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
中华姓氏
。第一支相传出自
黄帝
时代的古
邓国
。第二支出自
姒姓
,为夏
禹
的后裔。第三支源出
子姓
,为
商朝
皇族的裔孙。
商王
武丁
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父
曼季
于河北的邓,并
赐姓
曼,侯爵。春秋时邓国在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邓城社区
[38]
,公元前678年
楚文王
灭
邓祁侯
,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
南阳
望族。曼季是邓姓族人公认的始祖,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1]
先秦
时期,邓姓主要活动于
黄河
中下游的河南一带。
秦汉
时期,邓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陕西、江苏等地。
河南
是邓姓的发祥之地,
南阳郡
邓姓的开基始祖为邓况,在汉朝中叶,自楚徙居河南
南阳
新野
。到东汉
光武帝
时,南阳邓姓达到顶峰,太傅高密侯
邓禹
是南阳邓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后来邓姓衍生出多个著名支派均为邓禹的子孙。东汉是邓姓最辉煌的时代。南阳邓姓对以后的邓姓家族影响极大,因此,有“天下邓姓出南阳”之说。西晋末,邓姓大批从河南向南方移民,直达福建、广东。唐宋时邓姓的主体已经跨过
长江
分布于
湖南
、
江西
、
四川地区
。到了明清时期,邓姓基本上奠定了分布局面。明末邓姓始入台湾。
[2]
- 中文名
- 邓
- 外文名
- Deng
- 得姓方式
- 以国为氏
- 得姓始祖
- 武丁
- 主要郡望
- 南阳、安定、高密、平阳、襄陵、长郡、陈郡 [2]
- 主要堂号
- 南阳、安定、高密、平阳、襄陵、长郡、陈郡 [2]
- 发源地
- 邓国(今湖北襄阳高新区邓城社区 [38] )
- 人口排名
- 29(2006年数据)
历史发展
炎黄
时期的邓氏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
邓伯温
,曾在
黄帝
时期加入
中原
地区的
部落联盟
,成为黄帝的大臣之一,并跟随黄帝与
蚩尤
在
涿鹿之野
打仗。可见,当时邓氏部落的地位是很显赫的。这是邓姓最早的传说记载。
-
金天氏说
-
姒姓说
源于
姒姓
,是
夏禹
的后裔。夏
禹
曾孙,即第四个
夏王
仲康
,封其有德行的一个儿子在古
邓林
之地,建立
妫姓
邓
侯国
,在今河南
邓州
南。这个邓国前后存续了800多年,后来被商国
武丁
所灭。此后,邓国的遗民就以国名为姓。邓州西南30公里外还有邓林镇等古邓地地名。
-
子姓说
为
商朝
皇族后裔。
商王
武丁
灭掉姒姓邓国后,封其季叔曼于河北,为邓侯,建立邓侯国。曼是
南庚
帝最小的儿子,所以又称
曼季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灭商,
子姓
邓国尊
周室
朝服于周,得以幸存。后南迁到湖北襄樊北的邓城社区
[38]
,成为周王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
异姓
侯国。公元前678年,
楚文王
灭邓国,延续了570多年的邓侯国邓氏族人,纷纷从邓国播迁到全国各地避难。邓侯子孙及百姓为纪念故国,以国为姓,史称邓姓正宗,全国邓姓大半都出自这一个源头,曼季是邓姓人公认的始祖。
-
避难改姓
-
少数民族
源于
蒙古族
,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
主儿乞氏
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
萨尔托海乡
萨尔哈仁村)。后有
满族
引为姓氏者,
满语
为Jurki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
汉姓
为邓氏、朱氏。
[3]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今
壮族
、
哈尼族
、
土家族
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
[5]
武丁
,即邓姓出自
子姓
或
曼姓
说的
得姓
始祖。商朝时,商王武丁封其叔父
曼季
于邓国,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近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
周朝
南方较为重要的
诸侯国
之一,至
鲁庄公
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鼻祖。
东晋十六国
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於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
高密
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
-
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
汉代以前其
活动范围
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
郑国
人
邓析
(前545一前501)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
礼治
,做
竹刑
,主张刑(形)名之治。
子产
“
铸刑书
”,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郑国
多相
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过对
法律条文
的表达的
准确性
思考,开始了他的“
刑名
之辩”,启历史之先河。
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
阜阳
、陕西成固、四川
乐山
、
越南
广治
等地。邓 宗 秦汝阴(安徽阜阳)人,为农民起义领袖
陈胜
部将,曾奉陈胜命令巡视
