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
轻工业高等院校
,1958年创建于北京,时名
北京轻工业学院
;1970年迁至陕西
咸阳
并更名为
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改隶陕西省,2002年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截至2023年3月,
学校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
馆藏书200余万册;设有16个学院(部)、开设63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8年,纺织系从学校分出。
1979年,
轻工业部
与陕西省委商定,学校不再迁回北京,但要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回京工作。
1998年,学校从轻工业部划转到陕西省,实行
中央与地方共建
、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2012年,陕西省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共建陕西科技大学;同年,学校入选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6月,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
。
2022年11月25日,陕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医药学院揭牌成立。
陕西科技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部)
|
本科专业(类)
|
|
轻化工程、轻工类(包装工程、印刷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
材料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乳品工程、酿酒工程)、生物工程、药学、化工与制药类(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
|
|
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动力类(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电气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
|
|
电气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
|
|
电子信息类(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
|
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
|
化学类(应用化学、化学)、材料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
|
|
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
|
|
应用物理学、英语
|
|
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教育技术学
|
|
-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
|
|
-
|
陕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医药学院
|
-
|
参考资料:
陕西科技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3月,学校
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25人,拥有 “杰青”“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省级各类人才百余人
;有
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3个。
国家级、省部级人才
类别
|
姓名
|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
张美云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许并社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李国梁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刘昭铁、王学川、黄剑锋、鲍艳、陆赵情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
沈一丁、黄剑锋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沈一丁、刘昭铁、马建中、王学川 、张美云、许并社、黄剑锋、李剑、蒲永平、鲍艳
|
国家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
|
张美云、王学川、郑恩让、张小红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
马建中、黄剑锋、杜高辉、蒲永平、李剑、鲍艳、薛朝华
|
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 入选者
|
沈一丁、张美云、强西怀
|
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
|
郭守武
|
陕西省重点学科带头人
|
马广奇、马建中、王芬、沈一丁、陈满儒、姚书志、曹巨江、蒲永平
|
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团队负责人
|
马建中、张美云
|
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黄剑锋、陆赵情、蒲永平、朱建锋、强涛涛
|
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
|
王学川
|
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入选者
|
鲍艳、王海花、王卓、高党鸽、马立军、孔硌
|
陕西省教学名师
|
郑恩让、李小瑞、陈满儒、马建中、张美云、弓太生、王学川、党新安、吕嘉枥、党宏社、贺小贤、黄剑锋、侯再恩、蒲永平、张功学、宋宏新、蔺小林、陈海峰等
|
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楷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教书育人楷模
|
王学川、徐永建、张光华、黄剑锋、郑恩让、陈满儒、白云霄、蒲永平、张功学、杨秀芳、张曼
|
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鲍艳、黄剑锋、汤伟、蒲永平、张素风、高党鸽、朱建锋、薛朝华、陆赵情、殷立雄
|
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杨海波、费杰、高党鸽
|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
鲍艳、高党鸽、杨海波、王海花、任龙芳、费杰、费贵强、陆赵情、欧阳海波、吕斌、王卓、赖小娟、徐秦峰、李国梁、王栋、徐群娜、宋顺喜、李嘉胤、刘俊莉、冯永强、陈庆彩
|
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
|
宋顺喜、杨海波、原晓艳、曹云刚、曹丽慧、何珍红、孔硌、陈威、张召、丁利苹、刘汉斌、孔新刚、李嘉胤、贾 玮、宁舒雅、南 江、王伟伟
|
教学团队
类别
|
名称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皮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马建中)
|
省级教学团队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党新安)、纤维与生物质资源教学团队(徐永建)、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党宏社)、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吴宝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学团队(黄剑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郑甲红)、微生物学教学团队(吕嘉枥)、数控技术教学团队(文怀兴)、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张功学)、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李小瑞)等
[11-14]
|
陕西科技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A类学科1个,B类学科5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
重点学科
类别
|
专业名称
|
省级重点学科
|
材料物理与化学、包装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制浆造纸、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
|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
|
企业管理
|
陕西省优势学科
|
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16-17]
|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序号
|
学科门类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所在学院
|
1
|
07理学
|
0703
|
化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2
|
08工学
|
0802
|
机械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3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4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5
|
08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
6
|
083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7
|
14交叉学科
|
1403
|
设计学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二级交叉学科
|
99J1
|
功能高分子
化学与技术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序号
|
学科门类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所在学院
|
1
|
03法学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
|
07理学
|
0701
|
数学
|
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
|
3
|
0702
|
物理学
|
物理与能源学院
|
4
|
0703
|
化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5
|
08工学
|
0802
|
机械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6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7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机电工程学院
