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展开 5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本词条缺少 概述图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编辑 吧!
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初名李杰、李敏, 唐朝 第二十位皇帝(888年4月22日-904年9月22日),唐懿宗 李漼 第七子。
李晔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咸通十三年,受封寿王,赐名为“杰”。乾符四年(877年),领幽州大都督。 文德 元年(888年),受封皇太弟,改名为“敏”,随后在观军容使 杨复恭 拥戴下即皇帝位,翌年改名为“晔”。 [3] [76] 任内尊敬朝臣,励精图治,发动平定四川 陈敬瑄 、河东 李克用 的战争,最终消灭 田令孜 ,重挫李克用。然而,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导致朝廷有效兵力不足,坐视宣武节度使 朱温 做大,逐步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灭亡埋下祸根。统治后期,一直受制于 李茂贞 与朱温。
天祐 元年(904年),为宣武节度使朱温所弑,时年三十八岁,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 曾一度改谥恭灵庄闵孝皇帝,庙号襄宗 [4] [75] ),葬于和陵。 [32]
(概述图参考资料 [1 ]
全    名
李晔
别    名
唐昭宗 李杰 李敏
谥    号
圣穆景文孝皇帝(曾改为恭灵庄闵孝皇帝)
封    号
皇太弟(即位前)、太上皇(复位前) [88]
尊    号
太上皇(900年至901年间称,后复位)、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避贤招难存三奉五皇帝(百姓戏称) [35] [88] [90]
庙    号
昭宗 (曾改为襄宗)
年    号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 景福 (892年)、 乾宁 (894年)、 光化 (898年)、 天复 (901年)、 天祐 (904年)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长安东内 [89]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
867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
904年9月22日
逝世地
洛阳紫微城椒殿院 [28] (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陵    墓
和陵
安葬地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
在位时间
888年 至 904年
前    任
唐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继    任
唐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人物生平

