何做分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