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陈武帝陈霸先?
43 个回答
不论是陈霸先这个皇帝本身,还是他所开创的朝代,在历史中的存在感都是比较弱的。毕竟,作为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
陈霸先所创立的陈朝不管是在国力,还是在疆域上,都是四朝之末。
而天下局势,此时已经日渐明朗,
以北统南趋势已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朝所谓的开国之盛,不过只是落日余晖。
但历史的必然,却不意味着个人没有选择。以侯景之乱为契机,寒门出身的武人陈霸先竟然把握住了机会,转战天下,进而削平四方,身居大宝,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巨大跃迁——要知道,这可发生在门第之见最重的南朝。
实在是一个古代版“屌丝の逆袭”的故事。
按惯例,先简单回顾人物生平:
陈霸先出身贫寒,史书记载他
“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产。既长,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
。
大意是说陈霸先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不愿意被生产劳动所限制。长大以后,喜欢读兵书,武艺出众,且明于事理,为人果断,为众人所信服。
这段话看上去全是褒义词,但你只要联系一下陈霸先的出身,就大约知道其中有几分真几分假了。
陈霸先是吴兴人,年少时正好赶上
萧梁
的黄金年代,彼时可以算是天下太平的。在这种时代里,乡间“不治生产”的少年,大概也就是乡里一霸了。所谓的“倜傥有大志”,不过只是成功以后对“不治生产”的托词。想想你们村那些不愿意到工厂打工,成天只想着混社会赚大钱的混混,是不是也这种德性?
当混混,肯定就得会打架。这一点,史书里也写得很清楚:“多武艺”。这个武艺,肯定不是被武林高手调教过的那种“武艺”,而是结结实实打出来的经验。但史书总归还是要美化一下的,所以加了“读兵书”三个字。有这三字在前面撑着,“多武艺”就不是缺点了,反而还显得这完全就是没有崭露头角的“名将”!再加上“倜傥有大志”,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未来王者的形象已经跃然欲出?
蒙人这种事,果然还是读书人最拿手。
不过在史书的这段描述中,陈霸先真正的优点也还真有:
“明达果断”
,明于事理,为人果断。
再联系一下“多武艺”,这就不是一个小混混,而是小混混的头了。
什么样的人能成混混头?一定是那种能打架、敢打架,既懂道理,又做事果断的人。
而“懂道理”、做事果断,这又是把人从芸芸众生中区分取来的关键品格。
如果说这种品质是陈霸先能走上成功道路的第一个优势,那么接下来的,就是成功路上的第二个重要支点了:
贵人相助
。
看上了陈霸先的,是吴兴太守
萧暎
。
萧暎对陈霸先的喜爱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他逢人就夸,说陈霸先将来必定前途远大。
后来萧暎调任广州刺史,把陈霸先也带去了广州。此时的陈霸先大概已经快四十岁了,真不知道萧暎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他与众不同的。
而真正让陈霸先出人头地的,恰好就是这次调动。
萧暎到广州以后,有当地土豪不服朝廷的管理,起兵作乱,萧暎于是派陈霸先领兵平定。这次平叛,完全改变了陈霸先的人生方向。
几年以后,交州又发生了一次更大的叛乱,当地土豪
李贲
起兵作乱,
梁武帝
命将领征讨。同时,梁朝属国林邑国国王也起兵,后背后攻击李贲。但不料李贲能征惯战,竟然击败了林邑王和梁军,进而北上。在击败梁军的援军以后,李贲围攻广州,将萧暎围在了广州城内。
陈霸先闻讯火速驰援,不仅击败李贲,解围广州城,同时还又消灭了另一支叛乱的队伍。
战报传到建康,梁武帝对陈霸先大为赞赏,不仅加官进爵,还特地命画工画了陈霸先的肖像来观看。这个寒门出身的大兵,突然就跃入了梁武帝的视野,并且备受青睐。
一年以后,萧暎在广州病逝,陈霸先扶陵送葬于建康。在返回广州的途中,蛰伏的李贲再次作乱,梁武帝即命陈霸先再次征讨。此后,经历三年多时间,陈霸先终于消灭了李氏的叛乱军队,诛杀李贲兄弟。
这一年已经是太清元年,距离陈霸先到广州已经过去了七年。在这七年中,陈霸先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平叛。但就是这件事,让他从萧暎身边一个无足轻重的将领,变成了帝国镇守南疆的柱石。
一介寒门,靠自己的奋斗有了显赫官爵,还入了梁武帝的法眼。在当年从吴兴到广州的路上,陈霸先大概做梦都不敢想自己能拿到这样的剧本。
为什么说萧暎是陈霸先的贵人?并不是因为萧暎让陈霸先飞黄腾达了,而在于他给了陈霸先一个机会,一个让陈霸先得以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所以,什么才是
贵人
?
