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做不到像东京那样通过铁路远距离城郊通勤?

铁路公交化运营,人们只需很简单的购票方式(接近地铁模式)就可以到达东京都市圈任何一处,甚至去到别的城市,上下班都可以实现远距离城郊通勤,分散城市中心区…
关注者
2,033
被浏览
811,423

150 个回答

长文、多图预警

先抄题。

这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

造成中国通勤铁路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如下的方面:

  1. 中国的国土政策使得城市无法大面积扩张。城市面积的限制使得通勤铁路的数量不可能很大。
  2. 中国的城市规划长期将铁路视为污染源,而非通勤通道。这种思路使得城市往往在既有铁路路线沿线布置绿化带,因而难以利用这些线路通勤。
  3. 战后汽车交通就已经相当普及,等到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时期,汽车交通已经非常成熟,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占据了很大优势。而日本西欧等地铁路网在战前汽车普及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网络。
  4. 中国铁路同时承担着巨大数量的长途客货运业务,运输压力很大。国铁基础设施一直以满足长途客货运业务为目的建设,不适应通勤业务。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铁选择了优先保障长途客货运输。在国铁基础设施紧张的前提下,既有线通勤很难实现。在这种局面下,城市交通的需求就只能由地方来保障,而且地方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城市的扩张。
  6. 基础设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至今也就二十年。2015年的北京和1965年的东京相比可能比较合适,而不是2015年的。

一些需要首先指出的事实

题主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有很多认识是不准确的,而且都是常见的误区,在此特别要强调以下事实:

1、中国大陆的城市体制从全世界来看是异类。

在中国大陆,往往是城市和周围的农村加在一起,称为一个「市」的区划。而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同一个城市里却分成若干个「市」的区划。

以东京为例,从东京(东京站)到千叶(千叶站)直线距离是32公里,按「城市区划」来说从东京到千叶经过东京都区部、市川市、船桥市、习志野市、千叶市共5个城市区划。而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出发,32公里正好到上海市松江区(松江新城站)。

能轻易「去到别的城市」对于中国大陆的人来说也许非常稀罕,但实际上是因为区划体制不同,而不是因为他们的通勤距离远。

2、地铁是铁路的一种。

传统城市轨道交通[钢轮钢轨、普通电机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和传统高速铁路[钢轮钢轨的高速铁路]之间的区别很小,现在中车几家车厂从CRH路线搞出来的车和从地铁路线搞出来的车恨不得都能混跑了。而同属城市轨道交通的的传统城市轨道交通和直线电机城市轨道交通的区别反而更大,更不要提胶轮系统、跨坐式单轨和磁浮(FYI,中低速磁浮一般用于城市交通)。

因而题主说「中国现在铁路技术这么好」,却暗含把地铁排除在外的意思,这是站不住的。

在本答案中,虽然会分析国铁通勤的问题,但在讨论总量时,不会刻意区分国家铁路与地铁。现状中国铁路通勤以地铁为主,因而一些叙述实际上是在说地铁。

3、通勤铁路无法「分散」城市中心的「压力」。

发达的通勤铁路只会使得人们的居住范围扩大。1965年开始当时的日本国铁在东京圈启动了名为「通勤五方面作战」的工程,这一工程技术上提高了通勤铁路的旅行速度,而结果并不是缩短了通勤时间,而是让人们都开始在更远的地方居住,东京城市的范围扩大,东京圈开始逐步形成。

——居住范围扩大当然有好处,80年代的时候,上海人对于是不是要修地铁有所争议,当时有一篇对上海市市长的专访,他是这么说的 [1]

有人担心修地铁交通方便了,向外扩散人口的工作将更难做。依我看,事情恰恰相反,交通便利后,人们会更愿意到空气清新的郊外去居住。

那一段时期的中国城市都有市中心人口居住过于密集、居住条件过差的问题,因而修建地铁被视为扩散人口、改善居住条件的手段。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居住条件早已经不是什么太严重的问题。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现在的问题是功能过于集中而基础设施薄弱,所有的人都要到北京市中心上班,基础设施受不了。发达的通勤铁路也许可以提升市中心的承载能力,而恐怕不能起到想象中的疏解功能的作用。

