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五日,悉尼几乎所有的精英中学都在同一天举行“Orientation Day"。这是个传统,在这一天,学校邀请所有的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参观学校,听校长,老师,高年级同学从各自的维度介绍学校。每一所精英中学都煞费苦心,希望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展示给未来的七年级学生。
老实说,认认真真的听了所有的介绍,近距离的了解了儿子明年将要走进的精英中学,也有意无意的和几位不同国家的家长简短的交换了看法,我的内心充满了极为复杂的情感,欲说还休,欲罢不能。
回忆一下我们在澳洲求学的简短历程。
我们两年半前定居悉尼,儿子当时十岁,英文基础几乎为零。既便如此,我们还是在朋友的好心指导下选择了新州排名第一的小学,也在一个月后坐进了OC班(Opportunity Class,也就是常说的小学精英班)的考场。我现在还记得儿子从考场出来的一句话:“我基本没有一道题能看懂题目”。心凉了半截。
一年前经不住朋友的苦心劝说,送儿子去了三周的补习学校,据说,这是考取精英中学唯一的道路。那三个礼拜,对孩子,对我们都是极大的煎熬。那段时间我们夫妻两个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我们究竟要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跟随别人?最终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决定不去补课,必须承认,我们有过彷徨,但幸运的是儿子竟然以很高的分数考进了精英中学,这又是个艰难的抉择,但最终我们把选择权给了这个刚刚十二岁的小男生,他说:“我既然考上了,就让我去试试吧。”
老实讲,我们的本意是让儿子就读片区的普通中学,但我们也必须尊重小伙子人生第一次的慎重选择。
精英中学的老师在介绍如何从一个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的演讲中,第一句话就是:”从今天起,你们要尝试开始为自己负责“。作为父母,我们把这句话提前了三个月。十二岁的少年需要开始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而我们,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去陪伴。
用这篇文章做个引子,来记录精英中学的初体验。
中印韩国际学校
从踏入校门的那个时刻起,“中印韩国际学校”,这就是我对这所男子精英中学的第一印象。
当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坐在学校大礼堂后,我环顾四周,几度恍惚,这是在澳洲吗?至少九成以上都是亚洲面孔,黄皮肤和棕黑皮肤是最主要的色调,白皮肤绝对是少数族群,如果只看肤色,会有强烈的错觉,这莫非是中印友好联合办学?
而只有看到那些澳洲面孔,金黄头发的少年稀稀拉拉散落在茫茫人群,才会提醒你这里是澳洲。
粗略的去了解了下,这所精英中学的主要构成就是中国,印度和韩国学生。有时想想会有些后怕,我们拼劲了全力,不远万里来到澳洲,我们的孩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六年却要尝试从印度人中先行突围,这是我们的初衷吗?一想到未来的六年孩子们要在咖喱堆中冲出重围,就莫名一阵苦闷涌上心头,我不禁自问,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澳洲教育吗?
尽管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号称包容多种文化,但隐形,显性的种族区分甚至歧视一直都在。
“
澳洲人总是处于歧视链的顶端,每个人都有着先天的不可理喻的优越感。而印度和中国在澳洲是两个躲不开的存在,都是发展中人口大国,也都是澳洲移民的主要输出国。这边厢都不招澳洲白人公正待见,那边也不争气的彼此相恨相杀。
”
作为生活在澳洲的中国移民,纵然我们举几代之力也无从融入主流社会,我断然绝没有几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主动或者被动的被印度人包围,但纵观新州排名前十的精英中学,这就是铁一般的事实。
他们会是未来的精英吗?
坐在我邻座的印度老兄颇为健谈,他问我怎么看待如今的澳洲精英教育?
我说,这不是真正的精英教育。他点头赞同。他告诉我他有两个儿子都在这所学校,而他本人三十年前也毕业于Sydney Boys High School,他对现行的精英中学这样的体制表示极大的担忧。
他说近十年来精英中学渐渐被中,日,韩学生垄断,而这背后是从四年级开始的针对selective school的愈演愈烈的应试补课。
而与之相对应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澳洲小学生不再参加这个考试,越来越多的精英中学的澳洲学生也在选择逃离。
据说澳洲精英中学设立的初衷是给那些有天赋的孩子以特殊的培养,这些人将有很大比例成为未来社会方方面面的中流砥柱。
而看看如今精英中学的学生构成,我们有多少自信未来在澳洲的土地上未来社会精英90%将被中国人,印度人,韩国人占据?我们又有多少自信澳洲人将会在主流社会中被逐渐边缘?印度人抛出了这个问题,我没有回答,而他的答案斩钉截铁:“No Way"。
当我们逼着孩子补课,自己也被折腾的焦头烂额,当我们还在为考进OC,考进精英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发现狡猾的澳洲人早已调转方向去追逐他们的梦想;当我们还以为这些好吃懒做的澳洲人不知道学习,只知道玩耍和运动,笨的连OC,精英也考不进,我们有时也会做些美梦:这样下去,未来不就全都是我们的了嘛!