九江郡
。
-
东汉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据《南阳邓氏族谱》记载,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
续汉书
》说
邓彪
“其先楚人,邓况始居邓州,子孙以农桑为业”。而邓彪与邓禹同宗,故邓况应该是邓州邓氏的始祖。
邓家从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受恩宠、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将军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22人,任
州牧
、刺史的多达48人,其余任侍中、将、大夫、郎、
谒者
不可胜数,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
-
魏晋隋唐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尽管
邓禹
曾孙女
邓猛女
为
汉桓帝
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但只是一时,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
邓训
、邓骘时代了。特别是安帝亲政时,宦官
江京
等人巧设罪名,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就说: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散居各省,以闽、广、楚、浙、
豫章
之省之间为多”。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今属广东)人
邓盛
,曾任
秭归
令、
太尉
诸曹掾;
南朝宋
桂阳
(今广东
连县
)人
邓鲁
,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有惠政,卒赠司徒;隋末唐初有
韶州
曲江(今广东
韶关
)人邓文进入唐为韶
州刺史
;唐
邵州
龙潭(广东
阳春
)人
邓处讷
,
唐昭宗
拜为武安军节度使;五代
连州
(广东连县)人
邓洵美
,
后汉
登
进士第
,后周为馆驿巡官。
江西有东汉
豫章
南昌(今属江西)人邓通,历任
越骑校尉
、冯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
邓琬
历,任州西曹主簿、给事
黄门侍郎
、
晋安
王镇军长史等职;唐代道士邓思罐(guan),为
临川
(今江西
抚州
)人,隐居
麻姑山
,后受
玄宗
徵召入京,曾两次随玄宗出巡。
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宗族不断壮大,并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
-
宋元明清时期的迁徙情况
-
入台
随着邓氏族人的不断外迁,在明代以后,台湾以及更南部的南洋地区开始有了邓氏族人的记载。
据《邓国邓姓邓人》记载,
台湾
《
邓氏族谱
》里说:“台湾邓氏始祖邓显祖,明代末年由江西
宜黄县
经
福建
移居台湾。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后由新野经江西、福建而迁入广东、香港,再由福建、广东等迁入台湾繁衍发展。”这也是邓氏入台的较早记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纵观迁台邓姓,其籍贯多为广东、江西、福建等地。
经过3200多年的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海内外。邓姓的人口已达到近730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8%。
[2]
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福建、
海南
、陕西等省份。在香港、台湾两地,邓姓亦是名门望族。
-
移居海外邓姓族人
鸦片战争之后,邓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并广泛分布于
东南亚
、
美洲
、欧洲,乃至
大洋洲
、
非洲
的许多
国家和地区
。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活跃,许多人或是为生活所迫出国谋生;或因外出求学,由此定居当地;或是赴他国开厂办店,创办实业,由此掀起了迁徙国外的浪潮。邓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迁的行列。
(1)
东南亚
:是邓姓族人外迁的首选地。广东
新会
人
邓泽如
,1886年便随族人前往
马来西亚
谋生,
邓家让
、邓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马来西亚
沙捞越
创办“新广东港垦场”。如今,邓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东南亚的
泰国
、
新加坡
、马来西亚、印尼、
菲律宾
等地。
(3)欧洲:
伦敦
共和协会会长邓甲兴;伦敦邓氏宗亲会会长邓勋辉、邓德仁;史达福郡华人协会会长邓树权。在德国有邓光荣,曾於土985年捐建
波恩
中文学校。在
荷兰
有邓氏宗亲会会长邓锦华、荷兰东方美食公司董事长邓露明、荷兰光明中文学校校长邓润纳、旅荷华特兰华侨会会长邓树德。
传统文化
-
堂号
1. 南阳堂:南阳郡邓氏后裔多以此为堂号,多指南阳郡禹公后裔。南阳堂,祖籍:福建
宁化
石壁村
迁居广东
梅州
梅县
(古代
程乡
)
松口
。始迁祖:邓志斋(太乙公)。太乙公后裔多数以南阳堂为堂号。
4. 魁宿堂,出自东汉邓禹的故事。邓禹,南阳新野(今河南
新野县
南)人,字仲华。从光武帝
刘秀
破王郎、王匡等军,名震关西。刘秀统一全国后,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邓氏后人于是以"魁宿"名其堂。禹有13子,时称"邓林材木",各守一艺,以世其家,因而又有"守艺堂"、"执艺堂"等。
[6]
21. 敦睦堂,祖籍:江西太和县十八都鹅颈大丘圳上迁居湖南湘乡县茶冲塘。始迁祖:邓安宁。
