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witter line
研究生: 潘文凱
研究生(外文): Wen-Kai Pan
論文名稱: 秦漢之際的封爵制度
論文名稱(外文): The Knighting Systems of the Qin-Han Era
指導教授: 王健文 王健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 Chien-Wen 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封爵制度 官職仕進 白馬之盟
外文關鍵詞: the Pact of White Horse civil service nomination the knighting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 5
  • 點閱 點閱:839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1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1
摘 要

自秦孝公時起,秦國在商鞅變法,明定系統化的新爵位制度為標的,鼓勵秦國人民努力從事軍功,以求獲得社會階級的身份地位提升之後;秦國在上下皆奉行爭取軍功為圭臬的情況下,終能以累積數代經營之國力,與配合秦地人民特有之勇武精神,消滅關東六國,建立秦朝。

在秦由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轉變成為大一統帝國之秦朝的整個過程裏,有別於傳統世官世祿制的新式封爵制度,於其中起了極大的催化和激勵作用。然秦朝不數年間,以暴虐苛政而亡,使得秦朝末年的中國,又復形成諸侯國風起雲湧之戰國時期舊景象。

秦末天下大亂之際,群雄競起逐鹿中原,項羽以傑出的軍事才能,取得當時華夏霸主的地位。不過項羽只以成為諸侯國共主的霸主地位為滿足,沒有建立大一統帝國的理想和目標,錯估了時代潮流的趨勢,使得局勢後來漸次演變成以項羽、劉邦為首的兩大集團之爭戰,是為楚漢相爭時期。這段時期的歷史重心,在於楚、漢兩軍間的競逐與對峙,以及項羽、劉邦二人的政治、軍事策略之優劣高下。

然而,由於項羽在封爵策略上的失誤,使得各諸侯國間內鬥頻仍,也破壞他自己制定的理想化國際秩序,使得楚軍形勢日蹇。相對的,劉邦在自知軍力不及項羽的情況下,能夠善用封爵策略及爵位制度,吸引當時其他諸侯國的歸附,與漢軍陣營上下一心的將士用命,終能匯集各方力量,於垓下會戰擊敗項羽,贏得勝利。

劉邦在即位為漢朝皇帝後,雖依「因功封爵」的原則,給予從龍群臣們「大者王、小者侯」的封賜;但劉邦對此並不自安,深怕這些才具秀異的功臣們,隨時可能會起來反叛他。於是劉邦在高祖六年擒服楚王韓信之後,概以封立同姓諸侯王取代異姓諸侯王的政策為主軸,進行翦除異姓諸侯王國的行動。漢高祖六年至高祖十二年之間,劉邦極力的在為建立定於一尊之劉氏皇朝而努力。

在高祖十二年,劉邦立皇子劉建為燕王後,他總算大致上達成剷平異姓諸侯王國勢力的目標。而劉邦死前,他並召開「白馬之盟」,與諸侯王、功臣列侯們共同訂立「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漢書・外戚恩澤侯表》)的盟誓,做為漢初封爵王侯的規範。這項盟會制定的誓詞,且為後世歷代漢朝皇帝所依循。

惠帝踐阼登基後,秉持著「守而勿失」之基本國策行事。因此,高祖末年採行的政治措施與法令規章,大體為惠帝和蕭、曹以降,實際執掌漢朝朝政的功臣列侯集團遵行。接下來的呂后稱制時期,於漢家舊制多所保存;惟獨在封爵制度上,呂后為保障惠帝系統的劉氏血脈地位,和維護呂氏家族的政治權益,乃一改「白馬之盟」的誓詞約定,而有封王諸呂的舉動。

呂后封諸呂為王的行為,明顯的違反了「白馬之盟」的精神;呂后在世時,劉氏皇族與功臣列侯集團的成員,因顧忌呂后的身份尊貴,未能有所行動。而在呂后死後,呂后提攜分封諸呂為王、任將相、掌南北軍之情事,即遭到來自劉氏皇族王侯,以及功臣列侯們的反擊。在一場政爭事件中,呂氏家族的勢力被消滅殆盡。