——————————————以下正文——————————————

国土政策

不光是铁路通勤,中国几乎所有城市问题都可以上溯到国土政策。

我国存在粮食安全的巨大隐患,因而需要保障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面积以尽可能减少这种隐患。在土地(尤其是适宜耕作的土地)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控制建设用地的总量来保证有足够的土地没有被开发,进而保证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总量。

保护耕地是中国的 基本国策 ——大概是所有基本国策里曝光率最低的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 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在中国,「建设用地总量」意味着某一区划内城市开发的天花板。一旦城市的开发规模接近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上限,即便城市还在膨胀,也只能被迫转为存量规划(或者,如果可能的话,将城市扩展到区划以外),通过优化已有建设用地来提高城市容量。

而国土政策对于铁路通勤的影响是什么?这就不得不提到下一个问题。

城市规划对于国铁的态度

在城市规划中,国铁既有线,或者更严格地说,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以外的铁路,被视为区域交通,是不被认为服务于城市内部的。

而谁都知道铁路地上线有很大的噪声。既然它不服务于城市内部交通,又有很大的噪声,那么自然是避之不及。所以,城市规划倾向于在铁路沿线安排绿地,而远郊的城市组团往往直接远离铁路。

比如说一本城市规划教材这样说 [2]

在确定铁路在城市段的走向时,通常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满足铁路线路的运营技术要求,如尽量缩短距离、兼顾铁路专用线的布局等; 二是要尽可能避免铁路对城市的干扰

下图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蓝色虚线旁注有「规划环城铁路」字样,然而城镇建设范围与这条环城铁路完全不搭边,铁路只是一个通过的通道,沿线除了同行的高速公路之外就是防护绿地和农田。

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国土政策框定总量(如上一节所述),而主要由城市规划根据总量划定具体的建设位置。加之中国的城市规划严格来说叫「城乡规划」,理论上全部土地都应该有规划,因而在规划之外建设城市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 一旦铁路沿线被划为非建设区,即便铁路上加站开通勤,周围也发展不出城市来,那么就必然不会有人来坐你的线路

除此以外还要指出的是,城市规划是一个极端路径依赖的事情,想转过弯来没个五年十年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原计划弃用的北京东站最近这两年突然焕发了第二春,北京铁路局安排了不少车在这儿始发,也包括燕郊通勤车。然而由于它长期计划弃用,不但没有地铁,而且沿线全部安排绿地:

(来源: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东站货场项目用地控规指标公示(公示期限30天)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绿地还没实施,沿线还是村子,请跟我读——北(shēn)京(gōu)东(cūn)站(zhàn)。

commons.wikimedia.org/w .JPG )

即便这座车站距离大北窑直线也就一公里,但在没有城市规划配合的前提下,到了北京东站,站外不但没有任何工作地点,甚至连像样的配套设施都没有。在公交车能直达国贸,最不济也能换地铁到国贸的情况下,燕郊通勤车能有多少人坐,可想而知。你又怎么能怪北京铁路局不加开车次呢?

铁路与公路的竞争

很多人都会忽视的一件事就是,各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铁路长度,基本上都有一个峰值,绝对不是像中国一样现在是历史最高值。这个峰值的出现,是因为铁路不赚钱了,拆了。为什么不赚钱了呢?是因为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汽车。在公路运输面前,铁路灵活性差,有很明显的劣势。

但不是所有铁路都拆掉了。很多铁路被保留了下来,尤其是在大城市周围,汽车没有特别巨大的优势,铁路死不了,甚至用量还很大; 交通基础设施依靠的是规模效应,一个相当规模的铁路网络能够在汽车的冲击中维持下来

