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是日本推理作家 东野圭吾 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96年首次出版。
《恶意》讲述的是作家在出国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但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 。其主体部分表现为第一人称不定内聚焦型叙述,并充分体现了内聚焦叙述的特点 。故事在结尾戛然而止,使得读者不能迅速从叙事语篇的指示中心中抽离出来,这种抽离的缺失往往会更加引人深思,更能体会小说的主题,即人性的恶意
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可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
疑惑之章:加贺恭一郎的记录
解决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
探究之章:加贺恭一郎的独白
告白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
过去之章(一):加贺恭一郎的记录
过去之章(二):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
过去之章(三):加贺恭一郎的回忆
真相之章:加贺恭一郎的阐明
注:目录阅读顺序为从左到右
东野圭吾早期作品以校园题材的本格推理为主 ,后来从某一时期起,推理小说中凶手的动机开始受到了重视。作家们绞尽脑汁就为了想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动机来,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只要有动机就会杀人吗?还是说,发生命案必须要有大家都认可的动机存在?”他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产生了《恶意》的灵感,直觉告诉他这次要让刑警加贺出场 ,因此《恶意》成为加贺恭一郎系列”的第四本小说
加贺恭一郎: 为国立大学四年级学生,毕业后做了一阵子中学教师,辞职上警察学校,步关系冷漠的乃父后尘,走上警察之路。后担任警视厅搜查一科的刑警,调查日高邦彦被害一案
野野口修: 儿童文学小说家,曾是语文教师,是加贺恭一郞教师时期的前辈。日高邦彦的朋友、中学同学,在日高邦彦的帮助下成为儿童文学小说家,书写手记帮助警方破案
人性善恶
(该段内容包含剧透,提前浏览可能影响阅读体验)
实际上,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这种心理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反正自己也被抓了,自己也病了,不如破釜沉舟。他的杀人动机并不是很多读者认为的那句“我看他不爽”,而真实动机更为复杂,说到底就是怀有“嫉妒之心”。野野口修与作家日高邦彦曾经是很好的朋友,都想做一个作家,但当日高邦彦取得文学上的成就时,野野口修就开始嫉妒了。这是常人都有的心理,但嫉妒的程度会因人而异。有的人仅仅止于嫉妒,心里默默难受一下就过去了,有的人嫉妒之心却会长久持续,野野口修就是这种人。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越来越大时,野野口修的嫉妒与恨意就愈加膨胀,最后做出了杀人并窃取日高邦彦成就的行为 。日高不求回报的善和野野口修心胸狭隘的恶无形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展现出人性善恶的因果关系 。人固然有善恶的分别,但如果要让人直面犯罪嫌疑人这种“恶”,令读者震惊。《恶意》将这种恶通过文学的形式放大,并展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恶意 艺术特色

不定内聚焦型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