|
8
|
0808
|
电气工程
|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
9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
10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
11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
12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13
|
08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
14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5
|
083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16
|
0835
|
软件工程
|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
17
|
0836
|
生物工程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18
|
10医学
|
1007
|
药学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19
|
12管理学
|
1202
|
工商管理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20
|
13艺术学
|
1301
|
艺术学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21
|
14交叉学科
|
1403
|
设计学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二级交叉学科
|
99J1
|
功能高分子化学与技术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99J2
|
光电系统与控制
|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
99J3
|
人工智能技术
|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
|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一览表
代码
|
类别
|
领域代码
|
领域名称
|
0854
|
电子信息
|
-
|
-
|
0855
|
机械
|
-
|
-
|
0856
|
材料与化工
|
-
|
-
|
0857
|
资源与环境
|
-
|
-
|
0858
|
能源动力
|
-
|
-
|
0860
|
生物与医药
|
-
|
-
|
1251
|
工商管理硕士(MBA)
|
-
|
-
|
1351
|
艺术硕士(MFA)
|
135104
|
电影
|
135105
|
广播电视
|
135107
|
美术
|
135108
|
艺术设计
|
0551
|
翻译硕士
|
055101
|
英语笔译
|
055102
|
英语口译
|
0251
|
金融硕士
|
-
|
-
|
0451
|
教育
|
-
|
-
陕西科技大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9个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新工科项目6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
国家级精品课程
4门、
省级精品课程
24门;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1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门、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5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3个、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3个。
质量工程
类别
|
专业名称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动画、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化学、艺术设计、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19-20]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轻化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包装技术基础(双语授课)、制革整饰材料化学、有机化学、皮鞋工艺学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皮鞋工艺学(弓太生)
|
省级特色专业
|
应用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画、艺术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包装工程等
|
省级名牌专业
|
轻化工程、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化学、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食品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电影实验教学中心、设计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实训基地实验教学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等
|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
|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教材24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0项,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75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为主型地方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张美云等)、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的轻工类专业“32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马建中等)、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郭晓鹏等)
[26-27]
省级教学成果奖(部分)
获奖等级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高等教育特等奖
|
以科研为依托的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
|
马建中等
|
高等教育一等奖
|
以重点创新团队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黄剑锋等
|
高等教育二等奖
|
以自主设计开发为主导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郑恩让等
|
高等教育二等奖
|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深化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陈满儒等
|
高等教育二等奖
|
行业划转院校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
|
郭霄鹏等
|
基础教育一等奖
|
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
国家级科研平台:
高性能无机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
省部共建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
陕西省科技厅
|
|
陕西省科技厅
|
|
陕西省科技厅
|
陕西省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科技厅
|
陕西省高性能无机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陕西省科技厅
|
生物质化学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科技厅
|
陕西省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科技厅
|
省部共建纤维化学与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陕西省科技厅
|
陕西省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科技厅
|
功能材料湿化学合成及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陕西省科技厅
|
陕西省腐殖酸农业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陕西省科技厅
|
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联建)
|
陕西省科技厅
|
陕西省陶瓷材料绿色制备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陕西省发改委
|
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西部特色果品资源加工及综合利用专业分中心)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羊乳制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
农业农村部
|
中国轻工业纸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中国轻工业高性能陶瓷玻璃材料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中国轻工业皮革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自动化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中国轻工业装备制造智能化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中国轻工业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中国轻工业轻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中国轻工业功能印刷与运输包装重点实验室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
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
国家轻工业局
|
皮革工程实验室
|
国家轻工业局
|
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
|
国家轻工业局
|
轻工机械CAD/CAM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轻工业局
|
陕西轻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陕西省教育厅
|
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陕西省教育厅
|
