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昭陵,为 北宋帝陵 。永昭陵是 北宋 第四代皇帝宋仁宗 赵祯 的寝陵。位于 河南 省巩县(今 巩义 市)境内, 嵩山 北麓与 洛河 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 芝田镇 (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
1982年, 北宋皇陵 被国务院确定为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位于市区的永昭陵按原样恢复了地面建筑,这也是 宋陵 中唯一复原的皇陵。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 宋仁宗 赵祯的寝陵。慈圣光献皇后袝葬在皇帝陵西北处的曹皇后陵。 宋仁宗 初名受益,是 宋真宗 赵恒 的第六子,即民俗演义《 狸猫换太子 》中的太子。宋仁宗生于 大中祥符 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3岁。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国泰民安,文臣武吏荟萃, 科学文化 发达,达到宋王朝鼎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赵祯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 穹窿 ,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 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 甪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永昭陵由鹊台至北神门,南北轴线长551米。南神门外的神道上,包涵东西对称的石人13对、石羊2对、石虎2对、
石马 2对、石甪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对,这些石刻造型秀长,雕法细腻。武士身躯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视、忠实地守卫着宫门。客使体质厚重、轮廓线条简练明确,双手捧贡品,身披大袍,衣褶垂到脚边,人物 形神兼备 。石虎造形威武雄健,石羊面目恬静清秀。永昭陵的石朱雀雕刻尤为精美,整屏呈长方形、通身雕成层叠多变的群山云雾,烘托着展翅 欲飞 的朱雀,美丽的雀尾犹如一把俊扇挥动着风云。浮雕突出表现了鹏图矫翼的雄伟气概,呈现出瑰丽浪漫的画面。
永昭陵附近还有 宋陵 7座这些 陵墓建筑 和永昭陵大体一致,均有较大陵台,周有角门,神道两侧是雄伟的石刻群。永昭陵和永厚陵已修建为宋陵公园。
永昭陵修建得非常宏丽,陵下埋藏着许多珍贵的 殉葬品 ,陵上建有上宫、下宫和寺院宫观等多种建筑,不过,随着岁月的
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这些建筑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不断破坏。北宋灭亡后,巩县先后为金朝扶持的“齐”政权和 金朝 占有。
南宋时,一位名叫 郑刚中 的官员赴陕西任职,途经巩县时,到宋陵作了短暂停留,在他所著《西行道里纪》一书中,记述当时永昭陵的情况说:“昭陵因平岗种植松柏成道,道旁不垣,而周以枳橘,陵四周阙角楼观虽存,颠毁亦半。随阙角为神门, 南向 门外列石羊、马、驼、象之类。陵台二层,皆植松柏。层高二丈许……下宫者乃酌献之地。今无层,而 遗基 历历可见……(皇后)陵下宫为火焚,林木枯立”。可见这时的永昭陵已经是满目疮痍了。不过陵台(坟丘)还没有被盗掘,“惟昭陵如故”,而其他陵基则多被毁坏。 元朝 时,北宋各陵遭到了一次洗劫,被尽犁为墟,一代文物设施毁坏殆尽,十分可惜。
赵祯死后,停丧于宫中 福宁殿 ,然后派 宣庆使 石全彬 等赴巩县勘定陵址,选中的地方有两个。一永安县城区,即今 芝田镇 。二孝义堡。当时大臣集议,认为以永安县城区建陵需要搬迁成千上万的民户, 工程量 太大,时间紧迫。恐怕不能按期完成,于是决定建陵孝义堡(即今葬地)。永昭陵建成后,有人说,这不是一块吉利地方,因为“地名和儿原,非佳兆”,果然不到三年,他的继位宋英宗赵曙就晏了驾,应了“和儿”的谶语。
永昭陵完全依照永定陵的规模修建,除了政府正式拨款外,又从 内藏库 (所谓的财政“盈余库”)拨款150万贯,丝绸250万匹,银50万两作为营陵补贴,修陵使用的军士、民夫、工匠、 杂役 人等,每天有46700人之多。工程从三月开始一直进行到十月才完成,十月六日赵祯的 灵车 从东京启运,十七日安葬,上庙号“仁宗”。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规模庞大,建筑雄伟,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地面原建筑除石雕石刻外均为现代所建)。
