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蔡英文總統偕同陳建仁副總統伉儷今(20)日上午在總統府接受來臺參加「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的邦交國與友好國家元首、特使及政要友人致賀。

上午9時50分各國訪賓依序趨前向總統與副總統握手致賀,總統與副總統對他們特地遠道來臺參加典禮表達感謝之意,外交部長李大維亦在場陪同。

此次前來致賀外賓共計200餘人,邦交國重要訪賓包括:史瓦濟蘭王國國王恩史瓦帝三世( King Mswati III )暨王妃、吉里巴斯共和國總統馬茂( Taneti Maamau )伉儷、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海妮( Hilda C. Heine )暨夫婿、諾魯共和國總統瓦卡( Baron Waqa )伉儷、帛琉共和國總統雷蒙傑索( Tommy E. Remengesau )伉儷、巴拉圭共和國總統卡提斯( Horacio Cartes )、索羅門群島總督卡布依( Frank Ofagioro Kabui )伉儷、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總理哈里斯( Timothy Sylvester Harris )、吐瓦魯國總理索本嘉( Enele Sosene Sopoaga )伉儷、布吉納法索總理齊耶鈸( Paul Kaba THIEBA )、尼加拉瓜共和國副總統阿耶斯雷門斯( Moisés Omar Halleslevens Acevedo )伉儷、貝里斯副總理韋格( Gaspar Vega )伉儷、聖文森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史垂克( Louis Straker )伉儷、瓜地馬拉共和國第一夫人瑪洛晶( Hilda Patricia Marroquín Argueta de Morales )、海地共和國第一夫人普麗巍( Michaud PRIVERT )、巴拿馬共和國第一夫人羅蕾娜( Lorena Castillo de Varela )、宏都拉斯共和國最高法院院長阿蓋塔( Rolando Edgardo Argueta Pérez )、多明尼加共和國外交部長納巴羅( Andrés Navarro García )、薩爾瓦多共和國外交部長馬丁內斯( Hugo Roger Martínez Bonilla )、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外交部長賀姆斯( Manuel Salvador dos Ramos )、聖露西亞教育部長路易士( Robert Lewis )、教廷駐日本大使總主教車納德( Joseph Chennoth )等。

非邦交國部分來賀訪賓則有美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歐洲等國慶賀團,重要訪賓包括:美國前貿易代表柯克( Ron Kirk )、美國前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 John Negroponte )、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薄瑞光( Raymond Burghardt )、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 Kin Moy )伉儷、美國史汀生中心東亞計畫主任容安瀾( Alan Romberg )、日本交流協會理事長今井正( IMAI Tadashi )、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代表沼田幹夫( Mikio Numata )、日華懇幹事長古屋圭司( FURUYA Keiji )、新加坡前國會議長阿都拉( Abdullah Bin Tarmugi )、新加坡駐臺北商務辦事處代表黃偉權( Simon Wong Wie Kuen )、加拿大加臺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史葛洛( Judy Sgro )暨夫婿、印尼特使團副總統首席經濟顧問林綿坤( Sofjan Wanandi )、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代表艾立富( Arief Fadillah )伉儷、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代表馮淑娟( Datuk Adeline Pung Shuk Ken )暨夫婿、菲律賓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理事主席培瑞茲( Amadeo