咸通 八年(867年)二月二十二,李晔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大明宫,是唐懿宗第七子。 [2] [38]
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封为 寿王 ,取名李杰。 [2]
乾符四年(877年),被授为 开府仪同三司 幽州 大都督 、幽州卢龙等军镇节度使、押奚契丹藩落使、管内 观察处置使 等。 [7]
广明 元年(880年), 黄巢起义 军逼近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李杰随侍在僖宗左右,掌握兵权和中枢政要,僖宗极为器重他。 [8]
文德 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患急病。当时皇帝刚刚回到皇宫不久,人们极其关注皇帝,突然听说皇帝患急病,军民都震骇惊愕。直到唐僖宗病情危重的那天傍晚,大家还不知道由谁继位。群臣认为吉王 李保 最贤德,排行又在寿王前面,想要立吉王继承皇位。结果 观军容使 杨复恭 率领军队迎还寿王李杰,立其为 皇太弟 ,改名为李敏。三月六日,唐僖宗驾崩。 [9] [11] 三月八日,皇太弟在唐僖宗的灵柩前即皇帝位,即唐昭宗,时年二十二岁。唐昭宗任命司空 韦昭度 暂时代理宰相。三月十二日,接见群臣,开始处理政务。唐昭宗喜欢读有关典章文物制度方面的书,特别重视儒家学术,精神气质雄杰英武,有 唐武宗 的遗风。因为先朝的声威、武功不能振作,国家的命脉逐渐衰微,因而唐昭宗尊重和礼遇大臣,审慎地推行治国的方法,目的在于恢复和扩展先朝的旧业,以统一全国的号令。唐昭宗即位之初,朝野内外都很称赞他。 [10]
四月初三,追尊生母为 皇太后 。韦昭度任 中书令 孔纬 任司空。 [39] 五月初一,任命 宣武军节度使 、检校侍中、沛郡王 朱全忠 蔡州 四面 行营 兵马都统。自从秦贤、石璠兵败之后,蔡州贼军的势力逐渐衰弱,当时 时溥 正被朱全忠进攻,因此唐昭宗把时溥四面行营兵马都统的职衔转授给了朱全忠。五月初六,被伪授为荆襄节度使的蔡州贼将 赵德諲 派使者来表示归顺朝廷,愿意征讨贼军以效命立功,朝廷便任命赵德諲为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赵德諲即率领荆襄的兵马归属于朱全忠。 [12]
六月初一,因为川中贼将王建策动大叛乱,剑南的陈敬瑄向朝廷告急,唐昭宗任命韦昭度为 检校 司徒、 门下侍郎 平章政事 ,兼成都尹,充任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掌管节度使事务,兼西川招抚制置使等。 [13]
十二月初一,蔡州的偏将申丛逮捕节度使 秦宗权 ,打断了他的腿,请求投降朝廷,朝廷任命申丛暂时代理蔡州留后。等宫中使者到达蔡州时,蔡州另一名偏将郭璠杀死申丛,把秦宗权抢到手,捆起来送到 汴州 朱全忠处。蔡州等地获得平定,唐昭宗下诏赐给蔡州行营的士兵二十五万贯钱,命令 度支使 逐步支付给他们。 [15]
龙纪元年(889年)正月初一,唐昭宗驾临武德殿接受朝贺。宣布敕命,实行大赦,改用新年号。对朝内外文武大臣晋封官职,任命韦昭度为检校司空,担任 东都留守 ;任命 翰林学士承旨 兵部侍郎 知制诰 刘崇望 以本职任 同平章事 ;任命 刑部侍郎 孙揆 京兆尹 [16] 二月二十七日,汴州行军司马 李璠 押解逆贼秦宗权和他的妻子赵氏前往京师献俘,唐昭宗驾临延喜门接受献俘,百官向唐昭宗表示祝贺。唐昭宗把秦宗权夫妇游街示众,祭告宗庙社稷以后,在独柳将秦宗权斩首,赵氏以 笞刑 处死。 [17]
四月初一,任命朱全忠为检校 太尉 、中书令,晋封为 东平王 ,并赏赐军费十万贯钱。 [18] 五月初一, 汉州 刺史 王建 攻陷 成都府 ,将陈敬瑄迁徙到雅州,王建自称为西川兵马留后,朝廷任命 田令孜 为监军。 [19] 七月,唐昭宗下诏在杭州设置武胜军,任命钱霮为本军 防御使 观察使 [20]
十月初一,青州节度使 王敬武 去世。唐昭宗决定任命 崔安潜 为检校太傅,兼任侍中、青州刺史、 平卢节度使 、观察使、监管 新罗 渤海两蕃使。青州三军将士却推举王敬武的儿子 王师范 暂时执掌青州兵马事务。 [21] 十一月初一,唐昭宗将要举行祭天大典,于是改名为李晔。 [22] 十一月二十六日,祭天大典完毕,唐昭宗驾临承天门,下诏大赦天下。
大顺元年(890年)正月初一,唐昭宗驾临武德殿接受百官朝贺。宰相率领百官向唐昭宗敬献 徽号 为: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礼仪结束,唐昭宗下诏大赦,改年号为大顺。 [27]
大顺元年(890年)三月初二,昭义军节度使 李克修 去世,他是太原府主帅 李克用 的弟弟,三军拥戴李克修的弟弟 李克恭 掌管昭义军节度留后事务。 [40]
四月初一,李克用派遣大将安金俊率军进攻云州。云州刺史 赫连铎 向幽州的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求援, 李匡威 出兵救援云州,双方在蔚州交战,安金俊的太原军被打得大败,燕州的军队擒获了安金俊,将他献给朝廷。李匡威、赫连铎、朱全忠等奉上表章说:“请利用沙陀军战败逃跑的机会,让臣等与河北三镇,以及臣等所管辖汴州、滑州、河阳的军队去平定太原,希望朝廷任命一名重臣统领这次军事行动。” [41] 唐昭宗因为太原军在朝廷遭逢艰难时立下了振兴朝廷恢复帝业的大功,心里对这件事有所疑虑,便把事情下达到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的官员中讨论。只有与朱全忠结成一党的人说太原军可以讨伐,认为不可以讨伐者占了十分之七,宰臣 杜让能 、刘崇望认为绝不可以讨伐。只有张浚发表意见说:“先帝两次驾临兴元,实际上正是沙陀人的罪过,近来正忧虑河北地区的封疆大吏和沙陀军牢牢地勾结在一起,没有办法把他们分开。现在两河地区的重要藩镇都愿意讨伐他,不趁他们分裂的这个机会除掉他,正是应当决断而不决断。”孔纬赞成张浚的意见。 [42] 观军容使杨复恭说:“先帝蒙受顶霜雪、冒风露之苦,流亡在外地的乡野,七八年当中,不能安眠于枕席,虽然是由于贼臣在外面鼓动、破坏,也由于朝中失去了控制。陛下继承了大统,人心欣喜拥戴,不应当轻易发动战争,为国家滋生事端。希望颁发优诏回复朱全忠,而且要用柔婉而能使他心悦诚服的辞令。”唐昭宗同意他的意见。但朱全忠却暗中派遣张浚的亲信贿赂张浚,张浚依仗着朱全忠的后援,不停地上奏章申述。唐昭宗只能勉强同意讨伐李克用。 [43]
五月,决定由张浚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以孙揆任副都统;任命华州节度使 韩建 为北面行营招讨都虞候、供军使等;任命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为太原东南面招讨使;任命成德军节度使 王镕 为太原东面招讨使;任命幽州节度使李匡威为太原北面招讨使,云州防御使赫连铎任副使。五月二十一日,潞州军人发生动乱,杀死其主帅李克恭。监军使薛缋本把李克恭的头颅装在木匣里献给朝廷,这时张浚刚刚起兵,朝廷向他祝贺。五月二十七日,张浚、孙揆率领 神策军 各营的三千名士兵前往前线军营,唐昭宗驾临安喜门送行,向他们发布训诫和誓师的命令。 [44]
六月初一,李克用的大将,暂署邢浚兵马留后安建奉上表章,请求以三个州归降朝廷,唐昭宗派遣中使前去抚慰他。决定任命德州刺史、暂署沧州兵马留后 卢彦威 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任沧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义昌军节度使、沧德观察处置使等。 [45] 卢彦威在光启初年驱逐他的主帅 杨全玫 ,请求朝廷赐予节旄,朝廷任命扈跸都将领曹诚担任沧德节度使,曹诚没有到任,而卢彦威的请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到这时,王镕、罗弘信借张浚起兵讨伐李克用的机会,替卢彦威陈奏他的请求,因而才有了这项任命。同时任命孙揆任检校兵部尚书,兼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任昭义军节度副大使,执掌节度使事务。张浚和各路军队在晋州会合,朱全忠挑选了三千名士兵作为张浚的亲军。 [46]
