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具有极深的文学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修养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赋闲在家的时候,写成的笔记体小说。原为五种,即《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每一种书写成后,还未最终定稿,即被民间的书坊盗印窃刊,在社会上、百姓中广为流传。纪昀遗憾的表示“非所愿也”,但他无可奈何,无法阻止,因为老百姓喜欢,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可知此书在当时属于畅销书,大受欢迎。

嘉庆五年,纪昀的学生盛时彦又将这五种性质相同的书合为一部,又精心校勘,并经纪昀最后审阅,按先后编次,成二十四卷,以《阅微草堂笔记》为名刊刻印行。

所谓“阅微草堂”是纪晓岚在北京居住时书斋的名称,有着见微知著的意思。也是的,纪晓岚当过一品大员,曾是皇帝的红人,还曾流放到新疆,体尝过少数民族百姓的苦日子,可以说他的人生酸甜苦辣咸俱全,但他淡泊名利,关心百姓的生活,这样就使《阅微草堂笔记》一书更能反映当时最普通民众的心声了。

《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类同《聊斋志异》差不多,是专门讲述鬼怪妖狐故事和善恶报应故事的文言体短篇小说集。

不过,在写作方法上,《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有很大差异。纪昀对“小说”的理解,并非是文学性创作,而是保持着先秦两汉以来的传统定义,即认为小说乃对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忠实记录,属于稗史一类的作品。他在《滦阳消夏录》的序中说:“小说稗官,知无关于手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古代士大夫向来重诗辞文章,对小说的文学价值则认识不足,认为那只是一种轻松的、即兴性质的史笔。以此为标准,纪昀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词。他认为薄松龄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艺术构思,尤其是对于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隐微情态的细致描绘,不合情理,明显违背“小说”应真实记录的原则。基于上述观点,《阅微草堂笔记》虽显怪异但却平实真切,接近百姓实际。

自远古以来直至纪昀所处的清朝中晚期,人们都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为己任,使得我们传统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力,也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衰,这是其它文明所不能比拟的,而关于神仙、鬼狐、佛道传说,因果报应,成了百姓口耳相传的主要内容。《阅微草堂笔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书,现在读来,仍具有极深的文学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修养,更能反映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

发布于 2019-01-12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