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吴江黎里人,1942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苏州国画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兼职教授。擅绘山水、人物,作品以笔墨精湛,意境优美见称,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国内外著名收藏家和单位收藏。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马伯乐画集》《拓殖大学藏马伯乐作品集》《马伯乐画选》《马伯乐近作选》和《古典山水画鉴赏大集》等。

作者与马伯乐(左)交流

欢喜东涂西抹

我很早就知道马伯乐,他名字取得怪,人也有点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黎里中学读初中,当时我读小学,好几次,我看到一个高个子学生,腋下夹一本书,急匆匆赶路。这就是马伯乐,经常东奔西跑,到处求人借书看书,特别喜欢画图。

马伯乐的外公陈松夫,是黎里镇上颇有名气的美术老师,不过外公去世早,别说接受绘画启蒙了,他连外公的面都没有见着。虽然没有得到外公亲授,不过潜移默化,绘画因子早就植入马伯乐幼小的心灵。我看过陈松夫遗留下来的一大迭画稿,没有题款,也没有落款印章。内中几张,有马伯乐的题词:“外祖父陈松夫先生遗作马伯乐记于吴门听枫园”,还有钤印。仔细观赏,外公的那几张线描人物,依稀隐藏着马伯乐人物画的影子。

马伯乐外祖父陈松夫先生遗作

外祖父陈松夫先生遗作——马伯乐记于吴门听枫园

早在小学读书时,马伯乐就喜欢在家里墙壁上东涂西抹。除了外祖父的影响,多半因了家住东圣堂北面的缘故吧。马伯乐长我五龄,当时他每天穿行于东圣堂,阴晴雨雪,早晨夜晚,菩萨们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种种不同的色彩。凭着脑屏上的形象、明暗,他在自家墙上东涂西抹。

东圣堂正厅与赵磻老坐像

马伯乐初中时绘画就小有名声。初三那年,正赶上消灭血吸虫病运动。黎里政府需要宣传画,制造声势,请马画壁画。我多次看到他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其中一幅消灭钉螺,就是消灭血吸虫中间宿主的画幅,至今历历在目。壁画一绘,马伯乐名气立马响了。

走上绘画之路

由于家景不好,无法上高中考大学,马伯乐初中毕业正好碰上1958年大跃进,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扩大招生,而最主要的是美专每月有助学金,马伯乐决意报考美专。凭着成绩,凭着绘画基础,他顺利地进入美专。拿马伯乐的话来说,以前所谓绘画,那是瞎画,来到美专,才真正走上绘画之路。

马伯乐赠作者书法《守望斋》

在工艺美专学了4年,马伯乐受到吴䍩木和许十明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1962年毕业,工艺美专撤销,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他选入研究所国画组,一边工作一边绘画。两年后,美专恢复,他调到美专当教师。1971年,他调文化系统,进文艺创作组,1978年再调苏州国画院。

苏州国画院(听枫园)

马伯乐的作品以笔墨精湛,意境隽逸而著称画坛。亚明这样评论:“伯乐的作品在豪放中显精微,有灵气和书卷气,有蕴藉和从容大度的气概。”黄永玉认为伯乐的作品,一人物一山石,一花草一树木,无不见出娴熟的基本功和文化功底。说他“不取巧,不欺世,不媚俗,作者与画中人物融为一体,人格即是画格”,还说伯乐的作品,往往能与欣赏者取得一致,画家能够成为观赏者未曾谋面的好友。马伯乐可以说是画坛全才,除了丹青和书法,他还钻研中国画史论,钻研古典文学、哲学,均有独到的领悟。

马伯乐的《邓尉探梅图》书画相得益彰

逼一逼有好处

马伯乐第一次画展在马来西亚举办,是由香港友人联系的,时间是1983年冬,那时改革开放没几年,我国还没同马来西亚建立邦交,因此马伯乐人没出去,作品出去了,1984年春展出一百几十幅。当时他四十出头,精力充沛。说起此事,他兴奋而又感慨:“那时候有个机会展览,还能赚点钱,是很不容易的事。就一个月,平均每天要画四幅画,瞎画呗!我的本事可能也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马伯乐出版的部分画集

逼出来的,瞎画,前者是实情,后者那是自我调侃。当时他走上专业绘画之路已有26年,由于勤奋努力,已然具备相当功力。短短一个月,马伯乐创作的有宏图巨制,如壁画、屏障和长卷,也有随兴小品,如册页、扇面和条幅。有金碧辉煌,也有水墨雅洁。对于大幅作品,他说自己一落笔,便奠定基调,就如音乐中的高音或低音。倘是小品,那就随意点染,淡淡着色,留白较多。有些题材,他多次挥洒,决不雷同。

1989年,马伯乐在香港展览中心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一百数十幅,出版了《马伯乐画集》,这次展出时间一样紧迫。两次紧逼,对于马伯乐来说,大有进展,使得日后绘画路上行云流水,应付裕如。