Perez Jr. )、歐盟歐洲議會友臺小組副主席里克( Dominique RIQUET )、澳大利亞聯邦聯邦眾議員畢夏普( Bronwyn Bishop )、奧地利共和國國會友臺小組主席艾蒙( Werner Amon )、巴西聯邦共和國聯邦參議員馬爾托( Magno Malta )伉儷、智利共和國眾議員羅貝雷斯( Alberto Robles )、捷克共和國前副總理翁德拉( Alexandr VONDRA )、丹麥王國國會友臺小組主席米凱森( Brian Mikkelsen )伉儷、愛沙尼亞共和國前內政部長、國會友臺小組主席拉內特( Kalle Laanet )、法蘭西共和國國民議會友臺小組副主席龍克勒( Francois Loncle )及賈卡( Denis Jacquat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會議員兼世盟分會主席費雪( Axel Fischer )、匈牙利前教育文化及環境保護部部長、國會議員佛杜爾( Gábor Fodor )、印度共和國人民黨資深顧問裘立( Vijay Jolly )、愛爾蘭共和國國會友臺小組主席馬基尼士( John McGuinness )伉儷、以色列國會議員雅可莫維奇( Shelly Yachimovich )、義大利共和國國會友協副主席葛斐帝( Guido Galperti )伉儷、義大利共和國國會眾議員狄邁優( Marco di Maio )、約旦哈希米王國眾議院衛生及環境委員會主席習嘉進( Raed Hijazin )、大韓民國國會議員趙慶泰( Kyoung-tae, CHO )、拉脫維亞共和國波羅的海議會主席暨國會友臺小組副主席伏贊( Jānis Vuvāns )、緬甸聯邦共和國緬甸臺灣貿易合作委員會主席臘貌烏( Hla Maw Oo )、荷蘭王國前總理范阿格特( Andreas VAN AGT )、荷蘭王國泛歐自由黨派聯盟主席、國際自由聯盟榮譽主席范巴倫( Hans VAN BAALEN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孫茉努( Monsurat Sunmonu )、秘魯共和國國會議員賈西亞( Víctor Andrés García Belaúnde )伉儷、葡萄牙共和國國會友臺小組主席奧利維拉( Paulo Rios de Oliveira )、斯洛伐克共和國前總理芮狄秋娃( Iveta RADICOVA )、南非共和國印卡塔自由黨黨魁布德萊齊親王( Mangosuthu Buthelezi )、斯里蘭卡共和國統一國民黨執行委員會委員及西方省協調員古尼瓦登那( Lasantha Gunawardana )、泰國前外交部長葛賽( Krasae Chanawongse )、英國臺英國會小組共同主席伊凡斯( Nigel Evans )及教廷萬民福音部秘書長韓大輝總主教( Savio Tai-Fai Hon )等前來致賀。

蕭美琴副總統日前接受美國播客節目「Shawn Ryan Show」專訪,針對半導體產業、經貿、外交、國防、兩岸關係、區域安全、社會參與、資訊及能源安全等議題進行回應。 專訪問答如下: 問:蕭美琴,是中華民國現任副總統,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美國人;出生於日本,在臺南長大,後來移居美國紐澤西。分別取得歐柏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這讓您對臺灣在國際上的角色具有獨到觀點。您於2020年至2023年擔任臺灣駐美代表,在臺海局勢緊張的關鍵時期,強化臺美關係;您是一位歷史上的開創者,在2021年出席美國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這是自1979年美國與臺灣斷交以來,首位正式獲邀請的臺灣代表。您曾說:「民主是我們的共同語言,自由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因被指涉支持臺獨,於2022年與2023年兩度遭到中國制裁,列入黑名單。這也凸顯了您在臺灣抵禦中國壓迫中所扮演著關鍵角色。我要再次強調,我和我的團隊深信,此時是全球局勢最嚴峻的時刻。我們很榮幸來到這裡。 臺灣生產全球聞名的半導體,驅動了整個現代世界。我想先瞭解您的看法,臺灣是如何辦到的。 副總統:我們花了數十年在科技領域建構這項獨特的實力,尤其是在晶片方面,這不僅包括晶片製造廠,臺灣也正在美國進行投資,推動在當地的晶片生產,除了晶片製造,還有晶片設計公司、化學品供應商,到工具機製造商等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業所組成的生態系,都集中在臺灣這個地理區域密集的島嶼上。這個生態系的物流合作和系統整合一直都運作得非常有效率。