七月初一,朝廷的军队屯驻在阴地,太原军大将康君立率军队抵抗。朱全忠派遣大将葛从周率领一千名骑兵进入潞州,请节度使孙揆前往节制、镇守。当时中使韩归范监送孙揆的旌旗、节旄、委任状到行营。七月十二日,孙揆树立节度使的旌旗、节旄,率领两千名兵卒,从晋州前去镇守昭义军。七月二十四日,走到长子县的山谷中,太原军的骑将 李存孝 埋伏的军队擒获了孙揆、韩归范和五百名亲兵,押送到太原,其余的士兵全部遭到李存孝的杀害。太原军将领 康君立 率领两万名士兵攻打潞州。 [47]
九月初一,幽州、云州的外族和汉族士兵共三万人进攻雁门关,太原军将领李存信、薛阿檀将他们击败。汴州将领 葛从周 放弃上党,康君立进据上党,李克用命康君立担任泽潞州兵马留后。 [48]
十一月初一,太原军将领邢州刺史李存孝仗恃擒获孙揆的功劳,认为自己应当担任昭义军主帅,怨恨李克用把这个职位授予了康君立。李存孝从晋州率领自己行营的士兵回到邢州,占据城池,奉上表章归顺朝廷,并写信给张浚、王镕,请求援助。李克用派遣大将李存信、薛阿檀在阴地抗击朝廷的军队,三战三捷,因此河西的鄜州、夏州、邠州、岐州的军队渡过黄河返回西边。 [49] 韩建率领各军守卫平阳,李存信追击他,韩建的军队又被击败,退守绛州。张浚率领汴州士卒、一万名禁军驻守晋州,李存信攻了晋州三天没能攻下,就和部下一起商量说:“张浚是个宰相,把他俘获了没有好处;天子的禁军也不应该加害。如果占领了平阳,对我们也没有好处。”于是便退兵五十里驻扎下来。 [50]
十二月初一,张浚、韩建率军从晋州、绛州开拔逃走,李存信收复晋州、绛州,大肆抢劫河中四郡。十二月初九,决定由张浚署理检校兵部尚书,兼任鄂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鄂岳观察使。任命孔纬为检校司徒,兼任江陵尹、荆南节度使、观察处置使。十二月十九日,新被授予鄂岳观察使的张浚贬职为连州刺史,新被授予荆南节度使的孔纬贬职为均州刺史,同时由驿路驰赴任所任职。太原军队屯驻在晋州,李克用派中使韩归范返回朝廷,借此奉上表章申诉冤屈,说:“贼臣张浚依靠朱全忠离间功臣和朝廷的关系,以致削除了臣的官职、爵位。” [51] 为了平息李克用的怒火,唐昭宗罢免了当初赞成出兵的官员。 [5]
大顺二年(891年)正月初一,李克用急攻邢州。李存孝向王镕求援,王镕派兵去救援他,把军队驻扎在尧山。李克用率军从太原来到,击败了王镕,进而围困邢州。 [52]
二月初一,李克用恢复检校太师、中书令、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观察处置使的官职。当时张浚、韩建兵败之后,被太原军的将领李存信等追击,这时候才经含山越过王屋山,出河清县到达河阳。时值黄河泛滥,没有船只,韩建便拆毁民房,做了几百个木桶,才得以渡河,但大多数人都翻下河淹死了,韩建让他的部下在司徒庙休息。 [53] 这次战役,朝廷依靠着朱全忠和三个节镇的军队。朱全忠正和徐州、郓州合兵在一起,便向镇州、魏州要军粮,但朱全忠终究没有到军营中去。镇州、魏州依靠太原李克用作为自己的屏藩。如果太原郡被攻破,恐怕会危及到镇州、魏州,所以王镕、 罗弘信 也不出兵。只有邠州、岐州、华州、鄜州、夏州的乌合之众会集在晋州。双方的军队还没有交战,孙揆就被捉住了,燕州军失败,所以河西、岐下的军队也就望风溃败、逃散,而张浚、韩建也就归于失败。朱全忠因为镇州、魏州不援助军粮而居中观望,派遣 庞师古 率军讨伐魏州,攻占了十个县。罗弘信请求议和,庞师古才退兵。棣州刺史张蟾被青州将领 王师范 击败。新授职为平卢节度使的崔安潜从棣州回到朝廷,再授为太子少师之职。 [54]
三月初一,任命暂署青州兵马留后王师范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任青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平卢军节度使、观察使、监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等。 [55]
九月初九,唐昭宗赐给左军中尉杨复恭几杖,令其以大将军职衔告老退休。杨复恭发怒,称说有病而不接受诏书。 [56]
十月初八,天威军使李顺节率领禁军讨伐杨复恭,杨复恭的养子玉山军使杨守信率军进行抵抗,在昌化里列成战阵。昭宗登上延喜楼,布置士兵自卫以等待局势的变化。双方相持到晚上,不战而退。这天夜里,杨守信便带着他的部下护卫着杨复恭离开京师,边打边走,出了通化门,经由七盘这条路去商州。杨守信又命令义子张绾殿后。永安都的头领安权追上了张绾,把他捉住而返回。 [57]
十二月初一,任命刘崇望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任徐州刺史,充任宁武军节度使、徐宿观察处置使。当时李顺节仗恃着皇上的恩宠恣意横行,出入都以兵卒甲仗跟随自己,两军中尉刘景宜、西门君遂害怕他有非分窥伺的图谋。十二月十一日,两军中尉传下诏令召见李顺节,李顺节带着三百名甲士跟随在自己后面。走到 银台门 时,掌门官传下诏令不许跟随的人入内。两军中尉在陈放甲仗的屋子迎候李顺节,落座以后,令部将嗣光审斩李顺节,头颅随剑而落。李顺节的部下知道他死了,大声鼓噪着出了延喜门。这天,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三支部队发生动乱,抢掠永宁里,到晚上才安定下来。 [58]
景福元年(892年)正月初一,唐昭宗驾临武德殿接受朝贺,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景福。凤翔的李茂贞、邠州的 王行瑜 、华州的韩建、同州的王行约、秦州的 李茂庄 等上表指出:兴元 杨守亮 接纳叛臣杨复恭,请求共同派遣本部军马讨伐,并自行准备供给军用的粮草,不向度支司支取,只要求加授李茂贞山南招讨使的名义。内臣宦官都不同意他们的奏章,昭宗也认为李茂贞取得山南之后会有窥伺朝廷的野心,迟迟不颁发诏书。李茂贞发怒,和王行瑜一起,不管诏令下不下,就发兵进攻兴元。李茂贞多次请求发布授予招讨使的命令,又给宰相杜让能、中尉西门君遂写信,语句中有指责谩骂的话,凌辱轻蔑王室,昭宗心里不能容忍。 [59]
十一月初一,凤翔、邠宁的军队进攻兴元府,攻陷该城。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和前左军中尉杨复恭、判官 李巨川 突围逃跑,将去投奔太原。李茂贞表示由他的儿子 李继密 暂时掌管兴元府事务。 [60]
十二月初一,华州节度使韩建奏报说,在乾元县遇到兴元府溃散的士兵,击败了他们。其中杨守亮、杨复恭都已被斩首,行刑完毕,均将头颅传送到京师。 [61]
景福二年(893年)正月初一,决定任命暂署剑南东川兵马留后的 顾彦晖 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兼任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任剑南东川节度使、观察使。当时王建连年进攻顾彦晖,李茂贞想要和王建争夺东川,因此上表请求正式授予顾彦晖节旄斧钺,表示和他修好。 [62]
三月初一,决定任命捧日都头陈珮为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使;任命扈跸都头曹诚为黔州刺史、黔中节度使;任命耀德都头李鋋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任命宣威都头孙惟晟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均加授特进、同平章事的职衔。命他们各自前往节镇任职,全部削除军权。当时朝臣们的看法,认为李茂贞傲慢、轻侮皇上的命令,统兵的武将难以驾驭。想要任用杜让能和亲王统率禁军,所以革去了五名禁军将领的兵权,让他们兼任 平章政事 ,使他们心里高兴。太尉杜让能册封授职,将食邑增加到六千户。 [63]