22. 三登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县迁居吉安府
安福县
,裔孙邓子诚,迁居
吉水
,再迁萍乡,又迁湖南
沅江
。笫四子
邓绍禹
从江西太和县迁居湖南
衡州府
常宁
县南乡依陂洞上湾。始迁祖:邓梅魁。
32. 绳武堂,祖籍:大陆迁海外孙墓邓氏。
34. 冠云堂,祖籍:大陆迁海外。
35. 安定堂:以望立堂。
36. 高密堂:以望立堂。
37. 平阳堂:以望立堂。
38. 长沙堂:以望立堂。
39. 洛阳堂:以望立堂。
42. 陈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陈国堂、淮阳堂。
43. 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
邓训
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
少数民族
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45. 世德堂、
敦本堂
敦本堂:今福建
龙岩
新罗
小池
卓洋
邓氏友兴公迁今湖南
醴陵
的邓氏后裔在醴陵当地兴建了尊奉
松峰
(友兴)公为始祖的宗祠,友兴公后裔以此为堂号。其总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龙岩新罗小池卓洋邓氏、所有外迁各地敦本堂友兴公后裔的总祠堂,自明朝创建已经数百年。此支邓氏分布于湖南醴陵、浏阳与环
洞庭湖
各县市;江西萍乡、
湘东
等地;还远及四川成都周围包括
金堂
和重庆包括
巫山
一带(原太昌镇),已繁衍至少超过五六万之众。
52. 敦伦堂,今
武义县
东南部金岩村邓氏家族堂号,“敦伦堂”即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劝戒训勉后代子孙。此支邓氏由福建
汀州府
上杭县
古田里东乾(今福建省
龙岩
市上杭县
蛟洋
古蛟新区
东乾村
)迁出。清初因族人经商来到浙江,寄居于金、衢、严(州)、 处(州)四府,其中部分邓氏定居武义南乡二十都唐里(今
熟溪街道
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继堂。联十公长子碧进从唐里迁武义南乡双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
甘塔
村),联七公长子虞章迁到武义南乡双坑管岭脚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荣迁居金岩村,为金岩村始祖。
参考资料:
邓小平故居,位于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8月22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
|
广州邓氏宗祠(
邓世昌纪念馆
),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邓世昌壮烈牺牲以后,邓氏族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将原祠拆平扩建。1994年,在邓世昌殉国100周年之际,这里被辟为邓世昌纪念馆,成为广州市唯一经中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纪念馆。2008年12月,邓氏宗祠又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
邓禹台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的西赵庄村西,台地高阔,柳杨河环绕。相传为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阅兵台,亦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
南阳世泽;东汉家声。
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
邓州
。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
邓禹
。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
河南
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
刘秀
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
云台28将
”之首。
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
邓禹
,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
绿林军
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
大司徒
。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
明帝
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
洛阳南宫
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
邓润甫
,字温伯,
皇祐
年间进士,历官
翰林学士
、承旨、
礼部尚书
、
尚书右丞
,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下士;伯道存侄。
南阳世泽;税院家声。
此联为
香港
特别行政区
锦田
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姓的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邓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县的
邓符协
,在
北宋