因此,臺灣不僅能製造高端、最先進的晶片,更能以具成本效益、高效率且可靠的方式進行生產。 我要強調「可靠性」,因為在科技領域,特別是驅動人工智慧、手機與家用電子產品等涉及隱私與信任的科技,「信任」與「可靠」非常重要。我認為,臺灣成功結合成本效益、完整的生態系,以及我們珍視的自由價值所帶來的信任與可靠,讓臺灣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中極為關鍵的一環。 我們確實必須讚揚這個產業中許多領導者的遠見。例如,現年九十多歲的張忠謀博士。我非常景仰、欽佩他在經營企業方面展現出的遠見與洞察力。他曾旅居美國,任職德州儀器,帶著良好美國教育所培養的專業知識投身這個產業,與許多同樣在美國受過教育與訓練的臺灣頂尖科學家攜手合作,共同在臺灣打造出這個產業。 我們認為這不僅是「臺灣的生態系」,更是臺灣與美國共同打造的先進科技生態系,致力於促進人類進步、守護我們的自由,並持續推動全球的科學發展。這個生態系重要到七大工業國集團和其他國家都一再強調臺灣在促進全球穩定與繁榮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問:臺灣製造全球60%的晶片和95%的高端晶片。您能否向那些不瞭解這些晶片對社會運作有多重要的觀眾進一步說明?能否更深入闡述? 副總統:晶片驅動著我們生活中一切,從你手上的智慧手錶、手機到汽車和麥克風等,所有你身邊的電子產品。晶片確實驅動並連結現代世界。臺灣晶片─特別是目前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的先進晶片─對於建立全球連結、網路運作和人工智慧至關重要。我們將持續精進技術,做出貢獻。 問:還有許多國防科技。 副總統:當然,是的。 問:多少全球貿易是經過臺灣海峽? 副總統:根據估計,約占全球海上貿易的20%到50%。 問:20%到50%? 副總統:是的。美國政府官員曾表示行經臺灣海峽的海上貿易約占全球的50%。如果我們看貨櫃運量和航運紀錄等,至少有20%以上。從世界地圖上來看,臺灣海峽位於西太平洋的核心位置,位處不斷發展、在全球經濟影響力日益增強的區域,不只是製造、生產的重要地,臺灣也從世界各地進口高價值能源和其他商品。因此,以海上貿易而言,臺灣位處全球經濟體系運作的重要樞紐。你看看世界地圖上這幾個重要點,例如蘇伊士運河、紅海和臺灣海峽,一旦這些重要地區的航行自由受到影響,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問:我知道通過臺灣海峽的貿易價值達2.5兆美元。在地緣政治劇烈動盪下,你們如何維持甚或深化與全球重要貿易夥伴的合作關係? 副總統:我們確實處於非常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之中。我們試圖在對地緣政治風險的關切與不安中保持穩定的信心,以持續支持良好的商業環境與投資發展。臺灣是個相對小的島嶼,高度依賴全球貿易以及與世界的連結,我們正致力深化連結並促進多元化。十多年前,臺灣經濟和中國經濟相當緊密,超過八成對外投資流向中國。但是,我們的政府推動多元化政策,也就是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我們需要與其他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鞏固夥伴關係。 所以,投資結構出現顯著轉變,包括增加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對美國進行重大投資。現在,美國已經成為我們的主要投資地點之一,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台積電是臺灣製造晶片的大型企業,已承諾對美投資1,650億美元。這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外國綠地投資案,也是一項深具意義的貢獻。想想看,我們是個小國,卻創下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綠地投資紀錄,有助於科技韌性和供應鏈多元化,我們希望深化這些關係。臺灣人受益於美國的創新、研究、設計和開發,也依賴美國市場。我們致力於與可信賴的夥伴密切合作。 問:據我了解,只有11個國家加上梵蒂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中國則透過金援等手段挖牆腳。他們的具體手段為何? 副總統:目前只有12個國家在外交上承認臺灣,令人遺憾。我們在幾年前失去宏都拉斯。當時他們提出各種主張,例如龐大的中國市場將採購更多宏都拉斯的貨品。但是,我認為宏都拉斯已經發現不但沒有從中國市場賺到更多錢,反而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有些出口市場還遭遇重大挑戰。