见欺茂贞

七月十七日,决定任命李茂贞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等。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徐彦若 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凤翔尹,充任凤翔陇州节度使。当时李茂贞仗恃兵力,要求兼任山南节度使,昭宗很久都不颁发任命的诏书,李茂贞上奏的表章很不恭敬,大肆诋毁时政,唐昭宗不能容忍,准备起兵向他问罪,因此以徐彦若取代他。 [64]
八月初一,任命嗣覃王为京西招讨使、神策大将军 李鐬 任招讨副使。 [65]
九月初一,任命武胜军防御使钱霮为镇海军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处置使等,并把镇海军节镇的治所迁移到杭州。九月初十,覃王率领扈从皇帝车驾的五十四军进攻岐阳,屯驻在兴平。李茂贞率军迎战,屯驻在盭厔。九月十七日,李茂贞军进逼兴平,朝廷的军队不战而自溃。李茂贞乘胜逼近京师,进驻于三桥。九月十九日,昭宗驾临安福门,将观军容使西门君遂、内枢密使李周潼斩首,派中使向李茂贞颁赐诏书,令他收兵回归本镇。李茂贞把军队布列在临皋驿,一条条地列举宰臣杜让能的罪行,请求将他处死。唐昭宗将杜让能贬职为雷州司户。十月初一,赐杜让能自尽,他的弟弟、户部侍郎 杜弘徽 因受杜让能株连也被赐死。 [66]
十一月,决定任命凤翔陇州节度使李茂贞代理中书令,晋封为秦王,兼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邠州节度使王行瑜赐以“尚父”之号,赐给铁券。任命崔昭纬兼任尚书左仆射,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任命韦昭度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太清宫使、延资库使。命郑延昌停止执掌政务,署理尚书左仆射,这是他因病而自己请求罢免的。任命新被授予凤翔节度使的徐彦若重新执掌政务。户部侍郎、暂掌户部事务的 王抟 以本职任同平章事。 [67]
乾宁元年(894年)正月初一,唐昭宗驾临武德殿接受朝贺,宣布大赦令,改年号为乾宁。凤翔李茂贞来朝见唐昭宗,大肆陈列兵卫,献上歌舞伎三十人,唐昭宗在内殿宴请他,几天以后才回到藩镇。当时李茂贞据有山南道的梁州、洋州、兴州、凤州、岐州、陇州、秦州、泾州、原州等十五个以上州郡,甲兵勇猛强大,欺凌、压迫王室,颇有窃取皇权的意图。 [68]
十月初一,任命中书侍郎、平章政事王抟为湖南节度使。任命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知制诰 李磎 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宣布决定的那一天,知制诰刘崇鲁走出班列哭着说李磎是一个奸邪之人,他勾结、依附宦官,不可居于宰相的地位。因而这道制命没有执行。十月十九日,决定由御史中丞 崔胤 担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69]
乾宁二年(895年)三月,浙东节度使 董昌 冒用国号,称为罗平国,年号称为大圣,任命婺州刺史蒋腢为宰相,并非法地任命其他官职。镇海军节度使钱霮请求率领本部军队进行讨伐,唐昭宗允从。 [70]
五月初八,李茂贞、王行瑜、韩建等各自率领精兵几千人入宫朝见唐昭宗,京师的人非常恐惧,人们都逃亡奔窜,官吏们无法制止。昭宗驾临安福门等待他们,三名主帅来了之后,在城楼下面行舞蹈拜见之礼。昭宗来到楼前的高台上亲自对他们说:“你们都是藩镇的大将,应当保持人臣的礼节,带着军队入朝而不事先上奏请示,你们是什么意图?”李茂贞、王行瑜汗流浃背,无法回答,只有韩建陈述了入朝觐见皇上的理由。唐昭宗把他们一起召到城楼上,各赐给他们一杯酒,然后在同文殿宴请他们。李茂贞、王行瑜极力诉说朝臣和宦官之间互相倾轧,深为时政之害,请求诛杀那些为害特别严重的朝臣和宦官。于是唐昭宗贬斥宰相韦昭度、李磎,不久就在都亭驿杀害了他们。 [71]
又杀了几名宦官,三人才离开京师。王行瑜留下他的弟弟王行约,李茂贞留下他的养子李阎圭,各率领两千名士兵为宫中宿卫。当时这三个主帅共同策划废掉昭宗而拥立吉王为帝,听说太原方面起兵才罢休,留下士卒宿卫皇宫而离去。 [71]
七月初一,李克用率领全军渡过黄河,以讨伐王行瑜、李茂贞、韩建等举兵入宫的罪行。七月初五,同州节度使王行实放弃州郡进入京师,对两军中尉骆全瓘、刘景宣说:“十万沙陀军到了,请让我迎奉皇上的车驾临幸邠州,有城垣可以据守。”当时刘景宣依附凤翔李茂贞。七月初八夜间,李阎圭和刘景宣的儿子刘继晟、同州节度使王行实一起放火,抢劫东市,请求唐昭宗出走。唐昭宗听说发生动乱,登上承天门,派遣诸侯王率领禁军抵抗他们。 [72] 捧日都头李筠率领本军的士卒侍卫城楼上的唐昭宗。李阎圭派遣凤翔的兵卒进攻李筠,弓矢射到了唐昭宗御座所在楼房的门扉上。唐昭宗害怕,下楼和亲王、公主、宫人共几百人临幸永兴坊李筠的军营中。扈跸都头李君实率领人马接踵而来,就和李筠一起,两都的士兵侍卫着唐昭宗出启夏门,憩息于华严寺,以等待随后来到的宫人。当天晚上抵达莎城镇。京师的官员、百姓跟随唐昭宗出走的有几十万人,等走到南山的谷口时,受暴热中暑而死的有三分之一。天快黑的时候又被强盗抢劫,恸哭的声音震动山谷。暂时授命京兆尹 李知柔 掌管中书省事务,并担任随驾置顿使。宿了两夜,宰相徐彦若、王抟、崔胤三人来到,唐昭宗便移住到石门镇的佛寺中。于是命令署理枢密使刘光裕、薛王李知柔回京师去安排一切,集合禁军以准备宫中防卫。 [73] 七月十一日,李克用派遣偏将阎谔奉上表章前来慰问,奏报说军队停驻在河中,等候皇上进退的动静再派兵前往邠州。七月十二日,唐昭宗派遣内官 张承业 到李克用军中发布诏令,即命他监督太原行营的兵马,出发前往新平。又命内官郄廷立到泾州传达诏命,命令 张鐇 派遣泾原的军队和李克用的军队会合。唐昭宗在南山半个多月,李克用仍然在河中府,没有到达渭北。唐昭宗害怕凤翔李茂贞的兵卒劫持他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便命令延王把御服、鞍马、玉器等带到河中府去,对李克用宣布圣命说:“朕因为遭到刘景宣、骆全瓘、王行实、刘继鹏内外勾结的奸谋,他们在两宫放纵士卒作乱,转眼间燃起烟尘,到处抢劫杀戮。我偶然摆脱了兵刃的锋芒,便乘上车辇出走,所临幸的地方,只在京师的近郊。因为知道你统率着强大的军队驻扎在蒲坂地方,因而多次飞马传下诏书,接着又派遣使臣前往。希望你以社稷为忧,以君亲为念,必定会考虑、响应朕的征召,急速商讨恭奉君命的行动。谁知道时间快到两旬,你的表章还没有来到,使朕感到十分忧急,睡觉、进食都不安。莫非是因为忠义之心和你负疚的心情不能相切合,或者是路途上有什么阻滞?如今专门派一名亲信,以便恳切地托付勋将贤臣,故而派延王李戒丕、丹王李允和供奉官王鲁行等宣示朕的旨意。你应当立即督率雄兵,直接前往邠州、凤翔,扫平妖孽的巢穴,以拯救国家的危局,这是朕所希望于你的。” [74]