然而在中国,尤其是现在的大城市里,不是这样。

我们举既有铁路最发达的城市——北京为例。北京不但在中国铁路网建设初期和高峰期都是首都,而且自然地理条件上坐拥数条传统陆路交通线。再加上有好几条低标准铁路,后来又修了新线来代替这些线路,北京的既有铁路网络不但数量很大,而且各个方向的线路基本都有。即便是这样,北京仍然把市中心的很多铁路拆掉了,原因是阻碍汽车交通。但是这个只是表面的理由:如果铁路交通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以至于汽车交通可以被牺牲,那么政府肯定宁可牺牲汽车,也要继续保留铁路;所以 北京建国后拆除铁路根本原因是铁路交通无法带来足够的收益;而无法带来足够收益的原因则是铁路网规模太小——铁路网规模太小,使得铁路网规模愈发减小 。这种恶性循环直到道路网无法负担全部客流(换个词就是「堵车」)的时候,才开始结束,这也恰好对应北京地铁的大规模增长期。

为了显得更有说服力一点,我们试着来做一个比较。

下图是试图以关公战秦琼的方式,将北京已拆除的铁路与现有铁路网合并而绘出的一张图;关公战秦琼到什么程度呢,望和支线(望京-和平里)是因为环城铁路拆除才修建的,我们都一并标在图上,而且还无中生有地把两条线给连了起来。

而下图是同比例尺下的大阪。不用东京的原因是东京3000万人,比北京多。

差距实在是过于明显。即便算全轨道交通,北京也还达不到大阪的程度,更不要想单独拿国铁既有线来比。北京的轨道交通还要靠地铁2007年以来大规模补课,而JR和私铁战前已有线路要占大部分。——另外别忘了,单独大阪圈1200万人,也就和大伦敦、法兰西岛比比,和北京上海相比都是小城市;京阪神都算进去人口都还没北京多呢。

国铁对于通勤的态度

虽说在大提速时代以前,国铁还是有不少通勤业务的;但是 国铁从来也没有把通勤业务当回事

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将要建成的时候,曾经在地铁归谁管的问题上有过一段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北京市和铁道部踢皮球 [3]

铁道部军事管理委员会于1968年3月15日就第一期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管理问题,向国务院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并周恩来总理报告,建议:因地下铁道是一项战备工程, 平时主要担负城市交通运输任务,长期由铁道部门管理,有一定困难。 但开始运营即由北京市负责,也有困难。因此,根据谢富治的指示精神,在运营初期暂由铁道部负责管理。但为了将来北京市便于接收管理,在组建运营管理机构时由铁道部和北京市共同筹建。

可见当时铁道部根本就不认为国铁应该管城市交通。

中国国铁的思路根本就没变过。改革开放之后,大宗货物运输压力增大,铁道部修了大秦线,修了京九线,修了华东二通道。长途客运需求增大,铁道部选择了六次大提速。主要通道基础设施能力不足,铁道部选择了新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期实现客货分线。

都没通勤什么事。

这种思路的结果是,铁路基础设施能力只按照满足长途客货运建设,以主要客站和客运车辆为代表的各类设施完全不适应通勤发展。

200甚至250的CRH,旅游车NDJ3,都可以拿来跑通勤。京沪财大气粗,直接出钱补贴,票价才能下来;跑到辽宁去跑沈抚,NDJ3运椅子,红皮运椅子,绿皮才有人坐(当然,沈抚还和绕苏家屯有关系)。这就不多说了。

而客运车站的能力,继续以北京为例;本人见过的所有关于北京铁路枢纽规划的文献,都看不到市郊运输的车次预测。除了在北京南站预留了2台5线的普速场之外(这还要归功于北京未实现的一版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只有在某些文献中出现的「(不含市郊)」字样才能提醒我们,还有市郊运输这回事。


(以上分别来自 [4] [5]

而北京南站明明预留了市郊运输,规划竟然也打算拿来开长途。

(来自 [5]

如果连规划都没有考虑,现实中的既有线市郊运输能力,只能依靠那些运力过剩的线路。所以我们才看到,如上文所述,北京铁路局只能让燕郊通勤车在北京东站终到。

地方的「越位」

曾经打算利用国铁改造的北京13号线,最后因为各类体制问题而未能成行。而所谓体制问题,无非是如何出资,如何补贴,等等 [6] 。确实,在香港地铁进入大陆之前,这方面是完全没有先例的。当时的北京城铁和上海明珠线都以地铁制式上马,错过了一个好机会。而在此之后,随着地方财政越来越有钱,自身网络不大、且对通勤没什么兴趣的中国国铁逐渐开始被边缘化,京沪穗等大城市出现了 市郊运输地铁化 的情况。

