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时长仅一分钟的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为中国动画创作拉起序幕。从1922到2022,走过百年岁月的中国动画锐意进取、创新不断。值此当口,《今日影评》邀你共话中国动画百年发展。
9月17日,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受邀做客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梳理中国动画百年发展,并为广大观众介绍中国动画产业的全新技术发展。
历史沿革百年不辍
中国学派独创风格
你的童年,都有哪些与动画有关的记忆呢?做客《今日影评》现场,孙立军坦言儿时印象最深的是剪纸动画片《渔童》。透过对于《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铁扇公主》《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的年代排序,他与主持人蒋小涵为观众徐徐梳理属于中国动画电影学派的历史沿革。
从1922年开启中国动画第一页,到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创作高峰,中国动画前辈以看民族化之路、敲喜剧之门、不重复自己、不模仿他人的方针开辟中国动画学派风格。孙立军对《今日影评》指出,当时的中国动画前辈在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中深挖出多种独特类型,其中包括:水墨动画,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剪纸动画,如《渔童》《猴子捞月》《猪八戒吃西瓜》,及围绕剪纸和水墨嫁接出来的水墨拉毛剪纸工艺动画,如《鹬蚌相争》;木偶动画或定格动画,像《半夜鸡叫》《阿凡提》等,都在表达真善美。
技术创新不断加持
立足传统迈向未来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蓬勃发展,中国动画人在彰显国风的同时,也在不断依靠新技术加持进行创新。此前,孙立军参与创作的《立秋》《秋实》就将中国水墨动画和8K超高清技术做了结合。对此,他对《今日影评》表示,8K技术是世界超高清发展的趋势,如何应用8K技术实现齐白石的“工写兼顾”,是他要突破的点。此外,他的团队也基于戏曲舞台程式化表演创作短片《新三岔口》,既运用现代的三维渲染技术,又加入时尚元素,有中国吴桥杂技踩水桶及只有京戏舞台会出现的梆子敲打。回归传统动画12格技术的拙朴感,也是他们对于中国动画学派的一种致敬。
立足传统文化基石,萃取民族民间艺术精髓,发展百年,中国动画学派应如何传承创新?从业近40年的孙立军感叹自己是个“老动画人”之余,向《今日影评》坦言中国动画电影近年来高速发展,尤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作为一个从事动画教育的工作者,愈发感觉到我们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把前辈们那些引以为傲的创作经验继承下去,走创新道路在当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透过《今日影评》节目,他也呼吁年轻创作者牢记中国动画人的责任,“中国动画学派前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已经走出了一条道路,我们应该做接力棒,要跑好未来。”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晚19:45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周一至周日黄金时间,点亮你每一个光影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