赵祯 北宋 九个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这时的北宋皇朝已呈现出颓败的趋势。与辽、夏的几次战争都遭失败,宋不得不增加每年送给辽、夏的金、银、绸、绢的数量,以换取暂的边境上的安定,而社会上各种矛盾已日见尖锐,所以 南宋 大哲学家 朱熹 在评论 宋仁宗 当位时的国家形势时说:“国势缓弱,事多不理”。不过,赵祯的为人,却受到古代 历史学家 、政治家的一致好评,称赞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 羊肉 热汤 ,但他忍着饥饿没有向厨房索要。第二天皇后知道了此事,就劝他:“陛下 日夜操劳 ,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就随时吩咐御厨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赵祯却回答说:“宫中的随便索取,外面就会看做是惯例。昨夜我如果吩咐吃羊肉,厨下以后就会 夜夜 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又有一次,他在朝堂上要给宠妃张氏的伯父加官进爵, 御史中丞 包拯 坚决不同意。包拯激昂陈辞,犯颜直谏, 唾沫 飞溅到赵祯的脸上,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表示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以上两例,表现出这位帝王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这在 封建时代 ,也算是很难得的了。因此,以往历史学家们称誉他为“守成贤主”。
赵祯身体胖大,一年四季只穿很薄的衣服,平时在宫里连鞋袜也少穿,常常光着脚,他时常闹病。一年,他患了 腰疼病 ,卧床不起多时;又有一年,他病昏迷,终日昏昏如睡且不能言语。幸亏一位针灸医生,用 针刺 入他的 后脑 ,才使他恢复了 语言能力 。至和年间(1054年—1056年),他又犯病,突然 口吐白沫 从座位上晕倒地下,侍从人员赶忙用手指伸入他的口中,抠出痰块,才救活过来,不过,语言却发生了障碍,说话困难,“语无伦次”。此后,即使是朝会接见大臣之时,也说是“拱嘿不语”。大臣向他奏报事情,他也是“可即首肯,不即摇首”,不再多言。 嘉祐 八年(1063年)二月 眩晕病 又发作,虽经医生精心治疗,仍不能痊愈。三月初一那天,他感觉病情有所好转,也有了许多精神。谁知夜里一更天气,心头突然疼痛,赶忙叫人进药,又派人去叫皇后。当 曹皇后 赶到时,看到赵祯直直地睁着无神的眼睛,已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又停了一会儿,这位“大宋仁宗皇帝”就停止呼吸“上仙”去了。
慈圣光献皇后 曹氏 (1016年-1079年11月16日), 真定 灵寿 (今河北 灵寿 )人,出身于高门世家“ 真定曹氏 ”,宰相 宋庠 曾评价:“下言诸侯王世家者,以曹为首”。
曹皇后的祖父 曹彬 为北宋开国功臣,父亲 曹玘 ,曹氏于宋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被册立为皇后。 英宗 、神宗相继即位,尊为 皇太后 太皇太后 ,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年六十四岁,谥号“慈圣光献皇后”。
曹皇后出身于宋朝高门大族“真定曹氏”家族,将门之女,先祖是 晋朝 冀州 清河郡 太守曹泓,其子孙后徙家于真定灵寿,世居于此,唐末五代时开始发迹,至北宋时成为当时顶级的世家大族之一,与东莱吕氏( 吕蒙正 家族)、真定 韩氏 韩亿 家族)、 三槐王氏 王旦 家族)等家族并称,名著于世。
曹氏的祖父 曹彬 为北宋王朝的开国元勋,驰骋疆场数十年,出生入死作战不下数十次,先后参与平定 后蜀 南唐 北汉 等政权,为北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官至 枢密使 、谥周武惠王, 欧阳修 曾说“曹武惠王斌,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6]”, 宋真宗 也说“国朝将相家,能以身名自立,不坠门阀者,唯 李昉 、曹彬尔”。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刘娥死后, 宋仁宗 的第一位皇后 郭皇后 被仁宗以无子为借口废掉,幽居长宁宫。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被宋仁宗养母章惠杨太后看中,次年九月即景祐元年(1034年)立为皇后。[7]曹皇后熟读经史,善 飞白书 (书体之一)性情慈爱,节俭,处事谨慎又不失敢作敢为。但相貌并不特别出众,终身未生育子女,看重美貌的宋仁宗并不欣赏她的贤德,对她不宠爱。曹皇后却非常善于自处,她重视稼穑,常常在 宫苑 内种植谷物,养蚕采桑。
嘉祐 七年(1062年)八月,三十一岁的赵 宗实 立为 皇太子 ,赐名曙。次年三月,仁宗驾崩, 赵曙 进宫即位,成为宋英宗,尊曹皇后为 皇太后
