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句台词: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人人都害怕偏见,却人人都用偏见看人。

偏见就像把无形的刀,刺伤着你我。

01

偏见,掩盖真相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都只看到了烟。

而心中的偏见,就像那烟,蒙蔽世人的眼睛,同时也掩埋了真相。

心怀偏见,任你做出再多努力,他们都不会承认,对于不一样的东西,他们只会指责。

偏见无处不在,成年人的世界偏见又有多少?

前两天刷新闻,一女子深夜回家被陌生男子尾随,被人发现只好假装走入电梯。

擦肩而过时,低声问了句:“约吗?”

女子生气地骂道:“滚。”

男子进入电梯后说:“穿得那么性感暴露,一看就不是正经人,装什么装。”

女子特别生气,第二天就找物业要了监控,曝光了这件事。

一个人带着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就会是什么样的颜色。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黑人被诬陷强暴一名白人女子,因为对黑人的偏见,在没有证据下,人们早已判定黑人有罪。

即使最后找到无罪的证据,黑人依然没能逃过死刑的判决。

内心的偏见蒙蔽人们的双眼,也不在意真相,只想让内心认定的坏人立刻死亡罢了。

在怀有敌意和偏见的眼光中,所有的美都会成为最丑恶的污点,它否定了你所有向善的可能。

人心中的偏见就像谜底揭晓前的那团迷雾,破不开就永远看不到真相。



02

偏见,造就愚昧

一天,偏见的妈妈让它出门寻找真理,丰富自己的学识。

路上看到一群人为真理奋不顾身,甚至用生命去捍卫。

偏见不理解,真理真的那么高贵,至于这么拼命吗?然后不屑一顾地潇洒转身,与真理背道而驰。

而后,偏见漂泊半生,始终没能找到真理。

智慧老人告诫他:“别枉费心机了,因为你内心不待见真理,就算迎面而来,你也会不接受,又怎会受到真理的眷顾。

唯有内心坦然,服从真理时,你才会显得高贵有学识。”

偏见,不会让你与众不同,智慧让你离真理越来越远。

纪录片《不中看的美食》里,部分美国人不喜欢放了味精的中餐,因为他们觉着味精吃多了会口干舌燥,头晕目眩,甚至血压上涨,对身体不好。

为了打消顾虑,很多餐厅就承诺不使用味精,并打出标语广告牌。

这听起来很不现实,因为餐厅不可能完全不使用味精。

事实上,在美国的食品工业中,味精是使用最多的食品添加剂,中餐绝非主要使用场景。

很明显,让他们介怀的不是味精,而是中餐甚至是对中国的偏见。

心存偏见不会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只会让人变得越来越瞎,更加显得你愚昧无知罢了。



03

偏见,隔绝人心

《吕氏春秋》中有个故事:

一农夫丢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隔壁顽劣的小孩偷的,就每天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越看越觉得就是小孩偷的。

有一天上山砍柴,在常走的小路上找到了丢失的斧子,明白是自己错怪了人。

此后,他再看隔壁小孩时,再怎么看也不像会偷斧子的人了。

人一旦认定内心的偏见,觉着他是恶人,不管你如何去看,他都是十恶不赦的人。

当你以偏见的目光看人时,你的主观臆想会自动抹掉别人的优点,甚至把人逼向痛苦的深渊。

东野圭吾的长篇小说《信》中,弟弟直贵因为哥哥的犯罪,受到周围人和社会的歧视。

兄弟俩从小相依为命,为凑够弟弟直贵的学费,哥哥冲动下杀死了老太太被捕入狱。

直贵因为是杀人犯的弟弟,被周围人认定以后也会是杀人犯,这种带有偏见的言论,让直贵觉着十分委屈,慢慢他对哥哥产生了怨恨。

弗兰西斯·培根说:“真正可怕的不是避之不及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内心深处的谬论与偏见。”

我们都明白:

“祸不及妻儿,罪不及家人。”但人的天性又本能的会远离对自己有潜在危险的事物,这也就造成小说中直贵的悲惨境遇。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无法体会到被歧视人的痛苦,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好自己,摒除内心偏见,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赫·斯宾塞说:“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摒除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听,多看,多接受新的观念。

当你打破原有的固态思维,重新思考时,就是你摒弃偏见,接近真相的开始。

点亮“在看”,愿我们都能摘掉有色眼镜,放下偏见,重新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