中國往往會利用各種脅迫手段,加上他們不一定會兌現的經濟誘因或承諾,改變那些國家的忠誠度或外交關係。 因此,我們希望維持住與臺灣站在一起的美洲和拉丁美洲夥伴,包括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巴拉圭、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和貝里斯,還有一些仍然承認臺灣且與我們站在一起的加勒比海島國。我們希望和他們在經濟、公共衛生、中小企業賦能等領域合作,持續成長,也期待美國及其他國家和我們的友盟夥伴站在一起。 問:臺灣製造95%的先進半導體。我不明白為何沒有更多國家站出來支持臺灣。我的意思是,如果中國入侵並控制那些晶片製造廠,其後果將不利於全世界。所以,讓更多國家站出來支持臺灣,他們會有何損失? 副總統:除了與臺灣有邦交的國家,許多熱愛民主自由的國家都已經站出來支持臺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他們也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例如,與我們無邦交的美國持續透過《臺灣關係法》協助我們強化自我防衛能力,透過《國防授權法》對臺出售防禦性武器,以及提供其他支持措施。 其他國家,特別是日本、菲律賓等鄰近國家,也面臨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度脅迫。中國透過在南海的活動、軍演,以及區域軍事擴張,也對區域內其他夥伴構成潛在威脅。中國的軍事布局已擴大至澳洲與紐西蘭間的塔斯曼海。他們的意圖明顯不限於臺灣。 因此更重要的是對此有更深的瞭解,也要共同努力強化我們的防衛。臺灣相信靠實力帶來和平。我們熱愛和平,當然不希望發生衝突。我們會盡力防止戰爭或衝突。但是,單靠臺灣不足以阻止侵略。我們必須努力進一步建立夥伴關係,以支持嚇阻衝突的行動。 問:昨日我在外交部與幾位人士談到關稅問題。據瞭解,臺灣是第一個與川普總統進行談判並尋求解決方案的國家。除了關稅,我們也提及烏克蘭問題,據聞臺灣希望資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防禦行動,但遭拒絕。烏克蘭為什麼拒絕援助? 副總統:關於關稅問題,正如我一開始所說,臺美之間的經濟關係對彼此都非常重要。這種夥伴關係促使臺灣持續壯大,也讓臺灣企業能支持美國經濟的成長與企業獲利,形成一個對雙方社會都有利的生態體系。因此,我們希望與美國政府達成協議,大幅降低關稅與其他非關稅障礙,同時推動新的投資計畫,例如半導體晶片、能源採購等領域,我們正積極推動這樣的協議,盼能達成雙贏。我們理解美國正積極推動再工業化與人工智慧的發展,而臺灣也希望持續壯大,臺灣成為一個強健的國家不僅對自身重要,對臺美經貿上的合作同樣至關重要。 至於歐洲局勢,如同世界許多國家,烏克蘭政府對與臺灣的任何互動都相當謹慎。但臺灣人民普遍對遭受侵略與戰爭的受害者抱持同情,因此我們從人道立場出發,提供援助和支持。我們曾派遣醫療團隊及非政府組織表達關懷。同時這場衝突也給予我們許多啟示。首先,對許多人來說這帶來警惕,提醒我們再怎麼熱愛並渴望和平,都不能把和平視為理所當然,而是必須加倍努力,防止在區域或臺灣發生類此衝突。 因此,我們需要投資更多在國防上,不只是增加軍費支出,更要投資在正確的項目。我認為烏克蘭經驗的另一個啟示是讓我們瞭解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也須強化發展智慧科技,像是無人機與無人載具在烏俄戰區即被廣泛使用。我看過您與無人水面載具公司Saronic執行長Dino Mavrookas的訪談,我們確實需要在各方面採用更多機器人與無人系統,也要將人工智慧應用於整合感測器與資料融合上。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這確實是一個嶄新的自我防衛時代。 我們從烏克蘭人身上學到的第三件事,即指揮體系必須更加去中心化,賦予基層單位更多自主權與決策能力,以提高行動的靈活度與應變能力。臺灣軍隊數十年來一直以非常傳統的方式進行訓練,但如今必須迅速因應新的需求,因此許多改革正在進行中。這項改革最早於蔡前總統任內啟動,現由賴總統延續推動,其中包含延長義務役役期。目前臺灣每位年輕男性都必須服兵役一年,我們希望這不僅僅是每個臺灣年輕人一年光陰的付出,而是有著高品質的紮實訓練,充滿意義的一年。這也將有助強化國民的防衛意志與實力,進而提升我們整體社會的韌性。 問:這是最近才實施的嗎? 副總統:是的,最近才實施。 問:臺灣民眾的反應為何? 副總統:從政治角度來看,這並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在選舉期間實施這項政策。當你要求每位公民承擔額外義務時,這向來都不是簡單的政治決定。鑑於當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與威脅,為確保和平能維持,我們必須強化自身來維持和平,這是一個艱難但必要的決定。