实际上, 对于国铁通勤有兴趣的一直是地方。 仍然以北京为例,2002年的北京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就已经包含了数百公里的市郊铁路网,且既包含既有线利用,也包含另建新线,而且还有新线既有线混合(——那段时间北京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变化很快,某位大佬2004年初在三本期刊上发了三篇一样的文章,结果配图各有出入)。前文所述北京南站的普速场正是在北京市的规划要求下才预留的。


(以上分别来自 [7] [8]

然而,在国铁既有线通勤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地方选择了自行新建线路。而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新建线路被按照地铁来建设:

  1. 由于市郊运输长期缺位,中国大陆的市郊运输系统几乎为零,从头新建需要承担大量的技术成本和风险,而选择地铁系统,技术成熟,没有额外的研发成本;
  2. 大站距不利于城市扩张(也就是卖地)。

第一点我不想多说了。主要来说第二点。

我们可以把新建地铁与郊外新建高铁站做一个类比。一些城市喜欢在郊外新建高铁站,以期带动城市发展。而跳开既有线新建地铁也是一样的:既有线大部分在既有城镇建成区设站,加上上文所述,沿线已经安排了大量隔离带,难以开发; 而新建地铁就可以走荒郊野外,这样就可以带动城市发展,而城市也能在卖大量的地中获得收益

这是2007年的北京房山(良乡)地区。白色线是京广既有线,橙色线是房山线。当时,北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由于与总体规划不适应,正在调整;而调整的结果就是大量设站的房山线上马,而S5搁置。

这是10年之后的2016年。房山线开通6年。

沿京广既有线做通勤铁路,恐怕带不动这么大规模的开发。

由此也可见,随着建设用地总量逐渐接近天花板,已开发区域提质增效成为必然选择,未来沿既有铁路通道的通勤铁路——不论形式是既有线开行通勤列车,还是建设新线——将会逐渐出现。

我们落后日本多少年?

每次我都要说。

中国通勤铁路不发达。但是中国大规模城市化也才20多年,20多年能修多少铁路?那些老牌发达国家修铁路修了多少年?同期比较,中国落后,太正常了。

以下内容是本人专栏的某草稿里的,就先放出来吧。

1965年,原日本国铁在东京圈开始了一项称为「通勤五方面作战」的基础设施扩建工程,五条主要通勤通道在此工程中通过增建大幅 扩能 ,尤其是常磐、总武线通过四线化实现了 快慢分线 ,运行时间显著缩短。

jterc.or.jp/kenkyusyo/p

2015年,新一轮《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分流既有线、提高旅行速度的大运力快线网 开始着手实施。

更有趣的是,1965年东京圈(东京、神奈川、千叶、埼玉)总人口约2100万人 [9] ,而2015年北京市域则为2170万人 [10] (,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数据的不准确性的话)。


——这个问题上,中国落后日本,恐怕真的是50年。

— 完 —

参考

  1. ^ 李安定. 上海应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J]. 瞭望周刊, 1986, (22): 18-19.
  2. ^ 谭纵波. 城市规划[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89.
  3. ^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地铁发展史[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1: 87.
  4. ^ 夏瑞伶. 从城市布局谈北京枢纽新客运站规划[J]. 铁道标准设计, 2009, (11): 1-4.
  5. ^ a b 王浩. 北京铁路枢纽主要客运站分工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 2012, (3): 20-23.
  6. ^ 刘小平. 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快速交通——试论北京市城市轻轨与国铁市郊运输的关系[J]. 铁道车辆, 2000, (增刊1): 6-8.
  7. ^ 郭春安.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J]. 城市交通, 2004, (1): 175-183.
  8. ^ 郭春安.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调整规划[J]. 北京规划建设, 2004, (2): 10-15.
  9. ^ https://www5.cao.go.jp/j-j/cr/cr11/chr11040101.html
  10. ^ http://www.bjstats.gov.cn/tjsj/cysj/201511/t20151109_311727.html