之後文帝接受高祖功臣們的擁戴,由代王而入主帝位。然回復劉邦時期「白馬之盟」約定的漢家體制,即維持皇帝皇權、諸侯王王權、功臣列侯相權三者間之權力平衡,就成為文帝、諸侯王、功臣列侯集團的共識。

而在國家體制下的秦漢爵位系統演變方面,秦爵為秦人功名利祿之所出,亦是政府職官之憑據,同時也是秦政治社會的核心價值所在。秦的制度具備爵官合一、爵重於官之特性,其精神清楚的展現在爵官並敘的體制上。這在秦始皇二十八年「琅邪臺刻石」碑文的群臣序列裡,即可明白看出。

下至漢初時期,在漢高祖五年五月詔中,內容已透露出漢初的官爵分立情形,以及後來官重於爵的政治走向。漢初的爵、官比敘關係,有時候會出現標準不一的現象,這其實對應著漢朝皇帝本身對爵位系統的態度,與秦爵至漢爵轉變間的調整過程。經過劉邦、惠帝、呂后、文帝的多次賜爵後,西漢初年的社會上,人民有爵者比比皆是;因而,曾在秦漢政治社會上,扮演重要角色之新式封爵制度的爵位,也開始流於輕濫,漸不為世人所重。

漢朝政府亦逐步在官僚組織裏,以文法官吏來取代武力功臣,用官秩級別替換爵位系統,這使得漢爵的政治、社會、經濟等實質權益與日俱減,也顯現出官重於爵的特質。這是因為具有爵級者過多,而天下官職有限,使得爵位系統無法與官秩級別相互比敘的緣故使然。

秦漢之際的封爵制度,從商鞅變法創設新爵制以來,向以軍功封爵為主;經過了戰國時期的秦國至秦朝統一天下、而後的楚漢相爭與漢初時期,也是著重武力功臣的榮寵。但漢朝建立之後,隨著長期國家的安定與爵級的泛濫,爵位制度變得不受漢朝君主、政府、與人民的重視。至漢文帝時期,軍功之士轉為文法官吏所摧折,是與一開始的新式爵制意義相去甚遠。
Abstract

After Shang Yang enacted numerous legalist reforms under the reign of Duke Xiao of Qin, posthoumously Qin Xiaogong, a new knighting system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merits encouraged the people of Qin to strive for battlefield success in order to move up the social hierarchy. With its power growing strong, the whole state was so engrossed in such endeavor that the Qin people finally defeated the other six Warring States and unified the country under the Qin dynasty.

This new, non-hereditary knighting system based on merits rather than feudalism was a tremendous catalyst in enhancing Qin’s military prowess, allowing it to grow from one of the Seven Warring States into a military might unifying the entire country. Unfortunately, in less than two decades, the kingdom brought its own demise with its suppressive and violent reign, once again giving rise to contentions among Warring States during the late Qin period.

Amid this chaos, heroic descendents of different States vied for power. Xiang Yu, a brilliant military commander, became the de facto leader of kings. Over-contented with being in power, however, Xiang Yu lacked the ambition to reunify the whole country. His negligence and failure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made Liu Bang grow strong, resulting in the period of Chu Han Contention, which was mostly a battle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expertise between the two kings and their troops.

Yet, Xiang Yu’s misjudgments in knighting his followers only harbored more fighting, undermining his endeavor to establish order and maintain control over his territory. Liu Bang, well aware of the fact that he was not in his own game when it comes to military force, wisely utilized knighting strategy and ranking system to win the loyalty of his soldiers and many kings, helping him to eventually defeat Xiang Yu.

After Liu Bang established the Han Dynasty and became the emperor, the knighting system based on merits persisted; his officials turned kings, knights and dukes. Yet, this empowerment brought terrible fears of rebellion that troubled him. During the sixth year of his reign, he arrested a rebellious king by the name of Han Xin, and decided to limit the knighting system exclusively to people in his clan. From then on until the twelfth year of his reign, he worked hard to consolidate the power of the Liu family.

When he made his son Liu Jian the King of Yen, Liu Bang’s effort to devolve power from knights in other clans succeeded. Before he passed away, Liu Bang summoned all his kings and officials and bound them in the so-called Pact of White Horse to “forbid people outside the Liu clan to become kings. Those who were made knights by neither merits nor destiny shall be killed,” thus drawing the line of knighthood for the early Han dynasty, to be honored by successive emperors.

