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故事,穿在一块儿,大致是这么个来龙去脉:
楚国人卞和,抱着块玉料原石,向楚王献宝。谁知,第一任楚王不识货,指责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了他的左腿。过了好些年,第二任楚王继位,照样不识货,又砍了卞和的右腿。
等到第三任楚王继位,卞和抱着玉料号啕大哭,终于这回碰上识货的了,剖开石头,取出绝世美玉,制成“和氏璧”。
到战国中后期,和氏璧辗转流落到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得知后,许诺拿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入秦,斗智斗勇周旋了一番,玉璧被完整地送回赵国。
直到秦始皇发动灭国统一之战,秦国才从被攻灭的赵国,正式拿到了和氏璧,并且将它制作成传国玉玺。
玉石产地、两次加工、流转经历,整个逻辑链条,时间、地点、人物,似乎都讲得通。
但是,如果咱们进一步细究,就会发现里面的很多疑点。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和氏璧由原石,到玉璧,再到玉玺的两次加工。
和氏璧,作为一块玉璧,外形上应当是一款通体扁平、中间带孔的环装造型,类似于咱们今天常见的音乐光盘,好几个叠在一起的样子,但不会太厚。
否则加厚成圆柱形,那就是另一款玉器,“玉琮”的造型了。
目前出土的古代玉璧,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鲁国大玉璧”,出土于1977年发掘的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外径32.8㎝、孔径11.6㎝,但厚度仅仅0.6㎝。
0.6㎝,什么概念?
文史君特意拿了一把30㎝长直尺,还有硬币,矿泉水瓶盖啥的,尽量把这些个数据,整得让大家更明白、更清晰。
0.6㎝,相当于3个一块钱硬币,叠起来的厚度。
这点厚度,雕刻成几厘米见方,把手上还有各种纹路装饰的玉玺,显然是不行的。
而传国玉玺,又是个什么样的造型呢?
关于玉玺,受电视剧影响,咱们脑海中大体是这样的——四四方方,有块砖头那么大,上面刻着龙、貔貅等上古神兽,庄严感十足。
咱们现今能接触到的皇帝印玺,最直观的实物,是故宫博物院里,由乾隆下令制造的清二十五玺。最小的帝尊亲之宝6.8㎝见方,高6.1㎝;最大的广运之宝,有19㎝见方,高15.6㎝。
这么看来,电视剧也没瞎编。这玩意儿端在手里,真的够大气的,绝对能显出天子气派。
但是,乾隆定下的印玺形状,就是秦始皇传国玉玺的原貌么?
要解答这个疑问,咱们可以参考一下秦汉时期,出土的印章文物,从尺寸和外形两个方面,配上文史君的30㎝直尺、一块钱硬币、矿泉水瓶盖,直观地比划一下。
玉玺,本质上还是一枚印章。既然是印章,就必须符合印章本身的特质。
如果我们去博物馆,看一些唐代以前的印章,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惊讶:怎么这么小!
以秦汉官印为例,通常大小为2.5㎝见方,称为通关印。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皇后之玺”,相传为吕后所用的玉玺,其大小也不过是2.8㎝见方,高2㎝。
这些个印章的外形,造得跟矿泉水瓶盖比,大不了多少。
另一些“限制”印章大小的线索,史书上也能捕捉到蛛丝马迹。
比如,西汉时期昌邑王刘贺,那个只当了27天皇帝的倒霉蛋,因为着急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朝廷要害部门抢班夺权,被霍光等一票大臣联名废黜。现场,刘贺叽叽歪歪的,最后霍光干脆走上前去,把刘贺腰间的传国玉玺,一把给扯了下来!
想象一下,如果传国玉玺如果做得太大,皇帝挂在腰间,晃荡晃荡的,挺不方便的吧?