一句话:国铁历史欠账太多,没顾上管这个。

首先中国肯定跑过市郊,说没跑过的本人免费提供时刻表两则补课用。

同样,国铁也不可能没见过世面。50年代翻译了大量苏联铁路的书籍,其中不乏市郊铁路如何组织( 俄爹市郊发达的很!所以也别拿国土大说事,有俄罗斯大? ),怎么可能没见过世面?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第一管理部门智商水平堪忧,尤其是90年代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跑去投资高速公路,结果造成了畸形的中国特色铁路运输体系。

然后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智商正常的主儿(跨越),把欠账能补的补起来,很不幸,没补到市郊铁路就进秦城了。

在90、00年代城市大幅度扩张的时候。由于投资有限,国铁先忙着路网补完、伺候春运、开长途,不仅没有扩建复复线来满足通勤列车(也没钱),反而为了缓解线路能力(要多开长途嘛)把市郊都挤掉了。

简单说, 国外的发展趋势是:
单线→双线→四线化客货分离→剩下两条客车线再四线化长途/通勤分离→根据需求继续8线10线12线。

中国(四万亿以前):
单线→双线→客流暴涨,大家就凑合着用双线(甚至单线)吧

由于一条线路基本就只有双线,那当然先保货车,次保春运(当然,在广东是相反的),剩下的通勤旅客能保则保,保不了的麻烦您去坐小巴车吧。

(没奖竞猜:进出四川盆地的第一条复线铁路是哪年建成的?)

那么必然的,既然锅贴管不了通勤铁路,地方不自己修地铁能行么?


到刘跨越上台,铁路终于有了钱,可以浪了。

但是由于之前的欠账过多,长途运输需求、货物需求仍然肥肠紧张

比如我晋,北同蒲线在煤运高峰(05年)太原~大同间一度只剩下三对客车(还有一对在晚上),南方民工大省的春运需求也很大,所以钞票肯定先拿去改善路网。

(05.9.16图北同蒲客车时刻)


改善路网以后,还需要买车翻新基本的普速列车服务。 现在是2017年,我估计现在的人应该想不到十年之前中国铁路还不一定能把人活着送到终点。(1351还过秦岭的时候年年有绿皮坐疯跳车的,往前二十年就更别提了。

车迷圈当时有个大件事叫“三进赤化”,是说刘跨越强行要求所有三进(北上广)的跨局列车换成空调车。各路局捉襟见肘,把空调车凑齐满足了要求,这是 2010.7.1 调图的事情,这之后一两年,中国铁路才实现了大规模红皮(空调化)。观众请自己感受一下欠账有多大。


那么既然高铁建成、普速空调化完成,接下来总归可以搞市郊了吧……

很不幸刘某被送进了秦城 。继任的下一位在技术上之反动可以说人尽皆知,我就不多提了。同样在这个时候,各城市也纷纷独自建成了自营的地铁系统——就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鸟样了。

补充一个刘跨越的市郊铁路规划。

(三院09年做的。)

补充2:刘跨越没顾上还的另外一个欠账是货运。有兴趣的观众可看本人这俩回答。

随着中国的高铁客运量增长,中国的传统铁路货运量是否增长?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美国钟情于公路系统,而不着重发展铁路?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写完了】

最后个人性质的吐槽:90、00年代市郊列车大幅废止是因为长距离运输紧张,这个没有争议,现在2017年高铁都成网了,你还跟我说“能力不足”?这年头网上有班真车迷一提市郊车就“能力紧张,影响长途”如何如何,麻烦你们倒是先算算线路利用率告诉一下大家怎么个不足法再说啊!

中国既有线发展到2017年,除了极少数能力极端紧张的(京广线广东段、黔桂线等),大部分线路是有能力开行市郊列车的(不需要任何增建工程)。至于为何不开,那就回到我开头说的了:贵国铁管理部门智障。就特【友善度】的是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