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个回答
鲁迅
鲁迅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既然不由天,那就是人力雕琢出来的。
当然,说鲁迅的文章,总有人怀疑是不是过度解读,那我先举几个修改过的句子好了,修改过的话,那鲁迅肯定是考虑过、雕琢过了。
1、《化名新法》
原句:孙行者神通广大,不单会变鸟兽虫鱼,也会变庙宇,眼睛变窗户,嘴巴变庙门,只有尾巴没处安放,就变了一枝旗竿, 放在庙后面 。 但那有只有一枝旗竿的庙宇的呢 ?它的被二郎神看出来的破绽就在此。
改句:孙行者神通广大,不单会变鸟兽虫鱼,也会变庙宇,眼睛变窗户,嘴巴变庙门,只有尾巴没处安放,就变了一枝旗竿, 竖在庙后面。但那有只竖一枝旗竿的庙宇的呢 ?它的被二郎神看出来的破绽就在此。
把“放”和“有”改作“竖”字,乍一看并不难,但改完是不是更准确、更形象,更有画面感?
2、《藤野先生》
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 新 的先生,听到许多 新 的讲义。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 陌生 的先生, 听到许多 新鲜 的讲义。
把两个“新”字改为“陌生”和“新鲜”,一方面表义更准确,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重复。
3、还是《藤野先生》
原句: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改句: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细节很独特、很动人,同时可以为结尾“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做铺垫。
4、《祝福》
原句:直到下半天, 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 他的一只小鞋 。
改句:直到下半天, 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 一只他的小鞋 。
故事的讲述人是祥林嫂,就她的心理视角而言,应该是先发现一只鞋子,后确认是阿毛的鞋子。如果是旁人来说,应该是“他的一只小鞋”,如果是祥林嫂,用“一只他的小鞋”,更能表现内心的痛苦。
5、《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原句: 眼 看朋辈成新鬼,怒向 刀边 觅小诗。
改句: 忍 看朋辈成新鬼,怒向 刀丛 觅小诗。
“忍”字见情感,“刀丛”比“刀边”吓人。
6、《自嘲》
原句:横眉 冷看 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改句:横眉 冷对 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冷对”比“冷看”更具火药味,更有斗志。
7、其实不一定要比较修改前后,才能看出雕琢,比方说当年要背的这个: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