八月初一,延王到达河中府,李克用已经派遣前锋抵达渭北,又命令史俨率领五百名骑兵前往皇上驻跸处侍卫圣驾。八月初五,李克用亲自到达渭桥寨。八月初九,在梨园杀死邠州军的几千名士卒,俘获其大将王令陶献给朝廷。皇上又下诏,令鄜州节度使李思孝率领本军讨伐贼军。八月十三日,决定任命李克用为邠宁西面行营都招讨使。以夏州节度使李思谏充任邠宁东北面招讨使,以泾原节度使张鐇充任邠宁西面招讨使,以河中节度使王珂充任行营供军粮料使。李茂贞听到之后很恐惧,杀死李阎圭、武秃子,将他们的头颅传送到皇上驻跸处,奉上表章请罪。 [79] 八月十七日,决定削夺王行瑜现任的官职爵位。改授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统。他的大将 盖寓 、李存信、阎谔,判官王让、李袭吉等,都颁发诏令给予赏赐。又任命河中府都监袁季贞充任邠宁四面行营兵马都监押。八月十八日,李克用派儿子李存贞奉表章到皇上驻跸处,请求皇上的车驾返回皇宫。八月十九日,令延王传布诏令,命令李克用派三千名骑兵前往三桥屯驻,以准备皇上返回皇宫。八月二十七日,皇上的车驾回到皇宫。八月二十八日,崔昭纬停止执掌政务,任太子宾客。任命河中兵马留后王珂为检校司空,兼任河中尹、御史大夫,充任护国军节度使、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观察使;任命幽州兵马留后刘仁恭为检校司空,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任幽州卢龙军节度使、监押奚契丹两蕃使等;已故左军中尉杨复恭被追授为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这都是服从李克用所奏请而决定任命的。 [80]
九月初三,决定由徐彦若任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太清宫修奉太庙等使、弘文馆大学士、延资库使,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等。决定由王抟任金紫光禄大夫,兼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执掌户部事务。均赐予“扶危匡国致理功臣”的尊号。 [82]
十月初一,朝廷的军队在梨园寨击败王行瑜的叛军,俘获、斩杀的敌军数以万计,因此王行瑜只得据城固守。当月,四个方面的军营在邠州会师。十一月十日,王行瑜和他的妻子,以及部下五百多人突围出逃,到达庆州,王行瑜被其部下杀死。连他的家属在内共二百人,一起到军营去请求投降,李克用派偏将阎锷把他们献给京师。 [83]
十二月初一,昭宗驾临延喜门接受战俘,百官在楼前表示祝贺。决定任命李克用暂署太师、中书令,晋封为晋王,食邑九千户,改赐“忠贞平难功臣”的尊号。当月李克用班师返回太原。 [84]
乾宁三年(896年)六月,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怨恨朝廷讨伐 朱玫 ,停止向朝廷进贡,策划着要进犯宫阙;唐昭宗上命令覃王整治军队以等待变乱。当月,李茂贞奉上表章,请求率军入朝觐见皇上。唐昭宗命令通王、覃王、延王分别统领安圣、振宸、保宁、宣化等四军,以保卫京师附近地区。六月十七日,李茂贞的凤翔军进犯京师附近地区,覃王在娄馆抵抗敌军,接战失利。 [85]
七月十三日,岐州的军队逼近京师,诸侯王率领禁军护卫唐昭宗的车驾准备前往太原。七月十四日,唐昭宗停驻在渭北。华州的韩建派他的儿子韩充奉上表章问候皇上的日常生活起居情况,请求皇上到华州驻跸,于是授予韩建京畿都指挥使、安抚制置使、催促诸道纲运使等职。七月十五日,唐昭宗驻跸于富平。 [86] 韩建前来朝见,流着泪奏道:“藩臣倔强不服从朝廷,不止李茂贞一人。虽然太原李克用的军队来救援皇上,还是不宜于到太原去。我所镇守的藩镇,控制、扼守着关内畿辅地区,兵力虽然微少,足以巩固自身。陛下如果轻易放弃京师附近的地方,到极远的边塞地区去,离开了先帝的陵墓和宗庙,难道不痛心吗?丧失了朝廷的金城汤池,也不是好的办法。如果圣驾渡过黄河,必定难以恢复。决策如果不正确,后悔就来不及了。希望陛下暂时留驻在三峰,以图恢复。”皇上也流着眼泪说“:我拿李茂贞没有办法,在气愤中想不到事情的困难,你的话是对的。”七月十七日,唐昭宗驻跸在华州,以署衙作为行宫。当时岐州的军队进犯京师,宫室和市场被糟蹋得只剩一片灰烬,自中和年以来修理建造的成就,全都一扫而光了。 [87]
乾宁五年(898年),朱温占据了东都 洛阳 ,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他们决定宁可让昭宗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到朱温手里。
乾宁五年八月,唐昭宗回到长安,改元“光化”,以资庆祝。唐昭宗回到长安,在宦官和官僚们之间的旧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场危机。以中尉 刘季述 为首的宦官垂死挣扎,进行最后的抗争,他们策划废黜唐昭宗,拥立太子。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们实现了他们的计划,将昭宗关在了最熟悉的少阳院,为了防止昭宗逃跑,又熔铁浇在锁上,每日的饭食则从墙跟挖的小洞里送进去。但是宦官们害怕李克用、李茂贞和韩建等人会兴师问罪,将包袱抛给了朱温。而朱温并不想在残酷的宫廷政治中使自己陷得太深,相反他派人将实行政变的宦官们一个个都暗杀了,于光化四年拥立昭宗复位,昭宗改元天复,加封朱温为 梁王
李茂贞 听说昭宗复位,特意从凤翔赶到长安,厚颜无耻的请求加封 岐王 ,无功受禄,显得异常跋扈。此后宰相 崔胤 想借朱温的力量诛杀宦官,大宦官韩全诲则和李茂贞联合,请来李茂贞的几千兵马驻守京城,保护长安。半年后朱温领兵讨伐 韩全诲 ,韩全诲便迫使昭宗一起逃到了凤翔。 朱温 紧追不舍,将凤翔城包围起来。一直围困了一年多,李茂贞守得粮草用尽,从冬到春,雨雪又多,城里每天饿死和冻死的就有一千人,唐昭宗在宫中弄个小磨,每天磨豆麦喝粥,喝得他一点力气也没有。宫人们每天也有三四人死亡,百姓更惨,吃人的现象都很普遍了,“人肉每斤值百钱,犬肉值五百钱,每日进奉 御膳 ,就把此肉充当。”
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李茂贞实在没法再守下去了,和昭宗商量了一下,便将韩全诲等二十多名宦官斩杀,将他们的首级送给城外的朱温,同时将昭宗也交给了朱温。朱温带着到手的皇帝撤兵东去。 [3] [5]

