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专业,是相对于 传统工科专业 ,主要指针对 新兴产业 的专业,以 互联网 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 区块链 虚拟现实 智能科学与技术 等相关 工科专业
2018年3月15日, 教育部办公厅 发布《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教高厅函〔2018〕17号)。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精神, 教育部 决定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公布《首批“ 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新工科专业是以 智能制造 云计算 人工智能 机器人 等用于传统 工科专业 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 新兴产业 新经济 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 创新能力 强、具备 国际竞争力 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专业,分为 新型工科专业 新生工科专业 新兴工科专业 三类专业。
新型工科专业 ,属于“存量更新”, 新生工科专业 新兴工科专业 属于“增量补充”。
新型工科专业 ,是针对传统的、现有的 工科专业 这些“存量”,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 信息化 智能化 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即“更新”成的。 新型工科专业 的“新”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的改革、变化和发展。
作为 新工科 的“增量补充”, 新生工科专业 新兴工科专业 的设置是为了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 产业发展 的人才,需要在对国家及产业未来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基础上,通过科学缜密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后慎重作出。
学科 专业 之间存在相互依附、相互影响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学科建设 为专业建设提供知识体系支撑,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专业是学科建设承载的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平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又促进了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但是,学科是现代 高等教育 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大学存在的逻辑起点,大学是围绕学科构建起来的。人们普遍认同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先有学科、再有专业、最后培养人才。也就是说,高校普遍遵循“设置院系——开设专业——培养人才”这样一个路径开启人才培养工作。不难看出,迄今为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
在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上述认同和路径可能被打破。在新经济环境下,新型学科专业的建设路径将是:“预测未来人才市场需求——改造升级现有专业——调整完善现有学科”;新兴学科专业和新生学科专业的建设路径将是:“预测未来人才市场需求——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进行”;新兴学科专业可以在非实体的组织架构上建设,而不一定设置实体院系,以提高其动态适应性;只有这样, 新工科 建设才能够及时或超前地为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培养出卓越工程 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