当星月流转,十年过后,我们的孩子依然重复着我们的职场故事和社会人生,我们依然是这个国家的二等公民,依然在澳洲人的统治下,领导下,歧视下为养家糊口打拼,或许那个时候我们会回头再望,是否我们追求的东西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
印度兄弟的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别忘了,这里是澳洲,这是澳洲人的天下。”
精英中学中的华人学生生活状态
我们有个家长群,12月5日的晚上群里的讨论炸开了锅。有个朋友给我打了个电话:“这是一个心情复杂的一天,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我就像牵着儿子离开。”
朋友是个有心人,他说在他儿子的那所精英中学的Orientation Day,总共有16个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当天的活动,有的学生作为校园导游带领家长参观并讲解校园,有的学生作为助教协助老师对入学后的诸多事项进行解释,有的学生更作为学生代表在几百名新生和家长面前自信的演讲,讲他的故事,讲学校的美好,讲他的未来。
朋友了解了这十六个学生,其中四个澳洲人,九个印度人,三个韩国人。他说他很心痛,也很无奈,在这个精英中学里,华人占据了半壁江山,却没有人参与到Orientation Day这样的活动,他问了我三个问题:是我们华人学生不屑参与?是我们没有能力参与?还是我们申请参与不被允许?
听得出他很失望,但我看到的也基本就是这样的事实。
“
我们中国人即便早已迈出国门,但似乎传承的依然是一代又一代的埋头苦读,很难想像在读书的年代不曾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未来会自然的成为社会的意见领袖,公司的管理层,社团的倡导者?还是说我们本来就追求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默默奉献,忍辱负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技术员,程序员?这是我们华人的宿命吗?
”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愿是我想的太多。
补课会是精英中学学生的宿命吗?
朋友的儿子去年考入了新州排名第一的精英中学James Ruse,那天Orientation Day 结束,晚上和他通了个电话,问了问他们学校的情况。他说James Ruse和其他排名靠前的精英中学大差不差,他们班级里只有一个澳洲学生,剩下的就是中,印,韩为主流了。他现在也颇为补课的事情苦恼,James Ruse里各个都是学霸,除了极个别的鬼佬似乎真有天赋,也不见补课,整天还忙着各种运动,玩乐队,和家人外出旅游还丝毫不耽误各科成绩,其他的同学全部都在补课,你不补课很容易就被拉下好远,更可怕的是学校老师也进行提前教育,已经在教Year 8的课程,这简直是活生生的中国式教育翻版。
朋友的儿子还谈到了运动,艺术等,他说James Ruse 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无所不能的学校,除了每年的HSC(新州高考)的成绩遥遥领先外,James Ruse的各项运动在新州的排名简直惨不忍睹。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人们会很自豪的说总有一天,中国人会改变这个世界,无知的我常常不以为然。但现在,我开始相信在教育这件事上,中国人已改变了澳洲的精英教育。我们通过补习,补进了OC, 补进了精英,补进了大学,然后我们撒手不管,总有一天,孩子们会问,他们最该恶补的人生谁会帮着补课呢?
“
所有的考试都有机经,但人生没有。
”
关于圈子
其实是个题外话,但又关乎我们和孩子的人生。
和很多同龄人聊过,我也曾经很长时间都在思考融入的话题,但近三年的酸甜苦辣让我放弃了这个天真的想法,尽管我依然在努力靠近这个国家的主流职场,生活常态,因为既然我选择了这个国家,即便不能融入,我也要求自己必须按照这个国家的规则生活。
孩子们将在中学的六年里打下人生观的基石,他们接触到怎样的人,受怎样的教育,和怎样的人们交朋友,诸如此类的东西都会决定他们未来的走向。
看如今的精英中学学生构成,或许要开始思考他们的未来走向,因为,印度人会成为一个圈子,韩国人是另一个圈子,中国人一样,无论哪个圈子,其实都游离在澳洲人圈子之外,是时候去考虑,未来我们就想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人在澳洲,却活在华人的圈子里呢还是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尝试,从而有更广阔的天空呢?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只希望我们遗憾的事不要重演。
好几个朋友都在群里留言:“如果可以再次选择,绝不会让孩子去补习班,不会考OC, 不再追求精英中学。” 我绝对相信这是肺腑良言。 但我也绝对相信,即便有一千个父母如此真心相劝,依然会有一万个父母锲而不舍,前赴后继的驱赶着孩子走在通往OC, 精英中学的路上执着前行。
历史剧情总是会惊人的重复上演。
作者简介
朱恺
生于三秦,求学上海;子承父业,从医六载;然心浮气躁,弃医从商,为斗银几两终日奔忙。及至不惑,顿悟菜根谭: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遂举家客居悉尼,一图耳根之清静,二享尘世之鸿福。人生苦短,迷途知返。闲时舞文,动时泼墨。睁眼看澳洲,拙笔写人生,无他,供尔等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