受制朱温

回到长安, 朱温 命令他的士兵将几百名剩下的宦官赶到 内侍省 ,在那里将他们残酷地杀掉,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被朱温解决了。但是昭宗也完全落入了朱温的监控之下,苟延残喘的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大概是为了报答朱温,昭宗任命朱温为诸道兵马副元帅,相当于军队副总司令。又加封朱温为梁王,并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荣誉称号,还有御笔《杨柳词》五首。
天复四年(904年)正月,朱温再次表请迁都洛阳(今属河南)。昭宗被迫东迁,因洛阳宫阙尚未建好,行至 陕州 时驻留。四月,朱温奏称洛阳宫阙建好,请马上迁都,昭宗以何皇后刚生了孩子为由,并因司天监“星气有变,期在今秋,不利东行”的奏言,要求十月东迁。朱温怀疑昭宗在等待变数,便派部将 寇彦卿 去陕州挟持昭宗东迁,杀了医官使阎祐之、司天监王墀、内都知韦周、晋国夫人 可证 等。他还把昭宗左右的小黄门、 打毬 供奉、内园小儿等200余人全部缢杀,而代之以他选来的形貌大小相似的亲信。昭宗开始没有发觉,随后才知道自己已被朱温完全控制。闰四月,昭宗抵达洛阳,改元天祐。 [4-5]

遇弑身亡

朱温 也担心昭宗再次成为自己对手的招牌,就对他下了杀手。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昭宗正在皇宫安歇,朱温的手下 蒋玄晖 和史太带领一百多人深夜来到宫殿,言军前有急事相奏,欲面见皇帝。昭宗的妃子见来人众多,正在犹豫,史太挥刀杀死她,闯入宫内。蒋玄晖入宫后见到昭仪 李渐荣 ,问她:“皇帝在哪儿?”李渐荣大声说:“宁可杀了我们也不能伤害皇帝!”昭宗由于内心苦闷,喝了些酒,正在睡觉,听到有人入宫寻他,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史太等人已经拿着剑冲入了椒殿,昭宗只穿着单衣绕柱躲藏,史太逼近,将昭宗杀害,时年三十八岁。昭仪李渐荣为了保护昭宗,伏在昭宗身上,也被杀害。 [28]
李晔死后,群臣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天祐二年(905年)二月二十日,葬于和陵。 [3] [5] 十月,哀帝听从 苏楷 张廷范 的建议,改庙号为襄宗,谥号为恭灵庄闵孝皇帝。 后唐 建立后恢复了原来的庙号和谥号。 [4] [75]