我們的責任是確保這一年的延長役期具有意義,並讓役男獲得高品質訓練。此外,臺灣與美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取得更多先進系統,也包括如何操作,以及如何應對快速變化的作戰環境,因此持續這些討論亦非常重要。 問:我們來談談臺灣與中國的關係。一週前有70艘中國船隻駛入臺灣海峽,昨天又有2艘航空母艦駛入更遠的太平洋。當這些事情發生時,臺灣人民的感受如何? 副總統:很遺憾地,這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被迫接受的現實,雖然我們完全不希望如此。但多年以來,臺灣人對此情況已習以為常。我們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大選,當時結束了37年的戒嚴與一黨專政,臺灣人民首次可以投票選出自己的總統,但中國對此的回應是發射飛彈與進行軍演,他們長年持續進行類此行為,近年來更變本加厲。 因此我們不能把現狀視為理所當然,必須增加更多國防投資,做更多努力來提升社會的韌性。中國的軍事行動不僅是海軍艦隊的出沒,還包括空域侵擾,闖入我國防空識別區。這類行為屬於「灰色地帶侵擾」的一部分,亦即介於和平與戰爭之間。他們使用不同類型的混合手段來威嚇與脅迫我們的社會屈服。除了軍事手段,他們也透過假訊息進行認知作戰,對我們的社會進行政治干預,並利用經貿手段施壓我國或外國企業,阻止他們與臺灣建立關係。 為了因應,除了我們談到的許多關於臺灣自身軍事投資及備戰情況,我也要在此闡述賴總統的另一項重要倡議—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臺灣的國家安全不只是軍事層面,也包括社會韌性。近期我們的海底電纜遭中國船隻破壞,因此我們需要通訊韌性,以確保臺灣能繼續與世界其他地方聯繫;還有網路安全,臺灣是全球遭網路攻擊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我們也必須保護關鍵基礎設施,例如電力、能源、交通及金融體系的安全。同時也要考慮島嶼型國家的物資儲備,其中包括關鍵的糧食安全物資與醫療用品。當然,能源韌性也是臺灣持續面臨的挑戰,我們會不斷努力。 因此,我們同步進行各方面的努力,進一步強化實力與韌性,以因應這些日常挑戰,其中包括中國軍艦在臺海周邊的活動。但我要再次強調,中國軍艦不只現身臺灣周邊,也活躍於南海及北方的日本周邊,甚至入侵日本領空,更進行海上侵擾。這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如何確保航行自由,對維持全球貿易的繁榮,以及供應鏈的順暢至關重要。 問:若您不介意,我想更深入探討這些議題。讓我們從您提及的創新國防科技開始,像是Saronic。這不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是戰爭確實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迅速改變。我們看到許多像Palantir、Anduril、Saronic 這類的新世代國防科技公司,極具創新思維。您是否曾與這些美國創新國防科技公司交流? 副總統:有的。幾年前我在華府擔任駐美代表時,曾與美國的國防科技社群互動,也參與關於連結矽谷與國會山莊的交流,亦即「國會山莊與矽谷論壇」。從整體來看,這是國防體系與新興科技的連結,美國試圖彌補的落差,也正是臺灣所面臨的挑戰。我們的國防體系有其既定運作模式,但這些採購流程與節奏已無法因應強化國防的急迫需求。例如,我國向美國提出軍購案,雖然獲得美國政府批准,但卻遲遲無法交付。供應鏈、生產及法規等問題,都是亟需克服的挑戰。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創新技術,部分來自民間,部分可軍民兩用。這些創新可以加速流程並改善製程,這將帶來重大變革,並讓我國的軍購得以實現模組化。我們對此極為重視,且不僅止於尋求與美國科技公司合作,也致力強化本土創新與製造能力。我們從其他戰區汲取經驗,建立本土自主研發、打造社會所需的防衛能力對我們至關重要。此外,亦須彌合傳統國防體系與國內民間企業在創新與執行能力上的落差。 問:我想談談中國持續在周邊海域建造的人工島。您能說明這些島嶼的狀況嗎?中國似乎試圖一步步向外擴張其邊界。 副總統:是的。早在十多年前,中國宣稱人工島只是為漁船提供補給,完全出於人道考量。但現在我們看到,中國不僅建造人工島,還將其軍事化。此問題在我們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間引發了極大焦慮。 