是那种给你机会,让你在竞争者中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能人志士,缺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让他们的出众能力得以施展的平台。如今萧暎给陈霸先的,就是这么一个机会。
如果陈霸先当年留在吴兴,那么他大约是没有机会经历这么一场领兵平叛的大战的。
而平叛之后,陈霸先又拥有了成功路上的第三项因素:
运气
。
平定李氏叛乱的那一年是太清元年(公元547年)。这一年,陈霸先4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第二年,
侯景
起兵作乱。
命运的安排就是这么巧妙。公元547年年初,
高欢
病逝,侯景不安于
东魏
,随即反叛,输诚于
萧梁
。但在后来的一系列外交征战过程中,侯景又对萧梁生出疑心,遂起兵作乱。
对陈霸先来说,命运之神的垂青,在于刚刚好
:如果侯景早一年起兵,陈霸先平叛未果,萧梁困于侯景压力,边界的疥癣之疾势必不会被重视。李贲很有可能卷土重来,逆转形势,陈霸先将再无还手之力。
而如果侯景晚一年起兵,那么武人出身的陈霸先必然会在一系列复杂的人事安排中逐渐被边缘化,不可能有真实历史中那么大的影响力。
只有现如今,交广一带局势甫定,陈霸先也有军职在身,有了起兵平叛的资本和条件。
不过现实总是骨感的,陈霸先虽有一腔平叛之心,但交广一带,诸侯各怀鬼胎。大家想着的并不是如何尽快起兵,击败侯景叛乱,而是怎么各自占山为王,招兵买马,静观局势。
陈霸先即便想领兵北上,现实中也困难重重,完全没有想象中那种“君父有难,天下勤王”的局面。
太清元年(公元548年)侯景叛乱开始时,陈霸先即意欲起兵北上,但直到三年以后的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勤王军队才走出大庾岭,进入江州,溯赣江北上。
这三年中,陈霸先应该过得相当委屈,自己明明一腔热血报效朝廷,身边的人却总是站在对立面上阻扰行事。
首先是广州刺史
元景仲
。
侯景之乱的消息传到广州后,元景仲就在私下里囤积粮草,并且伺机除掉陈霸先,割据一方。
陈霸先得知消息后,先发制人,击败了元景仲。随后,陈霸先迎奉萧梁宗室
萧勃
为广州刺史,又击败了发生在始兴郡的叛乱,准备出兵北伐。
但萧勃也不配合。
此时
梁武帝
已死,侯景控制了
简文帝
,各方诸侯除湘东王
萧绎
外,在明面上还都尊崇建康朝廷的号令。陈霸先虽然想讨伐侯景,但师出无名,因此只得派人向远在江陵的湘东王萧绎输诚,受其节制。
在得到萧绎的授权后,陈霸先终于可以起兵北上。但在大庾岭,他又被萧勃部下阻拦。
击败了阻拦军队后,甫入江州,陈霸先又受到忠于侯景的将领的阻击。经过了大约一年多的缠斗,陈霸先才得以击败后者,溯赣江北上。
也就是说,花了近三年时间,陈霸先才真正有了“勤王”的机会。
但命运之神又一次垂青于陈霸先:
等他北上时,侯景的主力部队已被王僧辩击败。
如果从作战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对陈霸先来说,这却是天大的好事:他避免了与侯景主力交战,看上去倒像个摘桃子吃的人——又是一个刚刚好。
此后的过程,波澜不惊。王、陈联军一路沿长江东下,最终攻入建康,平定了侯景之乱。战后论功行赏,陈霸先不论官职还是爵位,都在王僧辩之下。
如果故事就此截止,那么陈霸先留在历史中的形象,可能也就是一个辅政大臣——虽然以南朝对辅政大臣的苛刻,他并不一定能善终。
但是,
陈霸先却用关键时刻的一次选择,彻底改变了此后的人生——而这,也正是他成功的第四个因素。
击败侯景后,萧绎最终称帝。但他一直待在自己的老巢江陵,不愿意到建康去;而且对
西魏
,也一直疏于防备。最后,西魏趁萧绎不备,竟然攻破了江陵,诛杀萧绎。
此时,王僧辩与陈霸先驻于建康。两人商量后,决定立萧绎之子
萧方智
为帝。但事情尚未成行,
北齐
大军就南下而来,希望扶立
萧渊明
为帝。
迫于压力,王僧辩更改了初衷,但这遭到陈霸先的反对。而且陈霸先的反对方法十分直接:
趁王僧辩不备,袭击王僧辩。得手后,陈霸先连夜杀掉了王僧辩,从此掌握梁朝实权。
此后,陈霸先先后击败了忠于王僧辩的势力的数次反抗,以及北齐的进攻,最终逼迫
梁敬帝
退位,登基称帝。