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游宧至锦田,见当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变乱,任满後定居锦田,是锦田邓姓的开族祖先,邓氏在锦田建书楼,教育子孙。因此,他的子孙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走徽、钦二宗,皇亲国戚,纷纷南逃,邓符协的后人,邓元亮起兵勤王,在战乱中救得一姓赵的小女孩,邓元亮见她的气质灵秀,便收养了她,并供书教学。其后,许配了他的儿子邓惟汲,在锦田隐居。
南宋高宗
即位,皇室贵胄,纷纷归宗;原来邓元亮救养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儿,至
光宗
时,邓惟汲虽然己死去,但论辈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长子邓林持手书面见光宗,光宗追赠邓惟汲为“税院郡马”是“税院家声”典故的由来。
-
五言通用联
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功名。
月斜
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
邓子龙
,字武桥,
丰城
(修
江西丰城
)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
陈璘
赴朝。时倭
军将
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
统制
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
釜山
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清操历冰雪;赤手捕长蛇。
——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忧乐关天下;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
六言通用联
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
上联典指东汉
邓训
,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着他干。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
护羌校尉
。下联典指晋代襄陵人
邓攸
,字伯道,少年时丧父,居丧时以孝闻名。石勒南侵,邓攸携带全家避乱,担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因情势危急,他考虑不能两全,便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后至江东,历官
太子中庶子
、
吴郡
太守、
尚书左仆射
。为官廉洁清明,深得百姓拥戴。当时人们敬其德为他哀叹:“无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
上联典指清代名将
邓延桢
,字懈筠,江宁(今
南京
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
林则徐
,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
总指挥
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
厦门
的英国舰队。后受
投降派
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
邓世昌
事典
。
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
-
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如山并耸;宗功深似水同流。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1)。
鞠躬恍觉祠门隘;诚益顿忘市井喧。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2)。
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
此联为
怀州
(今河南省西北部
沁阳
市)
邓氏祠堂
联,祠祀东汉大司徒
邓禹
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
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
邓世昌
(1849-1894),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
番禺区
)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精于测绘、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
管带
。1887年随
丁汝昌
赴英购
铁甲舰
,任总兵兼
致远号巡洋舰
管带。1894年
黄海战役
中,他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
吉野
,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
邓牧
(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
浙江
省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
南宋
灭亡的悲愤心情,著《
伯牙琴
》一书,还有《洞霄图兵》,世称“文行先生”。
石如篆书号神品;文度易解称好书。
上联典指
清代书法
、篆刻家
邓石如
,初名英,避
仁宗
讳,
以字行
,更字顽伯。成
皖公山
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
四体书
。篆书尤称神品。包世巨著《
艺舟双楫
》,推为清代第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邓韍,字文度,
常熟
人。号梓堂,
正德
举人。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
濮州志
》等。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
