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所说的「正字」,我理解为「本字」,相信题主想了解的也是「本字」,因为目前粤语区尚没有一套具有官方效力的「正字表」,而民间使用的大部分都是俗字。
自清朝末年始,就有考证粤语本字的书籍问世,最出名的莫过于 詹宪慈 的《广州语本字》和 孔仲南 的《广东俗语考》。然而,考究方言本字并非常人力量能够做到,它需要运用到大量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知识,综合多方资料对比、查证,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上述这两本粤语本字考证书的滥觞,在今天的眼光看来,自是错漏百出,多不足为信。
近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粤语本字,催生了不少优秀的著作。上世纪末 陈伯煇 的《论粤方言词本字考释》是他师从 詹伯慧 、 李如龙 教授写下的一本书,当中不仅介绍了许多粤语本字,还从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考证方言本字的方法和手段,是一本「鱼」「渔」兼具的好书。此外, 陈伯煇 还有一本《生活粤语本字趣谈》,这本书比起前者更加通俗,是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俗字切入,再介绍其本字的。
去年,由 陈雄根 、 张锦少 著,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粤语词汇溯源》也是一本不错的字词探源书籍。
专家学者的著述,更多以文章的形式在杂志上发表。下面这些是我所收集到并读过的关于粤语本字研究的文章,有的一口气考证出了许多本字,如同一本「字集」,如 余伟文 的《对一些广州话本字的考证》和 白宛如 的《广州话本字考》;有的只考证了一两个字,更多地是从方法论上阐述问题,如 甘于恩 的《论汉语方言本字考订的「四性」——以粤方言为例》。当然,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同的考证结果,因此下列文章的一些考释也不免会有冲突之处。
[1] 余伟文. 对一些广州话本字的考证 [J]. 开放时代, 1984(3): 75-79.
[2] 白宛如. 广州话本字考 [J]. 方言, 1980(3): 209-223.
[3] 张惠英. 广州方言词考释 [J]. 方言, 1990(2): 57-65.
[4] 张惠英. 广州方言词考释(二) [J]. 方言, 1990(4): 60-68.
[5] 林伦伦. 粤方言常用词考释 [J]. 语文研究, 1994(1): 32-37.
[6] 黎汉鸿. 粤方言词语探源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 80-86.
[7] 韦树关. 粤语方言字刍议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2): 126-128.
[8] 黄宇鸿. 《说文解字》与粤方言本字考 [J]. 语言研究, 2002(4): 111-116.
[9] 李如龙. 再说广州话「听日」和「琴日」及词汇音变 [J]. 中国语文, 2007(5): 466-469.
[10] 甘于恩. 论汉语方言本字考订的「四性」——以粤方言为例 [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4): 75-78.
[11] 施日梅. 广西防城区粤语部分常用字本字考. 钦州学院学报, 2010, 25(2): 59-61.
[12] 周仕敏. 粤语字「重」考订辨误 [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6(1): 107-113.
[13] 周仕敏. 粤语本字考订之观念与方法问题刍议 [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6(9): 48-55.
[14] 严修鸿, 曾俊敏, 余颂辉. 从方言比较看粤语「埋」的语源 [J]. 语言科学, 2016, 15(4): 422-438.
[15] 黄小娅. 广州话表所在和所从的「向」补证 [J]. 方言, 2017(3): 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