哪些因素是成功的必备因素?通过文中陈霸先的成功经验,有四点应该是比较重要的:
能力,贵人,运气,以及关键时刻的选择。
如果要拆解的话,那么从能力里还能再拆出一条来:
担当
。
虽然我们在文中没有单独说过,但行文里处处都有体现,陈霸先一直都是一个事不畏难,敢作敢为的人。不管是后来的讨伐侯景,还是初期的平叛,他都没有躲在人后坐观成败。
用前几年的流行词来说,这就叫“躬身入局”。
还记得史书对陈霸先的评价吗?里面有“果断”一词。而做事果断的同义词,就是担当。
没有担当的人,是体现不出做事果断的。
他们的惯常伎俩,是用无休止的拖延来甩掉身上的责任。而愿意做决策,其实也就意味着把责任担在了身上。
愿意做决策,决策又还是正确的,表现出来,就是“果断”。
能力、担当、贵人、运气、关键时刻的选择,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其实就这五条而已。
但事情难就难在知易行难上,道理看着简单,却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有多少人的失败,或是因为缺乏能力,或是因为没有担当,又或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而即便通过自身努力避免掉了这几条,在贵人和运气这种只能听天由命的事上,个体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如此,才更加凸显成功的可贵。
再绕回那个经典问题:
学历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或许,本篇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历史不是单纯的故事,在指点江山、慷慨激昂之外,你完全可以学到一些其他的东西,以期对自己有所借鉴。
比如,从别人的经历里,提取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本来是回答完了的,但作为一个在某乎飘了很多年的人,有些话不得不补充在这里。
本来你以为,以下这番道理是常识,但只要看多了留言——尤其是一些充斥着戾气的反对甚至于谩骂,你就会惊觉很多人还是应该再补习一下初中数学的,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其实也就两句话:
■ 充分条件不等于必要条件。
■ 某命题为真,其逆否命题为真,逆命题、否命题不确定。
例:成功需要付出努力。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可这句话。但是,总有一些杠精会反驳:我努力了,为什么没有成功?
你看,这就筛选出了连初中毕业证都没有就混出来的人。
“成功需要努力”,意思是“如果你想成功,那么需要付出努力”。在这个逻辑关系里,
“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成功了,那说明你努力过。
但这话到混学历的人那里,却变成了:我努力了,所以就要成功。在这样的语境里,
“努力”成了“成功”的充分条件
——“努力”可以推出“成功”。
来,请跟我大声重读一遍:充分条件不等于必要条件。
然后,再来运用第二条逻辑。
“成功都需要努力”,如果此命题为真,那么其
逆否命题为真:“如果你不努力,肯定就不能成功”。
但是,它的
否命题不保真:成功不需要努力。
它的
逆命题也不保真:努力可以成功。
在我的印象里,这些逻辑关系好像初二时候就学完了。
我一直以为常年刷网的读者中xxj不多,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成年人混迹得也少。但最近,我却被多篇文章和回答留言区里所涌现的杠精震惊,他们不知从何处而来,总能从一些莫名其妙的角度,用一些漏洞百出的逻辑,试图跟我辩论。
就像今天,我都可以想象得出,他们会从怎样清奇的角度来驳斥我。
所以我还不如先把辩解写好,贴在这里得了:
陈霸先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他通向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是!