七言以上通用联
平天下
更云台首列;小寰球曾谏院广闻。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
——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
宋末
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
高密
” 即今高密市(在
山东
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参考资料:
族谱名称
|
编纂者
|
编撰方式、年份
|
藏地
|
备注
|
---|---|---|---|---|
【辽宁本溪】邓氏谱册一卷
|
不详
|
民国元年(1912)石印本
|
辽宁本溪市山城子乡朱峪村
|
-
|
【江苏常州】潞城邓氏宗谱四卷
|
(清)邓瑞甫 邓善培等继修
|
清光绪八年(1882)木活字本 四册
|
日本 美国
|
-
|
【江苏常州】潞城邓氏宗谱六卷
|
(清)邓川大 邓三宝等重修
|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六册
|
北京大学 日本 美国
|
-
|
【江苏无锡】邓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
(清)邓源昌等修
|
清同治十三年(1874)报本堂木活字本 五十四册
|
美国
|
-
|
【江苏无锡】邓氏宗谱二十四卷
|
(清)邓隆福等重修
|
清光九绪三十年(1904)报本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
北图
|
-
|
【江苏无锡】邓氏宗谱□□卷
|
民国报本堂活字本
|
-
|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
|
其中记事至民国三十二年。
|
【江苏吴县】洞庭明月湾邓氏续辑宗谱四卷首 一卷末一卷
|
(清)邓若木等续辑
|
清嘉庆七年(1802)活字本 四册
|
北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江苏苏州 市博
|
-
|
【浙江嵊县】古剡邓氏宗谱三卷
|
(民国)邓国珍等修
|
民国七年(19l8)木活字本
|
浙江嵊县平山乡礼义湾
|
-
|
【浙江常山】隆兴府邓氏宗谱六卷
|
(民国)曾获重修
|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和尚弄村(存卷1、2、6)
|
-
|
【安徽】宣城邓氏族谱不分卷
|
(清)邓洪勋等纂
|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萃涣堂活字本 四册
|
北图
|
-
|
【江西萍乡】萍邑邓氏三修族谱
|
(清)邓俊瑚等纂
|
清道光五年(1825)南阳堂木活字本
|
江西图
|
-
|
【江西万载】邓氏家谱
|
(清)邓俊瑚等纂
|
清道光五年(1825)南阳堂木活字本
|
江西图
|
-
|
【江西奉新】城南邓氏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
|
(清)邓钰等纂修
|
清道光二十七年(1901)树德堂木活字本
|
江西图(缺2、4)
|
-
|
【江西奉新】城南邓远斋公支谱四卷
|
(清)邓长龄等纂
|
清同治四年(1865)世德堂木活字本
|
江西图(缺卷2)
|
-
|
【江西丰城】邓氏重修族谱
|
(明)邓子龙略述
|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
|
江西丰城县博 影印本 云南师大
|
-
|
【江西吉水】邓氏族谱
|
(清)邓辅贤序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钞本 一册
|
台湾
|
-
|
【江西】邓氏重修族谱
|
不详
|
清道光间南阳堂木活字本
|
江西图(存卷4)
|
-
|
【江西】邓氏重修族谱十卷
|
(清)邓达上纂
|
清同治十二年(1873)南阳堂木活字本
|
江西图(存卷1-4)
|
-
|
【江西】邓氏宗谱
|
(民国)邓运鉴修
|
民国十九年(1930)继述堂刊本
|
江西图(存一册)
|
-
|
【江西】邓氏族谱□□卷
|
-
|
清南阳堂木活字本
|
江西图(存卷4、6)
|
-
|
【江西】江右邓氏族谱□□卷
|
-
|
南阳堂木活字本
|
江西图(存卷3、4、8、9、13)
|
-
|
【江西】邓氏族谱□□卷
|
-
|
木活字本
|
江西图(存卷7、11)
|
-
|
【河南固始】邓氏世系
|
(清)邓炳辉修
|
清光绪十九年(1893)钞本 一册
|
台湾
|
-
|
【湖北黄陂】邓氏宗谱三十七卷首一卷
|
(民国)邓卓汉总纂 邓心鉴协纂
|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
武汉图(存卷首、4-9、11、13-15、19-24、 27-32、34、36、37)
|
-
|
【湖北新洲】南阳邓氏宗谱二十四卷
|
(民国)邓执春 邓安信等修
|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四方村
|
-
|
【湖北新洲】邓氏宗谱十五卷
|
(民国)邓八松 邓茂陔等修
|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
湖北新洲县双河乡曹寨村
|
-
|
【湖北大冶】南阳堂邓氏族谱不分卷
|
(民国)邓守真重修
|
民国六年(1917)敦本堂石印本 六册
|
南开大学
|
-
|
【湖北崇阿】邓氏大同宗谱十二卷
|
(民国)邓开先总修 邓森林纂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
湖北崇阳县蔡墩乡雅安村
|
-
|
【湖北荆门】邓氏族谱不分卷
|
(民国)邓承隽修
|
民国十年(1921)嗣藻堂石印本 五册
|
人民大学
|
-
|
【湖北江陵】邓氏族谱四卷
|
-
|
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 五册
|
上海图
|
-
|
【湖南】邓氏三修谱牒十卷
|
(清)邓孟樵 邓介夫编修
|
清光绪八年(1882)角宿堂刻本 十册
|
广东中山图
|
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