這再次印證我的看法,中國的擴張意圖並不僅限於臺灣,他們有更強烈的全球野心,企圖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這些規則包括航行自由,而航行自由正是全球貿易,特別是海上貿易的基礎,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發展趨勢。如果中國得以依其方式制訂國際行為準則,並將其治理體系輸出到世界其他地區,我們將面對截然不同的世界運作方式,對個人自由與國家角色的理解也會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必須不斷保持平衡,以捍衛我們的自由。 問:您觀察到那些人工島有哪些的軍事作戰能力? 副總統:他們的海軍戰力已延伸至中國沿海地區,除了建造人工島外,中國也在中東地區進行軍事部署,並在紅海、吉布地等世界各處擴建基地,形成戰略上的重要影響。特別是在南海的軍事部署,與建立區域優勢或阻止其他國家進入該區域有關,無論是針對臺灣或其他安全考量,其部署已不限於臺灣周邊區域。 問:沒錯,中國在美國購買農地,透過「一帶一路」在非洲多個地區布局,並在我們的軍事基地周邊購買土地,美國社會花了很長時間才意識到這點。接下來談談認知戰與假訊息,我們曾與一間對抗假訊息與認知戰的非營利組織交流一段時間,我想請問,他們是如何運作的? 副總統:散布假訊息並非臺灣獨有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議題。中國共產黨在此方面非常積極,利用各種敘事故事,強化政府宣傳,試圖將其觀點內化到臺灣社會中。最近一波假訊息主要目的在抹黑臺灣的民主體制,製造社會分裂,讓民眾對社會的民主實力產生質疑。 其對外宣傳有三個重點:第一,針對臺灣與美國的夥伴關係,中國對臺宣傳強調美國不可靠、不可信,臺美夥伴關係非常薄弱,並宣稱美國對臺軍售不是為了協防臺灣,而是讓臺灣成為美中在全球競爭下的砲灰,這是中國針對美方的宣傳論述。第二,讓臺灣對自身軍事和實力產生懷疑,不斷貶低臺灣,同時宣揚中國的技術及軍事能力。第三,攻擊現任政府。中國拒絕透過外交管道與臺灣民選政府對話,而是選擇散播假訊息,攻擊政府的正當性。圍繞這三大宣傳主題,中國透過各種手段在我們的社會中散播訊息。 為了因應,我們發展出許多公民組織;政府雖不是最被信任的機構,但所幸,我們擁有健全的公民社會,以及關心此議題的公民,願意承擔責任並能透過媒體識讀來對抗假訊息。政府也推動許多增進媒體識讀能力的宣導活動,我們也要求對於與政府施政或服務相關的假訊息必須迅速澄清。有些假訊息甚至涉及我國供應鏈,如雞蛋、疫苗等價格及供應方面的議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澄清事實。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能迅速應對這類假訊息的機制,同時也要對公民進行教育與賦權,使其對宣傳抱持批判態度,能在剖析訊息方面具備更高的識讀能力,這些都是我們持續努力的重點工作。 問:他們最常運用哪些機制來進行宣傳和散布假訊息?  副總統:您指他們如何運用還是我們如何反制? 問:我是指他們如何運用,比方像是透過社群媒體? 副總統:中國正利用我們高度開放與自由的媒體環境。臺灣是一個珍視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社會,而中國正是利用這點,透過社群媒體平臺擴散訊息,也積極鎖定我國公民團體,選擇性地邀請特定團體並提供資助,試圖拉攏這些團體,還與臺灣的網紅及行銷人員合作,試圖在我公民社會擴散對其有利的論述,手段相當多,運作相當系統化、全面且精密,要反制這種宣傳並不容易。但我們別無選擇,仍會繼續努力強化民眾對民主制度、對我們珍視的價值和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之事的信心。 問:我得知中國正在招募擁有30萬以上訂閱人的YouTuber為其宣傳。臺灣對此如何因應?尤其在馬克·祖克柏宣布臉書終止事實查核計畫後,臺灣在打擊假訊息方面有什麼具體作為? 副總統:假訊息攻勢在選舉期間特別猖獗。我們曾與幾家主流國際社群媒體平臺尋求合作,以支持事實查核計畫,同時也要求讓廣告資訊透明化,尤其是涉及政治或競選相關的訊息,我們要求一定程度的資訊透明,例如應揭示廣告背後的贊助者,讓公民有知的權利。各平台在建立相關機制合作程度不一。我們持續努力,以因應中國用來削弱我們團結、凝聚力及民眾信心的各種新手段。 問:您認為臺灣民眾是否已對宣傳有所警覺並能辨識? 副總統:這是一個持續進步的學習過程,以個人經驗來說,我曾擔任立法委員並深入基層,投入大量媒體識讀教育工作,不斷提醒民眾注意許多假訊息的存在,我的支持者和選民甚至會主動傳送新聞報導給我,詢問是真是假,我認為民眾至少已意識到假新聞的存在,知道需要驗證或查核,無論是否透過我或其他人來查證。這也是為何我們有許多非政府組織,願意為國人提供政治中立的事實查核應用程式以及資訊驗證管道。 我們的社會已意識到假訊息為嚴重問題,並知道消息來源需再三思與查核,這是一大進步;然而,新手法層出不窮,且往往還需要進一步的應對措施。