为政举措

播报
编辑
1、厉行节俭,重视教育、人才
唐昭宗即位后认识到笼络人心、稳定政局是摆在其面前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宫廷铺张浪费的侈靡之风日盛,这不但败坏了 社会风气 ,而且也增加了国家的 财政支出 。昭宗即位后,厉行节俭,他下诏削减了宫中的一些不必要开支。佞佛也是当时一大 社会问题 。中晚唐以来,佛教盛行,很多百姓为逃赋税而 皈依佛门 ,使国家的赋税收入减少,大兴佛寺又造成了经济的浪费,抑佛在当时是必要的。为此,昭宗大力提倡道教,并重视 学校教育 ,提高 儒学 的地位和作用,命宰相 孔纬 负责兴修学堂、修缮孔庙。昭宗还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梦寐英贤,物色岩野,思名实相符之士、艺文具美之人。”在朝中“尊礼大臣,详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称之。”通过这些举措,昭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朝臣的支持和信赖。 [30]
2、调整中枢,扩充兵马
随着根基的巩固,昭宗为提高皇权着手打击宦官,为此,对中枢体制进行了一番调整。中晚唐以来,在中枢体制中存在着四股力量,即宰相、 翰林学士 枢密使 神策军 中尉,皇帝通过重用其中的一个来掌握政权。四者当中最有实力的要数神策军中尉和宰相,前者控制 御林军 ,维系着朝廷的安危,后者则是政府官员的首脑,掌管行政机关。相比之下,枢密使和翰林学士手中没有实权,只能在决策中起一定的作用。然而,各自的实力并不是决定他们在中枢地位的唯一因素,四者都有过权力独专的时候。而现在神策军中尉和枢密使都由宦官担任,昭宗要打击宦官,当然不会重用他们,这样只能在宰相和翰林学士二者之间选择了。昭宗景仰的是 贞观之治 ,梦想恢复的是前代之烈,而翰林学士是在唐朝中后期才进入中枢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现在宰相的权力已微不足道,非但不能削弱,还需加以扶持,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把宰相当做重用和依托的对象。朝政都与宰相商议,对略有才能的朝臣必封宰相。 杜让能 对禧宗忠心耿耿,在逃山南时不避艰险相追随,得到昭宗的赞许,再度为相;人言 张濬 多方略,能画大计,昭宗也引以为相;其余如孔纬、 刘崇望 韦昭度 等人,皆是有名望或人言有才干者,足见昭宗求才若渴。他希望在宰相的帮助下,削弱宦官的权力。 [30]
面对势力日强的地方藩镇,昭宗愈加感到武装力量的重要, 因此, 急于招兵买马、扩充禁军。于是在京师大规模募兵, 竟得十万之众,人数超过前代。 [30]
3、削弱藩镇,打击宦官
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昭宗便开始实施其削弱 藩镇 、打击宦官的计划。龙纪元年(889年),派宰相韦昭度赴 川主持讨伐 陈敬瑄 大顺 元年(890年), 任命宰相 张濬 为太原四面 行营兵马都统 ,率禁军征伐 李克用 ;大顺二年(891年),解除了左军中尉 杨复恭 的兵权,并将其驱逐出朝,打击了多年以来宦官骄横跋扈的状况; [29] 景福二年(893年),以嗣覃王李嗣周为京西 招讨使 ,征伐 李茂贞 。然而,藩镇割据和 宦官专权 已成为 大唐 帝国难以医治的痼疾,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有奇迹发生。 伐西蜀, 王建 从中受益,结果造成了藩镇之间 势力范围 的重新分配;征河东,朝廷损兵折将,禁军逃亡殆尽,李克用 更加跋扈;讨凤翔,官军惨败,李茂贞兵逼长安,贤相杜让能无辜被害;权阉杨复恭虽被排挤出朝,但昭宗并未能改变宦官掌管军队的事实。这一连串的失利,使朝廷的威信不断下降,强藩大镇相继产生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念头, 昭宗成为藩镇之间抢夺的对象。 [30]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 后晋 刘昫 等撰《 旧唐书 》: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以先朝威武不振,国命浸微,而尊礼大臣,详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称之。 [3]
  • 北宋 宋祁 欧阳修 等合撰《 新唐书 》: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巳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徒以益乱。自唐之亡也,其遗毒余酷,更五代五十余年,至于天下分裂,大坏极乱而后止。迹其祸乱,其渐积岂一朝一夕哉! [4]
  • 北宋史学家 范祖禹 :①有功者见讨,有罪者不诛,则无以为国。故夫昭宗所以失政而海内愈乱者,由张濬为此役也。唐之将亡,譬如人有必死之疾,使 秦和 扁鹊 救之,未必能起也。而庸医妄药以攻之,所攻非疾,所疾不攻,岂不速其死乎?②昭宗之在华州,唐室日趋于亡,当求贤如不及,听言如在己,社稷宗庙未可冀也。而斥逐言责之臣,杜绝谏争之路,是自蔽耳目,长奸谀也。终于颠坠厥绪,诚不知君道哉! [81]
  • 北宋官员 胡寅 :①唐室之势,至于㦤、僖,乱则甚矣,而亡形未必成。及昭宗辨急轻佻,欲速见小利,始任 张濬 ,终任 崔胤 ,于是唐亡可决。向使 王抟 杜让能 韩偓 诸人获辅初政,久于其位,亦必维持国势,不至疾颠。② 鲁昭公 高贵乡公 、唐昭宗皆在 屯难 中,乃忿忿焉不相时、不度德、不量力,行其褊心,奋其浅谋,不旋踵而亡,何他人之咎欤?③或读昭宗史,见其颠踬危迫,未有不动心兴叹者。推原其故,乃皆自取,亦不足悲也。④昭宗天资儇浅,怛中而不信人,既与君子无始终,又与小人生疑阻。一有变故,则手足纷乱,制命于他人;稍得闲暇,则意气踊跃,虑事于分外。使当承平,犹不能自免,况危乱之日乎?⑤昭宗年已长矣,险阻艰难备尝之矣,而躁动轻决之态曾不少惩。困于心、衡于虑而不作,征于色、发于声而不喻,所以至于极乱必亡,由主心不可为也。当是时,我躬不阅,皇恤我后?而与全忠争德王之死,所谓一朝之忿、小人之情,非惟全忠不逮 曹操 ,昭宗劣于山阳公( 汉献帝 )亦远矣。 [23]
  • 明代 蒋一葵 尧山堂外纪 》:昭宗虽运钟艰险,智量过人,每与侍臣言论,商较时政,曾无厌倦。 [31]
  • 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①德宗多猜而信谗矣,然遇事能思,不至如昭宗之轻躁以无恒也。②昭宗轻率无恒,任情以为喜怒,闻一言之得,而肝胆旋倾,幸一事之成,而营魂不定,乃至登进可惊可愕之人,为天下所姗笑,犹自矜特达之知,餗覆无余,而犹不知悔,其识闇而自用,以一往之情为爱憎,自取灭亡,固千古必然之偾轨也。③昭宗先无自固之道,祸至而周章,“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势之所必然者也。 [78]
  •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姜维公 :①唐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为了重振大唐,唐昭宗在危困之际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然而,积重难返,在藩镇和宦官的阻挠之下,唐王朝最终难以逃脱灭亡的命运。②就个人素质而言,昭宗“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可见他不是个昏庸之主;从生理上讲,二十二岁已是成人,此时承袭大统,可谓风华正茂,非童昏的僖宗皇帝可比;执政十六年,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亦非短暂,有充裕的时间施展其才能。然而,昔日盛强无比的大唐帝国毕竟在他的手里灭亡了。 [30]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孙供奉

