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越发频繁地追问“意义”,当文学、音乐、艺术成为对话大众的温柔利器,许多前沿的内容品牌与文化机构,也开始走上商业创意的探索之路。
他们会机敏灵活地游走于不同领域,以至于你很难用一种固定单一的标签形容他们;他们用创意激发灵感、用文化叩击人心,也以亲历证明:文化与商业,绝非黑白分明的两面,而是互相交融于一体。
「文化会客厅」第三期,我们聚焦于
单向空间
,看一家书店、一个内容创作者,如何以不变的人文主义内核,触摸商业与文化的边界。
采访:Ashley、倩倩
撰文:倩倩
时至今日,还用“书店”去形容单向空间,无论如何都有些片面了。
如果说,在还被称作“单向街书店”的那段时间,她还审慎地维系着一家独立书店的边界感。
那么现在,这个常被内部戏称为“变形虫”的“单向空间”,已然在许多“不务正业”的尝试中,呈现出一个文化品牌的高度共生感。
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办了七年,已颇具业界影响;《单读》作为出版界的一股清流,被许多读者珍藏;你还能在单向空间参加沙龙、观看演出、品尝咖啡与酒……
在创意营销领域,单向空间也频繁出现、制造惊喜。内容赋能珀莱雅的“地铁诗歌展”、与vivo联合制作的短片《过冷河》、携手金山文档发起的“共享写诗”、联手小红书打造的“不慌信箱”等等,都是近年讨论与评价颇高的案例。
书店之外,当单向空间成为一个文化品牌、一个内容生产者,一个创意营销机构,她是如何维系这种身份多元性的呢?
在对单向空间单读团队的采访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书店也好、出版策划机构也好,活动主办方也好,其实单向这些年做的不同侧面的事情,内在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出发点,就是以坚持人文主义精神为内核。”
不限媒介与形式,传递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
“单向街从来都是内容创业者。”
如17年一次采访中许知远所言,单向空间从未靠零售或者连锁店来经营自己,而是
“靠思维方式、观察方式在这个商业世界和文化世界立足。”
书店经营之外,单向还将对世界的观察,沉淀为内容:文学MOOK《单读》、人文访谈节目《十三邀》、创意文创 “单向历”、播客《螺丝在拧紧》……
长期的创作及与成熟创作者的交流中,单读团队积累了“把握时代情绪、洞察社会议题的能力、对何为内容的理解力、与作者和品牌共同完成创作的协同力,以及深度内容的创作力。”
而这些能力,正是单向空间与品牌合作时的差异性所在。单读表示,“
单向空间与其他广告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内容团队就是创意团队。
”
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单向团队(部分)合影
一家书店,天然地与文学关系甚笃。也正因如此,单向创作的内容,不仅常有诗歌、小说的文学性表达,也会像文学作品一般,常有对某种现象、某一群体的深刻洞察。
1、为品牌写诗:诗性化语言,让表达更深刻
与成分护肤品牌HomeFacialPro合作的「成分诗歌展」,单向用句句都在讲“她”,句句又在讲成分的诗歌,致敬拒绝被定义的女性作家,也致敬每个不一样的女性。
单向空间×HomeFacialPro 「成分诗歌展」
(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
同样是写诗,珀莱雅「新年地铁诗歌展」,则发挥了单向链接创作者的能力。邀请作家、诗人、学者共创,将对新年的祈愿,送给过路的人。
单向空间×珀莱雅 「新年地铁诗歌展」
(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
“诗歌是开放给所有人的,它自由、宽广、不设限,每个人都可以用诗歌记录具体的生活、抽象的思考,或者在别人的诗句里,抓住具有共性的情绪和感受。”
结合单向所言,品牌热衷写诗,也不仅是想要制造一种文艺的高级感。
一来,柔软的文字,总比竭力的叫卖,来得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二来,无论是展现女性力量,还是唤起新年向往,单向对时下性别议题、节事命题直抒胸臆,言之有物的诗歌,也能唤起品牌和消费者的共性时刻。
“在碎片化传播的时代,精准设置议题,并将其与品牌表达结合。”
——这也正是单读所传达的单向内容及创意团队在商业合作中的核心优势。
2、与读者共创:让渡话语权,让内容更富感染力
屠格涅夫说,“诗到处洋溢着,凡是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诗。”
「一件小事」共享写诗计划真正把相对私人的创作丢进公共领域,将更多关于美和生命的意义,汇合到一处。
(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
10天征集、万人共创。人们透过文学的瞳孔观察日常,写下7500行的“赛博共创诗集”,为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预热,呈现文学是生活漫漫苦旅中的白日梦,掷地有声。
今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又继续沿用共创模式,围绕「远方与附近」,发起故事分享计划。
(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
人人都能作诗,万物皆可成篇。共创的“原生力”,形成内容的“感染力”,也满足年轻人旺盛的表达欲。
如单向洞察的那样,
“当下的青年文化呈现出一种向内的趋势,年轻人普遍重视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也都有意愿成为一个创作者。”
3、借名家之言:感知时间、共鸣当下的「单向历」
在「单向历」上,单向空间借“前人之言”,呈现了出挑的创意“语感”和内容功底。
将老黄历上的“宜忌”,转写成当前语境下情绪化的字词,并佐之以或暖心、或调侃、或励志的名言金句——这本“新青年的老黄历”,8年前推出,逐渐生长为一个涵盖实体日历、新媒体矩阵,展览策划等多种业态的内容IP。
“网红IP”的认知、形式新颖的内容,也让「单向历」成为品牌联名的对象。
在adidas 「21天运动日历」、OPPO「影像历」等活动中,单向历紧跟时事、糅合品牌价值的忌宜内容,成为品牌用户一起感知时间的“仪式感”的工具。
单向空间×adidas 「21天运动日历」
单向空间×OPPO「影像历」
1、数字化时代,纸媒的价值仍旧不可替代
“尽管在数字化时代,纸刊独特的视觉优势和文化符号价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凭借书店汇聚各类文化、各种人群的天然属性,单向空间将这些人的声音,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单读Mook、有了单读出版。
单读出版「全家福」
这一出版实践,也如单读所言,“向商业世界释放了我们的可能性及专业性”。
雷克萨斯《探享家》、保利《城市有光》,由此而来。
以纸为媒,单向与品牌及跨领域的作者、导演、音乐人、艺术家一起,探索时代的人文叙事,完成了一系列富有情感与思辨的表达。
单向空间×雷克萨斯 《探享家》
“选择纸质刊物,不仅代表了品牌希望将更具深度的品牌信息、态度传递给用户,更代表着品牌对独特价值的判断与欣赏——这种选择本身也是品牌要传递的信息之一。”
一本专刊,是传播品牌文化的媒介,也为品牌客群的拓展及维护,提供内容支撑。
2、在镜头之下,记录世界、观摩时代
记录世界的形式有很多,除了文字,还有影像。
以“年度致敬系列”为例,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每年聚焦一位“在文化行业低调耕耘、默默付出的人”,通过深度采访、人物自述,展现出一代创作者的风貌。
2022年度致敬——胡续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