《马伯乐画集》

“我的老师主要是书”

费因笃校长

苏州工艺美专图书馆内有不少美术图书资料,马伯乐十分兴奋,如饥似渴地吞食、咀嚼、消化。没多久,马伯乐的好学在工艺美术学校就出了名。马家经济拮据,好在每月学校都发放9元生活费,他每月省下1元钱,购买必备书籍,天赋再加勤奋,专业成绩不用说总是名列前茅,知识的广博程度也无人可比。爱读书,决定他爱藏书,马伯乐跻身苏州藏书家之列。

与马伯乐交往的人,大多佩服他的博学。广博的传统文化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底蕴,作品从题材到内容无不浸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民族的美学观念。光看画作的题目,就能感知他的广博。比如《临清流而赋诗》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闲情兼默语》出于初唐人王勃,《独坐幽篁里》出王维《竹里馆》,《登临送目》用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意,《荷叶披披一浦凉》和《除夜自石湖归苕溪》都是南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的诗句等等。

马伯乐的《临清流而赋诗》

马伯乐的《溪山行旅》

马伯乐《望湖亭前水如天》

作品中的唐宋诗词、古人逸士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同他的修养、知识和功力密不可分,因而马伯乐堪称传统笔墨的代表,他的丹青成为吴门画派一道亮丽的风景。

“画画,只要努力就是了”

马伯乐绘画,主要苦学,没有捷径。他说功夫不到,就不可能领悟其中的奥妙。他多次引用《庄子》中轮扁的故事说道:“轮扁一生做车轮,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得之心而应于手,完全凭经验,难以用文字纪录,甚至无法传授给儿子。”

他多次说过“画画,只要努力就是了。”这并不是随便的话语。新千年刚过,他先后出版《百松图》和《百贤图》两本画册,似乎轻而易举的。其实他的认真,他的付出,都令人敬佩。百贤图内有柳亚子,他专门到我任职的柳亚子纪念馆索取照片。我纳闷了,1981年和1987年已经画过两幅柳亚子,怎么现在还要照片呢?半月过后,柳亚子照片寄回来了,三个月后,一本《吴门百贤》邮寄到馆,翻开百贤图册,同前两幅仔细对比,的确有所不同。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画家是不肯抄袭自己的,看现在这幅,眼神更深邃,姿态更自然。好!

《吴门百贤图》

1981年12月,马伯乐为柳亚子画像

1987年5月,马伯乐为柳亚子画像

笔墨全凭修养把握

除了从书中汲取养料,马伯乐也师法造化。数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大自然的神秘造化触发他旺盛的创作灵感。且看他的《松荫盖路日迟迟》《松陵归棹图》《长空雁叫霜晨月》等,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这不仅在于形式的肖似,更在于笔墨中显现的灵魂。他的绘画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深入得进去,又出得来。他的绘画形容为“无声诗”毫不为过,画中有诗,蕴含深邃意境,引发观赏者逸思遐想。这诗化的意境就是通过高超的笔墨技巧展示的。

马伯乐的《松荫盖路日迟迟》

马伯乐的《松陵归棹图》《长空雁叫霜晨月》

他素来视创新为艺术生命力,他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笔墨的优劣往往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全凭作者的修养去把握去鉴别”。著名画家亚明称赞道:伯乐落笔痛快淋漓而遒劲,对笔墨的领悟得力于清初画家苦瓜和尚石涛那种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技巧。他由石涛上溯,泛滥诸家。伯乐作品有其独到隽永之处,在熟虑中立意,在布势中求得,又在笔墨中体现,使神韵气骨于画里,情趣意境于画外,给欣赏者联想,深想。

《太白邀月》

是书痴更是画隐

马伯乐爱藏书在古城尽人皆知,马伯乐爱读书在画家中也是出了名的,有人为他取了个绰号,叫“书痴”。我说马伯乐不仅是书痴,还是“画隐”。1977年,他的《画皮》入选全国美展;第二年《妙手回春》入选“六省一市肖像画展”。在古城苏州,他同杨明义、刘谋善三位努力书画创作,成绩斐然,苏州称之为画坛“牛马羊(刘马杨)”。1978年他调进国画馆,从此如鱼得水,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83年《邓尉探梅》等10幅作品在日本神户展览,广受异国同行好评。接下来,举办画展的机会多了起来,分别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好评如潮。这个阶段他创作数量之多在同行中可说首屈一指。记得日本一位学者要编一本中国成语典故,邀请他绘制插图,在很短时间里他如期拿下这个艰巨任务。几次历练下来,对于绘画,马伯乐可以说挥洒自如,驱遣有定。

马伯乐的《黄山松泉》《船中人载酒,岭上树皆酣》

马伯乐的《 江上渔者》

马伯乐的《登临送目》

说马伯乐属于画隐,丝毫没有贬义,他隐于艺,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山川,刻画人物,赋于种种情感色彩,在悦人耳目的同时,传递真感情,正能量。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李海珉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原创不容易,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