北宋的 毕仲询 记载,李晔爱好遛鸟玩兽,尤其喜欢 耍猴 。其中有只猴子,被训练得机敏通人性,且能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人模猴样地随班起居,取悦于百官。李晔因此非常喜欢这只猴子,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它。李晔还赐以绯袍,号 孙供奉 。唐朝的 官服 制度,五品以上官员可服绯(大红色),可见,这只猴子的品级,最保守的也是 正五品 。这只官运亨通的猴子,让连年落第的才子 罗隐 心中酸溜溜的十分不平,他写诗自嘲说“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后来,朱温弑李晔,自立为帝,建立 后梁 ,先前的唐朝旧臣转而跪拜在新主子的脚下,继续他们的荣华富贵生活。朱温临朝,照旧让人把打扮一新的“孙供奉”牵到殿前来伺候。谁知,这只猴子却不领情,它扯掉帽子,撕烂官服,奋不顾身地扑向朱温。朱温恼羞成怒,下令将“孙供奉”杀死。 [33]

冻雀唐昭

资治通鉴 》记载,天复四年(904年)春,唐昭宗被朱温胁迫,不得不从长安迁都洛阳。车驾走到华州(今陕西 华县 ),民众夹道喊万岁,昭宗流着泪对他们说:“不要喊万岁,朕不再是你们的君主了。”昭宗暂住在兴德宫,泪下沾襟,对侍臣说:“俗话说:‘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朕如今漂泊不定,不知最后落在什么地方。”后因以“ 冻雀唐昭 ”指处穷途末路的帝王。 [24] [77]

托孤胡家

天复四年(904年), 朱温 为了进一步控制朝廷,取代唐室,借故兵逼京畿,要昭宗迁都洛阳。三月初一,何皇后分娩,生下一个男婴。李晔知道逃脱不了朱温的魔爪,便与何皇后商量:“事已至此,不如将皇子乔装成襁褓中的平民百姓婴儿,携带一些宝玩和御衣,隐藏于民间。有朝一日,再重新认领入宫。”随即,便与何皇后将皇幼子托付于年过花甲的心腹近侍 金紫光禄大夫 胡清(时人称为胡三公)。
胡三公临危受命,历尽艰险,将皇子带回到 婺源 考川。将其改姓胡,取名昌翼,字宏远,号绎思。他自己则从此隐居乡间,精心抚育胡昌翼成长。 后唐庄宗 同光 三年(925年), 胡昌翼 以《 易经 》登“明经科”第二名进士(榜眼)。见昌翼已经长大成人,胡三公遂将昌翼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年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胡昌翼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恨生不逢时,失声痛哭,同时感谢胡三公的大义救养之恩。在已经改朝换代的现实下,他义不屈仕,在乡间开设 明经书院 ,传道授业解惑。胡昌翼以“明经科”举进士的第二年,胡三公弃世,享寿84岁。胡昌翼 知恩图报 ,不仅厚葬了胡三公,而且尊胡三公为“明经胡”义祖(自己为始祖),又在《 家训 》中告诚子孙后代:“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因“明经胡”实由大唐 李氏 改来,故又称“假胡”。 [14]

尊号戏称

北宋的 陶谷 记载,唐昭宗曾经说:“我到过的地方,灾难也随之发生,我希望回避贤人的路。”当时人为调侃他而给他上了“避贤招难存三奉五皇帝”的尊号(三是说唐昭宗的一个皇后两个昭仪;五是指朱温、 王行瑜 、李克用、李茂贞、 韩建 五位节度使)。 [35]

血脉入闽

据福建省 宁德 周宁县 一带的地方志和李氏宗谱等记载,该地李氏后裔的始祖为唐昭宗第十六子 颍王 李禔。天祐年间,李禔为避朱温之乱,一路南逃入闽,沿宁邑(今宁德)、 霍童 等地一带而上,来到东洋(今周宁)。李禔入闽后改名为“璟”,并改称“岳王”,现今李氏后裔称之为“ 唐岳王 ”。李禔进入周宁县后,得到了唐朝旧臣周海、刘光等人的帮助,周海作为媒人,劝刘光(现周宁龙谭村刘氏先祖)将女嫁给李禔以续唐室血脉。李禔与刘氏成家后,在阮能(唐咸通时光禄大夫,拜为 太子太傅 ,为周宁阮家洞等地 阮姓 始祖)的参谋下,选择了既有水流东又有水流西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 仕本村 ,作为开基地。如今福建省宁德市一带的李氏多为李禔后裔。 [34]

人际关系

父母

父亲: 唐懿宗 李漼
母亲: 恭宪皇后 王氏。 [3]

兄弟

兄: 唐僖宗 李儇

妻妾

皇后: 积善皇后 何氏 [91] 梓州 人。 [6]

儿子

李裕 :长子,封德王。
李祤 :次子,封棣王。
李禊 :三子,封虔王。
李禋 :四子,封沂王。
李祎 :五子,封遂王。
李祕 :六子,封 景王
李祺 :七子,封 祁王
李禛 :八子,封雅王。
李柷 :九子,唐哀帝。
李祥 :十子,封琼王。
李祯 :十一子,封端王。
李祁 :十二子,封丰王。
李福 :十三子,封和王。
李禧 :十四子,封登王。
李祜 :十五子,封嘉王。
李禔 :十六子,封颍王。
李祐 :十七子,封蔡王。 [34]

主要作品

李晔的词存二首:《 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 》《菩萨蛮·飘飘且在三峰下》。 [31] 另据《全唐诗》载,李晔还有《 咏雷句 》和《巫山一段云》词二阕,但《尊前集》于“缥缈云间质”阕下注道:“上幸蜀,宫人留题宝鸡驿壁”,则此首恐不是出自李晔之手。 [36-37]

后世纪念

唐和陵地理位置
李晔死后葬于和陵,和陵在今 洛阳 偃师市 顾县镇 曲家寨村 南,国道310可达。该陵建于唐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小冢”,东南约1.5公里唐 恭陵 为“大冢”。墓葬坐落于景山(又叫太平山)之巅,地貌平坦。墓葬 封土 已平。墓道长60米,墓室面积200平方米。地表可见3个坍坑,地势较低,自南向北依次排开,直径在3—6米之间。墓前原有 石翁仲 一件, 门阙 台基一处,现已无存。 [26]

史料索引

《资治通鉴·唐纪·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5]

影视形象

播报
编辑
2014年电视剧《 大南迁 》: 苏航 饰演唐昭宗李晔; [25]
影视形象 (1张)
2016年电视剧《 画江湖之不良人 》: 郑业成 饰演唐昭宗李晔。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