其中一部分取決於我們能否知道假訊息的來源並加以揭露,能識別假訊息來源的模式。中國有所謂的「內容農場」,專門開發、產製並建構訊息以在臺灣散布。當我們追溯訊息來源的模式及內容,發現源頭來自中國並加以揭露時,有助於教育民眾並提高我們社會的警覺。 問:習近平曾表示將於2027年前入侵臺灣,您認為他對此有無認真? 副總統:這個時間表牽涉到中國的意圖及其能力。對臺灣來說,我們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是為防止衝突發生,無論是2027年、之前或之後,我們需要同時處理「意圖」及「能力」此二方面。在能力方面,我們必須強化不對稱的國防戰力,嚇阻中共並使其明白侵略臺灣將付出極大的代價;在制衡能力方面,我們朝此方向努力。在意圖方面,中國聲稱擁有臺灣主權,並透過外交、軍事和經濟手段在全球實現這個主張。我們需要做的是,影響他們的決策評估,讓其決策過程更為複雜,並傳達「維持現狀是符合當今包括中國在內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最佳利益」。 我們致力維持現狀,與中共之間存在著分歧,尤其是在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政府與人民的關係上,目前的現狀已是一個穩定的框架,讓雙方得以追求各自的發展與繁榮。我們不會挑釁或破壞現狀,但也不會屈服於脅迫。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中國以脅迫、威脅迫使我們屈服於其政治制度的意圖不會得逞。同時,我們也必須強化人民捍衛所珍視的生活方式與自由之意志。在臺灣,自由並非從天而降,前人曾為自由犧牲奮鬥,我們歷經殖民統治、外國勢力占領,最終透過選舉等民主方式,確立臺灣人民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我們不會放棄。 問:中國的造船能力約為美國的250倍,占全球產能50%,而美國僅占0.1%。日益壯大的中國海軍如何與美國及其盟友的海軍抗衡? 副總統:這些數字確實令人警覺,這也是為何美國和許多國家正在努力克服製造與建造方面的障礙,並與盟友和夥伴合作,確保能夠維持戰略平衡,以維持至關重要的現狀。同時,從臺灣的角度來看,我們知道無法在艦艇數量或裝備上與中國逐一抗衡,因此必須發展、著重在不對稱作戰能力。我們需要智慧、創新,並強化本土製造能力,以開發更有效的系統來保護所珍視的一切。 問:就艦艇數量來說,中國與美國的比例為250比1,中國海軍的能力與美國艦隊相比如何?它們在技術上是否同樣先進,還是說,當中有許多其實只是裝了幾件武器的貨櫃船? 副總統:中國持續擴大軍事投資,儘管他們把此舉歸咎於我方政府,但此作為早在我們執政之前就已開始。隨著軍事投資擴大,他們的技術也多方面取得進展,不僅造船業,也在機器人以及下一未來世代會運用到的無人系統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對此我們必須認真看待。這些技術尚未經過真正戰爭的全面檢核,我們當然也不希望臺灣成為試驗場,因此我們竭盡所能防止衝突。然而,我們看到他們不僅在臺灣周邊及遠至印太地區進行軍演、操練,也將其軍力輸出到世界各地其他地區。在歐洲戰區、中東地區,我們看到許多中國零組件及技術被使用、應用和測試,這是令人高度警覺的趨勢。 因此我們正努力打造「非紅供應鏈」,也就是由世界上熱愛和平與自由的國家合作打造的供應鏈,原因包括:第一,我們不應依賴中國的零組件;第二,當紅色供應鏈中斷時,我們不易受到他們的脅迫。第三,我們必須意識到他們正在全世界測試其軍事及軍民兩用技術,這對我們構成重大挑戰。 問:中國軍事技術的進展中,有沒有哪一項您曾目睹並特別感到警覺? 副總統:這是全面性的。我看到您曾在節目中訪問各領域專家,包括在陸、海、空實力等方面,中國在這些領域都有重大進展。正因如此,珍視和平、穩定與自由的人們更要團結一致,發展智慧、不對稱且有效的應對策略。 問:我昨天得知,絕大多數臺灣人民非常認真看待此事。我知道有 65% 的臺灣人願意抵抗入侵,相較於幾年前的 50%有所提升。昨天我們也造訪黑熊學院,了解臺灣民眾為此所做的準備。能否請您就此進一步說明? 副總統:這正是廣義的全社會或全民韌性的一部分。多年來,國內許多民調都顯示,臺灣人民對於保護我們的自由、國土,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民主制度方面的態度非常堅定。但這不能只是在意志或理念層面,還必須有實力與良好的訓練來支持。政府的責任是讓社會擁有足夠的工具以自我防衛。 問:我們知道有避難的準備。 副總統:是的。 問:還有哪些具體的準備工作呢? 副總統:你昨天經歷了一次輕微地震,在臺灣,我們對地震習以為常,也不得不面對其他可能造成生命損失或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與損害的天災。