【湖南】邓氏聊谱初辑□□卷
|
-
|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
湖南图(存卷3)
|
散居新宁、武冈等地。
|
【湖南】邓氏联谱初辑六卷
|
(民国)邓茹真 邓次鞠修
|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南阳堂排印本 六册
|
河北大学
|
散居湘乡、衡阳等二十馀县。
|
【湖南】邓氏四修家谱□□卷
|
(清)邓祖赞 邓代端编修
|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一册
|
湖南图(存卷2)
|
散居宁乡、益阳等地。
|
【湖南长沙】邓氏族谱三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
(民国)邓笃琴修
|
清宣统二年(1910)邓氏南阳堂木活字本 三十五册
|
南京大学
|
-
|
【湖南宁乡】宁昌邓氏重修支谱不分卷
|
(清)邓祖永序
|
清雍正元年(1723)杖策堂刻本 一册
|
湖南图
|
-
|
【湖南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 卷末一卷
|
(清)邓松礼 邓义炳纂修
|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首、1-9)
|
-
|
【湖南宁乡】邓氏三修支谱□□卷
|
不详
|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2)
|
-
|
【湖南湘潭】中湘邓氏四修谱牒十卷
|
(民国)邓荟霖 邓楚卿编修
|
民国二十一年(1932)角宿堂刻本 十册
|
北图 广东中山图
|
-
|
【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族谱□□卷
|
不详
|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
湖南图(存卷首)
|
-
|
【湖南湘乡】江口邓氏族谱五卷
|
(清)邓瑶浦 邓玉瑛修 邓庄衢等纂
|
清道光十年(1830)杨福星刻木
|
湖南图(存卷一)
|
-
|
【湖南湘乡】板山邓氏支谱□□卷
|
-
|
清道光十八年(1838)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10)
|
-
|
【湖南湘乡】西溪邓氏族谱□□卷首三卷
|
(清)邓垂蒙 邓垂治修 邓前儒编
|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1-7、9-11、首三卷)
|
-
|
【湖南湘乡】板山邓氏族谱□□卷
|
-
|
清光绪五年(1879)高密堂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2、4)
|
-
|
【湖南湘乡】上湘茶冲邓氏续修族谱□□卷首 二卷
|
(清)邓续维修 邓续观纂
|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首上)
|
-
|
【湖南湘乡】西溪邓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三卷
|
(清)邓世慎 邓福拍等修 邓泽佑等纂
|
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
湖南图(二部,又一部存卷首、4、6、9、10、16)
|
-
|
【湖南湘乡】西溪邓氏族谱□□卷
|
-
|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首2)
|
-
|
【湖南】湘乡邓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
(民国)邓良弼等修 邓运昌等纂
|
民国十八年(1929)南阳堂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首)
|
-
|
【湖南】湘乡邓氏芢房七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
(民国)七修族谱委员会纂
|
民国三十三年(1944)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首、1-3)
|
-
|
【湖南衡阳】岐山邓氏宗谱
|
(清)邓文壁续修 邓经辑
|
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 一册
|
南开大学
|
-
|
【湖南华容】邓氏族谱十卷首四卷
|
(民国)邓松涛纂修
|
民国六年(1917)锦文堂活宇本
|
湖南图(存卷首、3、4,又一部存卷首1)
|
-
|
【湖南桂东】流源邓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
(民国)邓凤周 邓飞黄纂修
|
民国二十六年(1937)江西吕友文堂刻本 十册
|
广东中山图
|
又名《邓族南阳堂五修谱》。
|
【湖南】宜章邓氏族谱不分卷
|
(清)邓楚选等编辑
|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 一册
|
吉林大学
|
-
|
【湖南桂阳】邓氏宗谱
|
(民国)邓桂林重修
|
民国十八年(1929)活字本 一册
|
吉林大学
|
-
|
【湖南新田】邓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
(清)邓明荣等重修
|
清光绪十六年(1890)雍睦堂活字本 十二册
|
吉林大学
|
-
|
【湖南蓝山】邓氏族谱
|
-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
湖南蓝山洪观乡
|
-
|
【湖南武冈】邓氏续修族谱□□卷
|
(清)邓彦臣等修 邓首登编
|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
湖南图(存卷首)
|
-
|
【湖南武冈】邓氏三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二卷
|
(民国)邓执中 邓鲲生纂修
|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两秀堂木刻本 二册