丝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
|
陕西省教育厅
|
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化工助剂及新材料发展研究中心
|
陕西省教育厅
|
厅局级科研平台
|
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陕西省轻工技术与创新研究中心
|
陕西省乡镇企业局
|
陕西省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
西安市纤维基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
|
西安市发改委
|
西安市微生物药物工程实验室
|
西安市发改委
|
西安市陶瓷材料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
|
西安市科技局
|
西安市高性能纤维和纸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
西安市科技局
陕西科技大学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740项,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1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6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325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2385篇,EI收录期刊论文1854篇;共获授权专利6632项。
国家级科研成果奖(部分)
序号
|
项目名称
|
获奖情况
|
主要研究人员
|
1
|
黄牛面革酶脱毛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李景梅、常新华
|
2
|
制革用酶制剂新菌种-166蛋白酶的选育与应用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章川波、张淑娟
|
3
|
皮革品种加工工艺及制品开发
|
国家“六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
-
|
4
|
提高汉口路山羊皮革质量的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潘津生、魏世林、章川波、韩玉香
|
5
|
用毛竹和废纸试制特号牛皮箱纸板
|
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
|
任维羡、何福望
|
6
|
光面绵羊毛皮生产技术的研究
|
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
-
|
7
|
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魏世林、刘镇华、杨宗邃、章川波
|
8
|
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
|
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
-
|
9
|
华北路山羊皮制革技术开发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
章川波、魏世林
|
10
|
华北路山羊皮制革技术开发
|
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
-
|
11
|
中国古陶瓷化学成分数据库及其工艺基础多元统计分析
|
中科院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高立明
|
12
|
单针双梭芯双线缝纫机
|
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
|
赵文荣等
|
13
|
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理论与实践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兰云军(第二完成单位)(第七完成人)
|
14
|
|
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马建中等
|
15
|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马建中等
|
16
|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单位)
|
陈礼辉等
|
17
|
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张美云
陕西科技大学
学术资源
截至2020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0万册、电子图书680万册(种),当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期刊986种,电子期刊8万余种,在线运行中外文镜像和网络数据库61个,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10个。完整收藏了自1907年创刊并出版至今的美国《化学文摘》(CA),馆藏文献形成了以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食品科学、轻工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等为特色,以化工、材料、环境、食品、电气自动化、机械、工业设计学科为重点,文、管、理、工、法、艺兼收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已经成为馆藏资源丰富、管理手段较为先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文献信息服务的信息资源保障中心。
《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创刊于1982年12月,创刊初期为半年刊,限国内发行,1984年起改为季刊,198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学报主要刊载轻工行业各学科有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工程、皮革及革制品、食品工程、机电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科学、工业造型设计、化学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科学众多领域,具有鲜明的轻工业特色和交叉学科特色,主要读者为国内外科研部门的中高级科技人员。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第一版),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分别于1989年获陕西省高教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3年陕西省科协期刊评比二等奖,2000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1年11月,学报被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选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刊物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校徽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以蓝色为基调。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深邃、无限之感,是科技的象征;图形以五条青色向上的波浪条形和蓝色的半圆相互交叉组合,象征“运动”和“发展”;文字采用郭沫若的手写体和英文的大写印刷黑体。
校徽寓意深远,五条波浪代表数字“5”,蓝色半圆和白色半圆的组合代表数字“8”,暗含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左、右两侧半圆分别代表东西文化,寓意陕西科技大学是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五条向上的波浪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条青色的波浪和蓝色半圆交叉隐喻“青出于蓝胜于蓝”之义,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将遍及五大洲。
陕西科技大学
精神文化
至诚至博
“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涵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诚和博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
校歌
《远航》
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
我们从首都北京起航
渭水之滨,搏击风浪
三实作风放飞理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
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
至诚至博,发奋图强
传承文明桃李芬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远航……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
党委副书记
|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
副校长
|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
党委委员
|
姚书志、李志健、杨欲晓、王道安、王为民、郭强、黄剑锋、李学军、蒲永平、陈援、杨建、李晓
知名校友
姓名
|
职务或荣誉
|
|
胡氏家庭奖学金”设立者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制浆造纸工程专家
|
候志强
|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飞行工程系主任
|
|
西安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专家
|
何树宇
|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主任兼政委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
首位获得Otto-Schott研究奖的中国杰出科学家
|
|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
|
|
咸阳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
上海大学原校长
|
|
齐鲁工业大学校长
|
|
原大连轻工业学院院长
|
|
原天津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海诚公司董事长
|
|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
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
|
|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
|
原红塔仁恒纸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国造纸学会理事
|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
|
张建民
|
鸟巢标识系统设计师,中信国华标识有限公司创作总监
|
|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