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会让人首先想起什么呢?污秽肮脏的露天厕所、充满牛粪味的大街小巷、污染严重的恒河水、拥挤不堪的火车、强奸案频发还有可能就是种姓制了。很多人提到印度总会想到种姓制,但种姓制具体是个什么东西呢?这玩意是怎么形成的呢?“种姓”一词在梵文中念作“瓦尔纳”,而其含义就是指的肤色。早期的种姓制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美国、南非等国曾实行过的种族隔离制度。


印度号称是“人种、语言、宗教的博物馆”。去过印度的人可能会发现:走在大街上的印度人普遍皮肤黝黑,但时不时也能碰到几个白皙面孔的人。那些皮肤黝黑的印度人就是南亚次大陆最早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创造了早期的古印度文明,但他们并不是如今印度的主体民族。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初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开创印度河文明的达罗毗荼人。今天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印度斯坦族就被视为是雅利安人的后代。


雅利安人非常清楚自己与黑皮肤的达罗毗荼土著居民在肤色上的区别。作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意识,因此极为排斥与达罗毗荼人融合。现在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雅利安人之所以发明种姓制就是为了起到种族隔离的作用。雅利安人使用种姓制这一工具将达罗毗荼人与自己隔离开。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自然居于高种姓的地位,而作为被征服者的达罗毗荼人则处于低种姓地位。


当然雅利安人为种姓制蒙上了神秘的宗教主义色彩,从而使作为被统治者的达罗毗荼人相信种姓制等级出自于神的意志。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认为创世之神的四个孩子繁衍出了日后的四大种姓:由神的口中生长出来的那个孩子的后代构成了婆罗门种姓;由神的双臂生长出来的那个孩子的后代构成了刹帝利种姓;由神的大腿生长出来的那个孩子的后代构成了吠舍种姓;由神的脚生长出来的那个孩子的后代构成了首陀罗种姓。


各种姓必须严格按自己的种姓从事特定的职业:负责祭祀和传授知识婆罗门实际上就是祭司阶层;从事征战或行政管理的刹帝利构成了王室和官僚系统;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吠舍构成了平民阶级;首陀罗则构成了当时的奴隶阶级。在这四大种姓之下还有一种不被承认的“第五种姓”。“第五种姓”又被称为达利特人或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甚至不被视为是人,所以不列入四大种姓之内。


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同行、共餐,跨种姓通婚更是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不同种姓各自的后代基本都保留着原来的种族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种姓和种族肤色几乎是对应的概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这一种族上的划分不再与现实完全吻合: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诸多不同的部落所构成的。一开始这些部落作为征服者战胜了作为土著的达罗毗荼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使雅利安各部落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


一些雅利安部落开始和达罗毗荼部落结盟以对抗其他雅利安部落。与此同时随着雅利安人进入阶级社会后自身也发生了阶级分化现象:那些和雅利安部落联盟的达罗毗荼部落的首领也开始被列为刹帝利种姓,而达罗毗荼人的祭司也开始成为婆罗门。与此同时雅利安人内部那些被征服部落的子民以及因贫困而卖身为奴的雅利安人则沦为低种姓。时至今日印度的种姓和肤色已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


在印度延续了三千多年的种姓制看起来是如此根深蒂固,但三千多年来反对种姓制的呼声也从未停止。出身刹帝利阶层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就以自己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对种姓制提出尖锐的批评。如今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种姓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在印度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成为历史,然而种姓文化留在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


所有种姓当中地位最高贵的婆罗门说白了就是神职人员。婆罗门作为与神交流的群体长期统治着印度人的精神世界,而掌握着国家机器的刹帝利种姓则统治着世俗世界。古时候的印度跟中世纪的欧洲一样有着强大的宗教势力。即使是世俗王室在婆罗门面前也要礼敬有加。这就正如中世纪欧洲世俗的皇帝或国王需要礼敬教皇一样。不过地位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实权大。古印度的刹帝利阶层更多是把婆罗门当成神在人间的使者供奉礼敬的。


婆罗门群体在古印度虽地位崇高,但并无太多实际的世俗权力。如今印度的婆罗门占总人口不到5%,而刹帝利阶层大概占到总人口的10%。这也就是说整个印度只有不到15%的人属于两大高种姓。以前的高种姓有各种特权,而低种姓则备受歧视。那时低种姓的人走在街上必须时刻小心,甚至不能让自己的影子遮住高种姓人的影子,因为这会玷污高种姓人的纯洁。有时低种姓人出门甚至要随身携带两块板子一路敲打以提醒路人自己即将路过。


由于种姓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已被印度宪法废除,所以如今从法律上说印度的高种姓并没有任何国家承认的合法的特权存在。这就好像美国的法律也并不允许种族歧视一样,但现实和理论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印度的高种姓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拥有祖上留下的大量土地、财富、人脉各种资源,所以时至今日高种姓人的社会地位实际上仍高于低种姓。在印度总人口中不到5%的婆罗门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位。


相比之下刹帝利阶层如今比婆罗门可能更强势。虽说古代的刹帝利阶层名义上比婆罗门低一级,但他们才是世俗实际权力的真正掌握者。婆罗门说起来地位很高,但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还是不如刹帝利。虽说如今种姓文化毕竟在法律上已被废除,所以低种姓人的境遇比起以前多少有所好转。像如今的印度总理莫迪就出自于吠舍种姓。历史形成的种姓地位与现实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已不再能完全划等号了。


如今也有少部分婆罗门混得比较落魄的,但大部分婆罗门、刹帝利都很富有。如今印度将近三成的土地都掌握在婆罗门群体手中。即使是那些生活落魄困窘的婆罗门地位仍旧非常高。多数情况下一个低种姓人即使当了官发了财也不会对一个婆罗门颐指气使。如今印度高种姓人与低种姓人的生活仍处于两种状态:印度的婆罗门大多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低种姓群体能上到中学都非常困难。


低种姓阶层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命权都无法得到保证: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因此印度政府对救灾一事拖拖拉拉,导致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在印度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印度全国平均识字率为63%,然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印度有40%的儿童因缺乏食物而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些儿童几乎全都来自低种姓阶层。


整体来说如今印度的婆罗门、刹帝利两大高种姓社会地位仍很高,但在婆罗门群体内部差异也很大。如今婆罗门、刹帝利在法律上、政治上早已没任何特权了,但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仍高于低种姓。当然高种姓群体内部也有一小部分人因为不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竞争而混得蹉跎,但就是这些混得蹉跎的高种姓人士也有不少仍以自己的种姓地位为荣。同样也有少部分低种姓人混得比较好,但总的来说低种姓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