|
河北大学
|
-
|
【湖南新宁】邓氏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
|
(清)邓壁辉 邓鼎南修
|
清光绪元年(1875)集文堂木刻本 九册
|
河北大学
|
-
|
【广东】增城大埔心邓氏族谱不分卷
|
(民国)邓秀峰重修
|
民国三十六年(1947)钞本 一册
|
美国
|
-
|
【广东】番禺市桥房邓氏荫德堂家谱不分卷
|
(清)邓国献修
|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一册
|
广东中山图
|
-
|
【广东南雄】南洋堂邓氏联修族谱
|
-
|
民国十年(1921)刻本 一册
|
广东中山图
|
-
|
【广东三水】邓氏族谱不分卷
|
(清)邓达珩撰
|
清光绪十四年(1888)翰元楼刻本 十五册
|
广东中山图
|
-
|
【广东三水】邓朝仪大夫家谱不分卷
|
(民国)邓维岳等修
|
民国八年(1919)广州宝珍楼刻本 十六册
|
广东中山图
|
-
|
【广东顺德】邓永锡堂族谱五卷
|
(民国)邓廷梅编
|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
-
|
【广东】开平获龙翟离祖[邓氏]族谱摘略不分卷
|
(民国)邓润等修
|
民国间写本 一册
|
美国
|
-
|
【广东新会】邓氏族谱五卷
|
(清)邓树勋编
|
清道光三十年(1850)修同治十三年(1874)钞 本 二册
|
广东中山图
|
-
|
【广东东莞】邓氏发祥祠世系不分卷
|
(清)邓栩昌修
|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钞本 一册
|
广东中山图
|
-
|
【广东东莞】邓氏开宗族谱源流考不分卷
|
(民国)邓步云修
|
民国三年(1914)铅印本 一册
|
广东中山图
|
-
|
【广东东莞】茶山邓氏族谱十八卷
|
(民国)邓仪辉重修
|
民国十六年(1927)刊本
|
美国(存卷1-3)
|
-
|
【广东四会】邓氏族谱一卷
|
-
|
-
|
广东四会县威整乡
|
-
|
【广东四会】邓氏族谱一卷
|
-
|
-
|
广东四会县邓村乡
|
-
|
【广东】邓氏族谱不分卷
|
(昆国)邓瀛波述记
|
民国八年(1919)序 一九七一年传钞本 一册
|
美国
|
-
|
【广东】邓氏历代统系表
|
-
|
写本 一册
|
美国
|
-
|
【广西平乐】邓氏宗谱十卷
|
(清)邓廷洞等修
|
清同治三年(1864)十贤堂活字本 十册
|
吉林大学
|
-
|
【广西平乐】邓氏宗谱四卷
|
(清)邓盛昌等修
|
清光绪十七年(1891)十贤堂刊 民国十三年 (1924)续刊本 六册
|
南开大学
|
-
|
【四川长寿】邓氏宗谱六卷
|
(民国)邓馀封撰
|
民国三十四年(1945)石印本
|
四川长寿县葛兰缜燕洞村邓家湾
|
-
|
【四川江北】邓氏族谱十二集
|
(民国)邓步矩 邓正卿等修
|
民国十七年(1928)江北邓氏宗祠石印本
|
四川重庆市图(存三集)
|
-
|
【四川广汉】邓氏族谱一卷
|
不详
|
民国十五年(1926)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 一册
|
四川图
|
-
|
【四川简阳】邓氏族谱一卷
|
(民国)邓培莪纂修
|
民国十年(1921)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 一册
|
四川图
|
-
|
【四川眉山】邓氏族谱不分卷
|
(民国)邓炳曮 邓鹤林等纂
|
民国三年(1914)刻本
|
四川图(存一册)
|
-
|
【四川仪陇】邓氏宗谱一卷
|
-
|
钞本
|
四川仪陇县档
|
-
|
【四川广安】邓氏分谱一卷
|
(民国)邓绍明纂
|
复印民国三十八年(1949)稿本
|
四川南充地区档(残)
|
-
|
【四川】邓氏蜀谱不分卷
|
(清)邓云从纂
|
清光绪十五年(1889)首宿堂槐荫书屋刻本 六册
|
四川图
|
-
|
【四川】邓氏蜀谱不分卷
|
(民国)邓自菱 邓兆淞纂修
|
民国十三年(1924)邓氏雍睦堂石印本 七册
|
四川图
|
-
|
【香港新界】邓氏族谱
|
不详
|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钞本 一册
|
美国
|
-
|
【香港新界】邓其璠族谱不分卷
|
(清)邓士楫修
|
清康熙三十二年(1767)钞本 一册
|
美国
|
-
|
【香港】新界邓氏族谱序
|
(清)邓垂范等修
|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序钞本 一册
|
美国
|
-
|
【江西】清源邓氏重修族谱
|
(192?)邓金保等修
|
木刻本 一册
|
江西临川
|
-
|
【广东】信宜邓氏重修族谱
|
(1986)邓文锦修
|
-
|
-
|
-
|
注:以上为部分家谱,根据各地家谱文献整理。参考资料:
|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入了邓姓历代名人173名,占总名人数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邓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排在五十九位;邓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三位;邓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5%,排在第七十九位。
邓禹,世居
南阳
新野,是东汉开国名将,曾协助刘秀建立东汉,他的子孙在东汉相继为高官,形成了南阳邓氏望族。
[8]
邓禹先祖邓况,在西汉中叶时从楚地迁徙到河南南阳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到邓禹时,南阳邓姓发展到顶峰。后来南阳邓姓衍生出多个著名支派,都是邓禹的子孙。南阳邓姓对以后的邓姓家族影响极大,有“天下邓姓出南阳”的说法。
朝代
|
姓名
|
简介
|
---|---|---|
西汉
|
汉文帝男宠。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
[9-10]
|
|
东汉
|
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
|
|
三国
|