After succeeding to the throne, Emperor Hui took a more defensive path rather than stay on the offensive in ruling the country. Consequentl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mplemented during later years of Liu Bang’s reign continued to be honored by prime ministers Xiao and Tsao. Empress Dowager Lu, who later came to power and overshadowed Emperor Hui’s reign, preserved many of the Liu policies, but tampered with 「the Pact of White Horse」by conferring knighthoods to her family members in an effort to consolidate Emperor Hui’s status and the political power of her own clan.

Empress Dowager Lu’s gesture was in obvious violation of 「the Pact of White Horse」. At that time, the Liu clan did not seek punitive action against her as they respected her as the empress. After her passing, however, the Liu clan struck back by ousting the Lu clan from power in a political battle.

Emperor Wen, while not the first in line to succession, came to the throne with the support of many Han officials. He restored the political system under「the Pact of White Horse」and also reached a consensus with the officials to maintain balance of power among the emperor, the kings, the knights, and the officials.

An examination of the knighting systems and the politics throughout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ould chronicle a thorough evolution. During the Qin era, the knighting system was essentially synonymous with a civil service nomination system that granted officials power and wealth, a system around which the whole society revolved. Knighthood was a reward given to officials for their services to the country, and was thus held in more esteem than mere government posts. The inscription on the Lanya Stone dating back to the 28th year of Qin Shi Huang’s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reign listing the names of officials and knights perfectly evidenced this.

As the Han Dynasty dawned, however, the edict promulgated by Emperor Gao’s (Liu Bang) during the fifth month of the fifth year of his reign began to reveal a separation of knighthood from government official rankings and a sway toward promoting the statu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over knights. The rankings for knigh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became non-standardized at times during the early Han era, which reflected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emperors toward the knighting system. That was how the entire knighting system had evolved since the Qin Dynasty. Successive knighthood granted by Liu Bang, Emperor Hui, Empress Dowager Lu, and Emperor Wen resulted in a sudden population explosion of knights. As a result, the once-revered knighthood under the new knighting system was no longer valuabl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military commanders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in the government. At the same time, civil service nomination system gradually superceded the knighting system, gradually minimizing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power of the Han knights while promoting the prominence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One of the reasons was that knights outnumbered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rarity of government posts made rankings so valuable that eventually obsoleted the knighting system.

Since Shang Yang’s reform, the new knighting systems during the Qin-Han Era had been mostly based on military achievement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Qin’s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Chu Han Contention, to the early Han Dynasty, officials with military expertise were held in high esteem. With the entire country moving towards greater stability and the overflow of knights, the knighting system was no longer valued by the emperors, government, and people. During Emperor Wen’s reign, intellectuals and scholars even overpowered military officials. The new knighting systems had essentially been turned around since its incep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秦之新爵制的制定與意義…………………………………… 9
第一節 新爵制的萌芽與商鞅變法……………………………… 10
一、 新爵制的萌芽…………………………………………………………… 10
二、 商鞅入秦與變法………………………………………………………… 13
第二節 秦之新爵制的內容與意義……………………………… 15
一、 爵的意義與等級………………………………………………………… 15
二、 爵位的賜與和權益……………………………………………………… 20
(一)爵位的賜與……………………………………………………………… 20
(二)爵位的權益……………………………………………………………… 23
三、 新式爵制下的秦國政治與社會………………………………………… 25
第三章 封爵策略在楚漢相爭時期之角色扮演…………………… 29
第一節 群雄競起與項羽霸主地位的形成…………………… 29
一、 秦末群雄之競起……………………………………………………… 29
二、 項羽霸主地位的確立………………………………………………… 34
第二節 楚漢相爭時期之封爵策略……………………………… 36
一、 楚項之封爵策略………………………………………………………… 36
二、 劉邦之封爵策略………………………………………………………… 41
第四章 西漢初期之封爵策略及政局態勢…………………………… 49
第一節 漢高即位後之封爵策略………………………………… 49
一、 諸侯王之封爵…………………………………………………………… 49
二、 列侯之封爵……………………………………………………………… 57
第二節 「白馬之盟」制約下的惠呂政局……………………… 63
一、 惠帝時期………………………………………………………………… 63
二、 呂后稱制時期…………………………………………………………… 70
第五章 國家體制下的秦漢爵位系統演變…………………………… 81
第一節 秦漢國家體制與爵位系統的關係……………………… 81
一、 秦之國家體制與爵位系統……………………………………………… 81
(一)由封建制走向郡縣制…………………………………………………… 81
(二)「尙賢」思想與官僚階層體系的形成………………………………… 83
(三)君主專制的「皇權」和官僚組織的制度化…………………………… 84
二、 漢之國家體制與爵位系統……………………………………………… 86
(一)楚漢相爭時期之過渡性色彩…………………………………………… 86
(二)漢初「皇權」與官民爵的封賜………………………………………… 88
(三)漢爵的權益……………………………………………………………… 94
第二節 秦至漢初的封爵制度與官職仕進間之演變…………… 98
一、 秦之封爵與官職仕進…………………………………………………… 98
(一)秦的入仕途徑…………………………………………………………… 98
(二)秦的爵位與官職關係…………………………………………………… 104
二、 西漢初期之封爵與官職仕進…………………………………………… 110
(一)西漢初期的入仕途徑…………………………………………………… 110
(二)西漢初期的爵位與官職關係…………………………………………… 117
第六章 結論………………………………………………………… 129
參考書目……………………………………………………………… 135
A、古籍與史料部分:

1.《史記》,(司馬遷著,裴駰等三家注),台北:宏業書局,1990年10月再版。

2.《漢書》,(班固著,顏師古注),台北:宏業書局,1992年4月再版。

3.《後漢書》,(范曄著,李賢等注),台北:宏業書局,1984年3月再版。

4.《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年9月出版。

5.《左傳》,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印行。

6.《戰國策》,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7.《呂氏春秋》,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8.《商君書》,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9.《韓非子》,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10.《管子》,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11.《墨子》,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12.《荀子》,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13.《孟子正義》,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14.《禮記正義》,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之『四部備要』本。

15.《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

16.《張家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7.《居延漢簡釋文合校》(上、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8.衛宏,《漢舊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台一版。

19.《說文解字注》,(許慎著,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第二版第七次印刷。

20.徐天麟,《西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第一版北京第二次印刷。

21.杜佑,《通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台一版。

22.鄭樵,《通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台一版。

23.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台一版。

24.《漢書補注》,(班固著,顏師古注,王先謙補注,錢大昕考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3月初版。

25.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10月再版。

26.黃本驥,《歷代職官表》,台北:宏業書局,1994年11月出版。

27.沈家本,《漢律摭遺》,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9月初版。

28.沈家本,《歷代律令》,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1月初版。

B、專書部分:(依作者姓氏筆畫、中日英順序排列)

1.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王健文師,《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6月初版。

3.王育民,《秦漢政治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孔慶明,《秦漢法律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5.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

6.田昌五、臧知非合著,《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安作璋、陳乃華合著,《秦漢官吏法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9.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3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0.李振宏、孫英民合著,《居延漢簡人名編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1.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9月初版第三次印行。

12.杜正勝,《編戶齊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5月初版第二次印行。

13.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8月初版第三次印行。

14.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年10月出版。

15.佟建寅、舒小峰合著,《中國秦漢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6.林劍鳴,《秦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11月初版一刷。

17.林劍鳴,《秦漢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11月初版一刷。

18.周道濟,《秦漢政治制度研究》(增訂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出版。

19.高恆,《秦漢法制論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0.高敏,《秦漢史論稿》,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8月初版一刷。

21.高敏,《睡虎地秦簡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22.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上、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23.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

24.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兩漢思想史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七版三刷。

25.姚秀彥,《秦漢史》,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8月出版。

26.馬先醒等編,《居延漢簡新編》,台北:簡牘學會,1981年5月出版。

27.馬非百,《秦集史》,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28.陳啟天,《商鞅評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台二版第二次印刷。

29.陳仲安、王素合著,《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0.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31.鄒紀萬,《秦漢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9月二版三刷。

32.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3.陶希聖、沈任遠合著,《秦漢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台二版。