并不是说你有这些品质,就一定会成功——这是个逻辑问题!
然后再补充一下陈霸先背盟的事。
之前自己曾经站在王僧辩的角度上,讨论过陈霸先背盟一事(链接在这里:
陈霸先与王僧辩的生死局
),当时对陈霸先的评价,是卑鄙无耻。
今天,我们不妨从陈霸先的角度,再来看一看这个问题。
当然,首先,我们要严(为)正(了)声(防)明(杠):从公序良俗的角度来看,陈霸先的行为就是无可洗白的,这毋庸争议。
但是,如果抛开道德评价,而只把自己代入到陈霸先的处境之中呢?
一旦我们真的把自己代入到当事人的处境之中,就会发现袭杀王僧辩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真实世界中的权衡与抉择。
做,还是不做?
不做,什么都不会发生,而且没有道德风险,可以躺得平平的。
做,有失败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了,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是那种可以“朝为糙武将,暮披天子袍”的大买卖。
这种时候,做?还是不做?
把问题拆解至此,你就会发现,我们其实都曾真实地面对过类似处境。
而在这种两难的处境里,其实是很少有人会关注其中的道德因素的,而仅仅只考虑风险与收益间的权衡。
真的要承受那么大的风险?好怕怕呀!
可是那个好处,又好大大哦!
怎么办,讨厌了啦!
……如果你还是没有办法代入,那么我们换个比方:你如今年薪税后一百万,在目前的社会中,看起来也基本算个中产中的上层了。
但这时候,如果有一票能赚上十个亿的买卖,你做还是不做?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些人风险偏好低一些,会选择躺平,接受现有的一切,不再追逐过多的收益。但总有些人,会愿意去抓这种改变人生的大机会。
孰是孰非,我们在这里不做评价,而仅仅是把问题拆解开,让诸位能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选择难度。
而如果你非要得到一个结论,那么,我想说的其实是下面这句话——虽然,它不是那么的“正确”:
很多时候,道德只是旁观者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当事者的决策依据。
这回真的回答完了。
以上,节选自:
延伸:
王僧辩与陈霸先:生死局
侯景与萧衍:世道即人心
萧绎之死:格局这个东西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谢邀。
知乎的这种”如何评价某某某“的问题,都是命题大作文,要求高明的大学生点开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二十四史中该人物传记来洋洋洒洒地一边抄一边复述该人物的生平履历的。
至于说要如何评价他,别的不说,百度百科词条里收录的大家学者的评价太多了。我想也用不着再去复制粘贴一堆吧。
政治家有政治家得票评价,学者又学者的看法。而我这个粗人,我也有我的看法。
南北朝对峙一开始,南朝的武力就基本全靠北方流民,从北府军出身的刘裕建立刘宋,然后到得到三齐流民支持的萧道成建立南齐,再到依靠雍州流民建立南梁的萧衍。他们倚仗的力量,无一不是从北方逃来的流民,仿佛给人一种被北朝淘汰的渣滓都能在南朝牛逼的错觉,虽然刘宋到南梁,南朝的军事力量还真不弱于北朝。可在将才方面,确实是北朝出将,南朝只能捡漏。到了梁武帝时期,皇帝倚重的大将羊侃不但是北朝出身还是个老头,到后来率军击败侯景再造南梁的名将王僧辩,依然是个北朝出身。也难怪侯景包围台城的时候,嘲笑手下无人的萧衍:”城中非无菜,但无酱尔!“
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作为南朝武人代表的王僧辩(虽然他出身还是北朝),在侯景被平定后居然被北齐的大军吓尿了,屈服了。陈霸先当机立断,杀王僧辩收其部众,用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玩命野战方式,击败北齐大军,建立了新的王朝。就像拜巴尔斯在大马士革击败蒙古人给阳痿的伊斯兰世界打了一针鸡血一样,陈霸先的崛起给断了脊梁的南朝武人提了一口气,这才有了陈宣帝时期重新北伐的自信,虽然到底还是失败了。
所以归根结蒂,我认为陈霸先就是南朝在老年阳痿不举时服下的一颗超级大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