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
[11]
|
|
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将领。
[12]
|
||
东晋
|
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13]
|
|
唐朝
|
贞观
初,召授国子主簿,为修史学士、著作佐郎、历卫尉丞,官终著作郎。
|
|
唐朝
|
||
元朝
|
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图志》。
|
|
明朝
|
||
清朝
|
篆刻家、书法家。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16]
|
|
清代官吏,鸦片战争将领之一。
[17]
|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21]
邓子恢(1896—1972):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福建龙岩人。
[23]
邓华(1910—1980):原名多华,字实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
[24]
邓宝珊(1894—1968):原名邓瑜,
甘肃
天水
人。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
伊犁起义
。
新中国成立
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主席,
甘肃省
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
[27]
邓铁涛
,中医学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
终身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
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191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
[29]
邓家泰(1914—2003),湖北省荆门市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升中将。
邓东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邓克明: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商
-
文、教、卫、体、宗
邓超
:娱乐明星
邓婕
:影视艺人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邓姓大约有3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四十六位。当时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25.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四川,这三省邓姓大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
广东
、河南、广西等地。当时的湘、赣、川是邓姓聚集的中心地区。
[2]
明朝时期,邓姓大约有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排在第四十五位。邓姓主要集中于
江西
、湖南、福建,这三省邓姓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六成,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江苏、湖北等省。江西为邓姓第一大省,约占邓姓总人口的30.2%。宋元明期间600余年,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
东南地区
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湘、闽为中心的邓姓聚集区,
人口重心
向东南移动。
[2]
-
当代邓姓的分布和图谱
根据2006年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数据,邓姓的人口已达到近730万,为全国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8%。自宋朝1000年中邓姓人口的
增长率
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重庆、广西、江西,这四省市又集中了24%的邓姓人口。广东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19%。粤桂湘、
川渝
成为邓姓的两块主要的聚集区。从明朝600年期间,邓姓人口主要由东南部向西和南部地区迁移。
[2]
邓姓在人群中分布在
华南地区
,在粤桂湘、海南北部、川渝贵大部、云南东北、江西南部、福建西端,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12%以上,最高的比率可达2%以上,这一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3.5%,居住了大约60%的邓姓人群。在四川北部和西部、云南北部和西部、海南南部、台湾、福建中部、江西北部、湖北南部、浙江中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冀晋鲁大部、辽吉黑东部、豫陕甘南部、青海东部、黑吉东部交界地区、黑吉西端与内蒙交界地区,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1.12%之间,这一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26%的邓姓人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