唐代以前的印章,印纽之上通常有个小孔,那是为了穿上印绶(绳子)后系挂在腰间。上至天子玉玺,下到普通私印,无一例外。直到唐代以后,改官职印为官署印,才逐渐变大。
那可能有人会问了,不挂在腰上就不行吗?你怎么知道玉玺一定要挂在腰上。
行,那就不提挂在腰上的问题,从使用方法来说,包括玉玺在内的古代印章,也必须是小的!
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印章,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但是作为印章载体的纸,却直到东汉蔡伦手里才发明出来。
在这之前,人们使用的书写工具,是竹简和木牍。
当时的印章,使用方法是这样的:将写完字的竹简,用绳子或者牛筋穿起来,打上绳结,于绳结处放一块泥,盖上印章,称之为“封泥”,类似于今天信封的封口。
这种方法,也就决定了印章的大小,只能两三厘米。
试想,如果竹简上带着一块巴掌大小的泥巴,成何体统!
所以明白了吧,把印章造得那么小,不是古人舍不得铜,舍不得黄金,也不是挖不出大块的玉石,而是整得太大,根本没法用。
好,解释清楚了玉璧,和秦汉印章的尺寸问题,咱们就能够定下结论:传国玉玺,并非是由和氏璧加工而成。
用一块玉璧,雕刻一个玉玺,宽度上来说,的确是没问题。
不过要雕刻一个3㎝见方的玉玺,由于玉璧中间有孔,则其直径至少要20多厘米,厚度也需要3厘米以上。毕竟中间有个小孔,以及边上的圆弧都不能用。
那可是和氏璧啊!一块天下闻名的至宝,一个直径20几厘米的玉璧,就给凿成那么一个缺口,你不心疼啊?
而且前文说了,现今出土的尺寸最大的“鲁国大玉璧”,厚度也仅仅0.6㎝。这个厚度,基本也能套到其它出土的玉璧上,故而和氏璧,应当也不会搞非主流。
那么,和氏璧做成传国玉玺的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有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说,《史记》里面写的呗。
大错特错!其实不止史记,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部正史记载过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作的。
以《史记》为例,虽然确实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但没有一处提到传国玉玺,只是讲到了玉玺、天子玺,都是一笔带过。
班固的《汉书》中首先出现了“传国玺”的描述,但对其材质、大小、形状等都没有记载。
直到南朝范晔著《后汉书》,才在《光武本纪》的玉玺谱中讲到了:
“传国玺,其玉出蓝田山”。
注意!这里说的是
“蓝田山”,也就是说,传国玉玺用的是
陕西那边盛产的玉石,而并非是出产自楚国的和氏璧。
《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也记载:
“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
秦始皇用自家本土挖出的玉石,命能工巧匠雕刻成印章,让丞相李斯题写“既寿永昌,受命于天”八个字,理所当然,合情合理。
而和氏璧,是出自楚国荆山,地理上属于今天的湖北。
最早说和氏璧制作传国玉玺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道士杜光庭。
他编写了一本《录异记》,其中有一段专门讲了和氏璧,最后一句“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录异记》是什么?道教神仙集,从名字上就知道了“录异”,专门记录奇闻异事的,满满的八卦味道。
看看,就是这么个出处。
很多时候,老百姓脑海中的历史,就是从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各种怪力乱神,毫无逻辑可言。真正 厅堂之上的文人,通常会对这种传说嗤之以鼻。
最后来提一句,世界上有过玉文化的地区,古代只有中国、新西兰的毛利人和中美洲的玛雅人。不过只有中国的玉文化,发展到了璀璨夺目的地步。
现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也稀罕玉石。但像俄罗斯拿坦克运矿玉,缅甸人挖老坑翡翠,就纯粹是为卖钱了。
传国玉玺、和氏璧,这些古代名玉,除玉质精美外,还被赋予了某种仪式感和庄严感,其实真搁在三国乱世、五代十国,顶多也只是块值钱的石头罢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
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处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们,将及时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