34.張金光,《秦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5.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6.張金鑑,《中國文官制度史》,台北:華岡出版公司,1977年11月三版。

37.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6月初版。

38.曾金聲,《中國先秦政治制度史》,台北:啟業書局,1969年3月初版。

39.曾金聲,《中國秦漢政治制度史》,台北:啟業書局,1969年3月初版。

40.曾資生,《中國政治制度史》第二冊,重慶:南方印書館,1943年6月出版。

41.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42.黃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3.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9月再版。

45.楊寬,《戰國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初版一刷。

46.楊寬,《古史新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0月初版一刷。

47.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8.勞榦,《秦漢史》,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4月新一版。

49.童書業,《春秋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5年11月台三版發行。

50.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2月初版第六次印行。

51.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初版三刷。

52.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53.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5月台初版第一次印刷。

54.蕭璠,《先秦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9月一版四刷。

55.錢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8月初版七刷。

56.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11月增訂六版。

57.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卷上: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年12月再版。

58.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59.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0.西嶋定生著,武尚清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1.好並隆司,《秦漢帝國史研究》,東京都:株式會社未來社,1984年12月第一版第二刷。

62.栗原朋信,《秦漢史的研究》,東京都:株式會社吉川弘文館,1986年1月第一版第五刷。

63.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証》,台北:天工書局,1993年9月出版。

64.Arnold J. Toynbee著,林綠譯,《歷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台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8年10月第一版。

65.Denis Twitchett and Michael Loewe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C、期刊、論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朱紹侯,,收錄於《河南師大學報》1979年第六期,河南新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1979年出版。

2.朱紹侯,,收錄於《河南師大學報》1980年第六期,河南新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1980年出版。

3.杜正勝,<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9月出版。

4.杜正勝,<周禮身份的象徵>,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年6月出版。

5.宋敘五,<漢文帝時期入粟受爵政策之探討>,收錄於《新亞學術年刊》第十二期,香港:新亞書院,1970年9月出版。

6.林劍鳴,,收錄於張晉藩,《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高敏,,收錄於氏著《睡虎地秦簡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8.高敏,<秦的賜爵制度試探>,收錄於氏著《秦漢史論稿》,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8月初版一刷。

9.高敏,<論兩漢賜爵制度的歷史演變>,收錄於氏著《秦漢史論稿》。

10.高敏,<關於漢代「任子」制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氏著《秦漢史論稿》。

11.柳春藩,<關於漢代食封制度的性質問題>,收錄於《歷史教學月刊》,1964年8月號,天津:歷史教學社,1964年8月出版。

12.陳良佐,,收錄於《秦漢中古史研究論集》(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四輯第三冊),台北:大陸雜誌社,1975年出版。

13.勞榦,<漢代察舉制度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十七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4月出版。

14.勞榦,,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10月出版。

15.勞榦,,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年10月出版。

16.傅斯年,<論所謂的五等爵>,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二本》,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發行,1930年出版。

17.傅樂成,,收錄於氏著《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2月初版第六次印行。

18.管東貴,<封建制與漢初宗藩問題>,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年6月出版。

19.管東貴,<從秦皇到漢武歷史急遽震盪的深層意義-論中國皇帝制的生態>,收錄於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第九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0.廖伯源,,收錄於氏著《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5月台初版第一次印刷。

21.廖伯源,,收錄於氏著《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

22.廖伯源,<漢代爵位制度試釋>,收錄於《新亞學報》第十卷第一期(下冊),香港:新亞書院,1973年7月初版。

23.廖伯源,<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下編-關內侯以下十九等爵制度試釋>,收錄於《新亞學報》第十二卷,香港:新亞書院,1977年8月初版。

24.許倬雲,,收錄於氏著《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6月初版。

25.許倬雲,,收錄於氏著《求古編》。

26.楊寬,,收錄於氏著《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7.楊寬,,收錄於氏著《楊寬古史論文選集》。

28.謝忠樑,<兩漢的食封制度>,收錄於《文史哲月刊》1958年第三期,1958年3月出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9.謝忠樑,<關於兩漢的食封制度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四川大學學報》1959年第三期,成都:四川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1959年9月出版。

30.嚴耕望<秦漢郎吏制度考>,收錄於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5月初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