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
是近几年来中文网络上特别流行一个词,一般用于形容某个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
竞争
,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
英文叫involution,与之对应的是evolution,即演化。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
研究者以内卷来概括中国
农业生产
、
国有企业
生产
、
政治
制度
,以及学术研究出现的“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
[2]
互联网
语境下,内卷形容工作或考试的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部消耗或停滞不前。
[2]
哪些情况是内卷?
1、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2、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3、为了免责,被动地应付工作是内卷;
4、与预期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
5、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6、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
7、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地挖掘、研究同样是内卷。
农业是内卷之母
[3]
今天我们用到的内卷这个词,有清楚的来源,那就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在这本书里,格尔茨通过实地研究发现,殖民地时代的印尼存在
二元经济
:爪洼岛主要从事粮食生产,而外岛在荷兰殖民者主导下进行更高效的工业。在人口压力下,爪洼岛不断进行农业的精密化,大量往里面填充
劳动力
,虽然亩产不断提高,但人均产出却没有增加,导致
生活水平
增长的长期停滞。格尔茨把这个过程称为内卷化。
内卷这个词在汉语世界的流行,离不开历史学家黄宗智先生。黄宗智先生在对我国历史上的
小农经济
进行深入研究后,对这个词作了自己的发挥和理解。他认为内卷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例如,从14世纪开始,棉花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兴起。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所需要的劳动投入远超水稻,但收益却没有等比例增加。这意味着我国小农的平均劳动回报反而因为农业的劳动过密而下降了。
无论是格尔茨还是黄宗智的发现,其实都反复印证了一个人的深邃思想和远见。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其人其书在中国的
知名度
,恐怕远超过他在本国的知名度——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在《人口论》里,马尔萨斯阐发了他对
农业生产
的深刻洞见: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于一种长期来看不可增加的资本——农业土地。除非一个
国家
突然发现了一片无人耕种的新大陆,否则一国的农地禀赋总是大体固定的。因此,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每个
农民
可以用来生产的土地就少,土地少意味着每个农民的产出就少。
这就是内卷的
经济学原理
。按照这个理论,农民在什么时候会过得更好?答案是当其他农民的数量更少时。残酷的人类经济史证实了这一点。今天的全球性疫情迫使我们去回顾历史上的大瘟疫,比如曾夺走欧洲三分之一人命的黑死病。黑死病在经济上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死亡的馈赠”,让西欧那些活下来的农民享受到了更高的工资和人均收入。
事实上,麦迪逊和
克拉克
等经济史大家都普遍同意,即在
工业革命
之前的一千多年历史中,全人类的平均产出、收入和消费都在很低的水平上徘徊,即所谓的
马尔萨斯陷阱
。在这个陷阱里面,人口增加必然导致内卷,只有天灾、瘟疫和战争等大量屠灭人口的事件才能暂时打破内卷。
人类只有等到工业革命和
城市化
大潮来临后,才有了彻底打破内卷的机会。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产绝大多数是在总量上可增长的,对土地等不可变投入的依赖程度要低得多。因此,如果工人数量多了,就可以生产更多的机器与之匹配。随着科技进步,生产机器的成本不断下降,每个工人使用的
生产资料
可以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出在长期持续上升。
进入
后工业化
时代,
服务业
和
创新
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人口密度就不再是限制人均收入的因素,反而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服务业依赖于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创新依赖于人才的集聚。城市经济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其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就越高。这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也不仅仅是因为高能力的人选择了大城市,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因为人口集聚带来的正向溢出。
马尔萨斯
的逻辑,对当今世界的
贫富差距
仍然强大的解释力。如果把世界上的各国按照人均收入排个序,我们会发现,排名前10%和后10%的国家在人均产出上的差异是20多倍。如果再把各个国家分成农业和非农业两块,我们会发现农业领域各国的差距特别大。排名前10%的国家和后10%的国家在非农部门人均产出的差异只有5倍左右,而在农业部门的差距达到了40多倍。
很不幸地,这些穷国因为各种原因,把绝大部分
劳动力
放在了特别不发达的农业部门,而
发达国家
通常只有2%-5%的
农业劳动力
。如果我们进一步把穷国与富国在农业平均产出上的差异作一个分解,我们会发现,亩产的差距通常在2-4倍,而
农民
人均经营的土地规模的差异则要重要得多。例如,非洲国家的农均土地通常只有大约1公顷左右,而欧美许多国家的农均土地可以达到100公顷以上。提高亩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把大量农民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解放出来,以便让留下来的农民可以经营更多的土地。
内卷的中国语境发展
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
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
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武汉大学
社会学
院院长贺雪峰在其《要警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卷化》一文即借用该概念批评中国学术界成果虽然表面丰盛,却仅能停留于象牙塔的书斋式探讨之内,而无法被应用于实践层面的现象:
-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脱离中国人民的丰富生活和中国历史的伟大实践,越来越沦为一小撮
学者
的书斋式学问。
-
社会科学研究变成了发表所谓规范的高水平论文,这些所谓规范和高水平的论文,是在很狭窄领域进行的非常局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