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亲王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清朝的亲王有多大的权力?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的正妻为亲王妃(汉朝称为王后),地位视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贵妃或皇贵妃,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可世袭。
亲王为一国之君,秦朝之前的亲王均立国,封号一般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齐王等。皇帝的称号为朝号加谥号加帝,如汉文帝、汉武帝、明惠帝、明景帝等,亲王的称号为国号加谥号加王,如鲁荒王、蜀献王、楚昭王、梁孝王等。
皇帝是天下之君的称号,王是一国君主的称号,但只有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小国国王仅可称郡王。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内,亲王是国一级君王的称号,郡王则是郡一级君王的称号。
过去的王朝时代,能被冠以亲王封号,都是那些地位显赫的人。当然,不同朝代也有不同。有的亲王加封为地方藩王,掌握实权。有的得到财富、土地,却没有实权。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
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则封为“汾阳王”。
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某王(如秦王、晋王等),其封地称国(如秦国、晋国等)。
那么,清朝的亲王与以前的朝代有何不同?清朝的亲王有多大的权力?
清朝的做法,跟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即清朝的亲王们可以掌握实权,镇守地方,却没有直接的封地。
清朝的亲王最早起源于皇太极称帝时期。皇太极在关外称帝后,将宗室定为九等。“和硕亲王”位于第一。
皇太极的做法,极大改变了努尔哈赤时期的惯例。努尔哈赤时期,最高的爵位是贝勒。贝勒地位极高,仅次于大汗,可以左右大汗的决定。这种做法,极大程度提高了皇帝的地位。
在皇太极时期,被加封为亲王爵位的,都是立下功劳的宗室。皇太极时期,创建基业基本还是要依靠爱新觉罗氏的宗室的力量。加封他们为亲王,可以鼓励他们奋勇向前,敢于在沙场上冲锋陷阵。这对于军队战斗力,有极大的提升。而且,这种爵位还是世袭罔替的。对于宗室内部来说,吸引力极大。
因为分封爵位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果办事不力,就不会得到爵位。通过这种办法,清朝皇帝提到了宗室的凝聚力。
清朝亲王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这种立下功勋被加封的。他们的范围,也都是局限在宗室内部。有一些,甚至得到了世袭罔替的权力。
皇太极定下的这套宗室封爵的制度,其实仍有漏洞。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修改,直到乾隆时,这套制度才趋向完整。也是在那段时期,出现了“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他们的爵位可以世代传袭。而且,拥有极高的俸禄:亲王每年俸禄一万两白银,五千石白米。
这是明面上的收入,暗地里又有不可知的贿赂。晚清时的庆亲王奕劻仅在银行的存款,就有712.5万英镑。其余财产又不知有多少。
在亲王去世后,还会得到谥号。这是过去一种极高的待遇。一般大臣都得不到。谥号会根据亲王一生的评价,各有不同。
当然,这种做法不是没有弊端。如果这种分封爵位的权力落在其他人手中,就极为考验宗室的忠诚度了。这种忠诚度,往往经不起考验。宗室内部为了争夺地位,常常不择手段。
顺治时期,皇帝跟多尔衮争权。多尔衮大权独揽时,王公大臣对皇帝的遭遇,大多默然不语。宗室内部中的尼勘、博洛,甚至投靠多尔衮,换取亲王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爵位继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继承都会降一个等级,以清朝为例:某位亲王死后,他的儿子(一般为嫡子)继承他的爵位就会被降到郡王,到孙子继承的时候会被降到贝勒,曾孙继承会被降到贝子,以此类推。
而铁帽子王则不受此影响,无论继承多少代人,都会保持原来的爵位,即亲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的还是亲王爵位,孙子继承的时候也是亲王爵位。
清朝历史上一共封了十二位铁帽子王:
清朝初年封了八位,分别是: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和硕庄亲王硕塞、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朝中后期又封了四位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怡亲王胤祥、和硕恭亲王奕欣、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