宋英宗在位四年就病逝了, 宋神宗 即位,尊 曹太后 为太皇太后。把太皇太后住的宫殿命名为庆寿宫。神宗对曹皇后很孝顺,所以一直做事哄祖母高兴。出去登山游玩,每每都走在前面,扶着祖母。曹皇后是北宋乃至宋代难得能称上贤德的皇后,不是因为她活得长,而是她留下的事迹之多足以证明她是一位贤后。除了在仁宗朝平乱的事迹,在英宗朝、神宗朝,曹皇后为帝王也做了很多。元丰二年冬,曹皇后病逝,年六十四岁,与宋仁宗 赵祯 合葬永昭陵,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
地面现存有鹊台、乳台、门 阀和 角阀 等建筑基址,尤其是神 道 石雕像 保存比较完整。 配合巩义市宋陵抢救保护工 程,先后对永昭陵的鹊台、乳台、 南神门门网和东南角网诸建筑基址进行一一清理。两鹊台位于陵园最南端,台体为黄土 夯筑 而成,表 面用 青砖 包砌。其中西鹊台保存 较好,底部平面作长方形,东西 约长134、南北宽12.巧米二包 砖宽0.6米。用长条砖一丁一顺 垒砌,每层表砖内收0.5一1.5厘 米。乳台位于鹊台之北、神道石 雕像以南,也为夯一 上筑 成,外表 包砖。底部平面呈双重凸字形,东 西长19.7、南北宽9 25一10.3 米,即靠近神道的台边宽,而外 边较窄,南、北壁均作两次内收, 每次内收0.2米。乳台包砖保存 最好者高达〕.3层,一般宽0.6 米,个别处宽达1米。
永昭陵曾处一片菜地之中,十分荒芜。陵丘 上长 满了 荆棘 小灌木 ,周围还散布着许许多多已不可考知的大小 坟丘 ,昔时的繁华宏丽已无法再观,只有陵前的两长列石刻雕像倾立于斜阳残照之中,似乎在向游人诉说昔日的光辉情景。
1963年6月,宋陵被 河南 省定为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3月,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国家文物局以[93]文物文字第402号文件批准对永昭陵进行紧急抢救保护。根据河南省豫计经社[1993]1117号及2188号文件精神,于1995年6月开始实施抢救保护方案。永昭陵抢救保护工程已 投入资金 8500万元,陵园内已是庭台、楼观耸立, 松柏 花木交织,绿荫苍翠,鸟语花香,初步再现了永昭陵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历史原貌。
永昭陵抢救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添彩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带 硬件环境 ,充分利用上个千年 中华文明 宋文化 ,带动河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方位推动对外开放,促进河南经济快速腾飞,提高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已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永昭陵占地500余亩,置东西南北四座大门,南门是正门,陵区内又分内城和 外城 ,内城也称宫城。走进南大门,陵区呈南高北低之势。宽阔笔直的神道,穿过高大的雀台、乳台,穿过穆然耸立的 石像生 ,直指宫城。雀台是陵区的第一道大门,乳台是第二道大门,神门是第三道大门,也是宫城的大门。
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顺次而下,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过雀台,越过乳台,微风轻拂,风铃叮咚,伴着低沉的脚步,走进那往日的辉煌和如今的感叹。乳台下是长长两排夹道而立的石像生。披挂着历史风雨的 望柱 孤独地伫立着,它警示着皇家没落的尊严,听尽了金兵践踏的马蹄,也望断了还我山河的悲哀。生着马首、禽身、鹰爪、凤尾的瑞禽翱翔在3米多高的大石屏上,雄姿下 云水 翻卷,展翅处风雷激荡。据说这种造型在我国历代石刻中仅此一处,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
羊,马,象,文官,武将,门狮。这些满目沧桑的石像,历尽千年寒暑,阅尽人间风雨,依然不改昔日骄傲的风采。宫城是一座城内城,同样有东西南北四座神门。每座神门外的两侧各有一座形式较小的建筑,称为阕庭。仔细看时,你会发现阕庭是一座不完整的建筑,东面的没有东角,西面的没有西角,“阕”者,“缺”也。原来皇帝虽贵为天子,也不敢自诩为完人,人总是有缺点的啊,阕庭正是表达了皇帝恭谦之意,如同大王自称为寡人一样。
步入神门,站在 金字塔 般的陵台前,昔日高居庙堂之上的帝王,正被你踩在脚下。高大的黄土堆里,这位在传说中用一只 狸猫 换来性命的皇帝,以孤苦灾难之身,一朝侥幸成龙,40年君临天下。穿宫城而过,稍向西,是仁宗皇后之陵,其规格和永昭陵相似,只是形式略小些。再向前,走过下宫,已至北门,这也是永昭陵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