因此,我們正在建立社會韌性,以因應這些衝擊與損害。急救訓練、緊急應變訓練、物資儲備及韌性、避難安置等,都是我們準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過去每當發生災難時,都是由國軍支援公民社會,比較不習慣反過來由公民社會支援國防與國軍。總統提出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倡議,主要就是希望讓人民能夠先保護自己,透過自我保護與防衛,也能減輕政府的傳統負擔;當有能力時,也能協助政府持續運作並守護我們的自由。 包括黑熊學院、壯闊臺灣聯盟等許多團體,都是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準備得越充分,就越能降低突發事件帶來的傷害與損失。 問:您剛才提到正在投資能源與電網建設,這個部分如何進行? 副總統:這對我們來說是持續的挑戰。臺灣是一座島嶼,我們在能源方面高度依賴進口,包括來自美國的能源。但我們會持續推動能源多元化,同時投資在提升電網輸送的韌性。過去最有效率或成本最低的能源管理方式是建立一個大型全國電網,但這種系統易受干擾,影響範圍也更廣。我在擔任駐美代表期間,曾經發生過殖民管線(Colonial Pipeline)公司遭網路攻擊的事件,導致美國東部許多州的石油與天然氣供應受到影響。我們的目標在於打造韌性,讓這類損害或衝擊降到最低,這也是改造電網的原因。 問:我昨天得知你們將風力發電機設置在海上。這不僅能提供能源,還可作為封鎖或軍事防禦的據點。這是真的嗎? 副總統:臺灣周邊很多新技術或新設施都具有雙重用途。不過就風機來說,這是我們推動多元能源組合的一部分,與其完全依賴進口能源,我們希望具備本土能源生產能力。在軍事方面,歷來臺灣周邊有些被稱為「紅色登陸區」的地點,這些地方在軍事上被認為是較容易進行兩棲登陸的區域。世界上每個面臨重大威脅的國家都會檢視自己的登陸區,並在這些區域加強防禦。而我們沿海地區的新建設與地貌變化,也對登陸區的評估造成影響,並促使我們思考不同的防衛方式。我們的軍方也會持續與全世界夥伴合作,從專業角度評估,尋求更有效的嚇阻與防禦方式。 問:我相信你們一定已經多次模擬戰爭情境。中國入侵會是什麼樣貌?是場實體戰爭?還是認知戰?或者是試圖影響國民黨? 副總統:我必須再三強調,我們希望避免發生實體衝突,戰爭沒有贏家,但針對臺灣的灰色地帶脅迫已經在進行中。臺灣周邊有許多軍事活動、認知作戰、假訊息、分化社會、削弱國內團結與凝聚力,這些都已在進行中,網路攻擊也早已發生。因此,我們需要混合型因應方式。我不願去想像實體衝突的樣貌,因為那將是人類的災難與地獄,也會對中國人民造成傷害。我們持續投資國防,希望能真正達成嚇阻效果,避免衝突發生。但在此同時,所有灰色地帶的脅迫、威脅、網攻仍持續不間斷,我們正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具韌性。 我今天已經多次提到「韌性」這個詞,因為我認為這正是臺灣人民的核心精神所在。我在臺灣的長老教會家庭長大,教會的標誌是一棵燃燒的荊棘。那象徵韌性,也象徵對壓迫的反抗,是一種精神的延續與在迫害中重生的象徵。這種精神不只是我個人的成長背景,也深深內化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一路走來,讓臺灣成為自由之地,沒有任何人或國家因為太渺小而無法擁有自由,我們堅決守護它。 問:除了您剛才提到的日本之外,還有哪些其他國家關注此議題? 副總統:所有致力維護區域穩定、確保促進全球繁榮的供應鏈不被破壞的國家,都應關注此議題。所有承諾捍衛自由,相信我剛才所說的—沒有任何國家因為太渺小而不該擁有自由—的國家,都應對此保持關注。 我們周邊國家當然也受到影響,不只是因為臺灣,更因為中國在整個印太地區的軍事擴張,因此他們自然會關注這個議題。但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國能夠與我們站在一起,確保和平得以維持,衝突永遠不會發生。 問:你們無疑是區域的民主燈塔。我們時間有限,我剩下幾個問題。如果臺灣真的被入侵,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副總統:希望這個假設的情況永遠不會發生。 問:我也希望。 副總統:但正如我一開始所說,臺灣在與全球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現代科技方面扮演關鍵角色。臺灣也站在捍衛自由與價值觀的最前線,堅守賦權人民的政府體系。這一切都將面臨風險。我們所做的一切,正是為了防止這種情境發生。 問:是什麼讓您對美國這麼有信心?美國在阿富汗駐軍20年,您也看到我們如何撤出阿富汗。補充說明一點,[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最近在新加坡表示,美國會與臺灣站在一起。我好奇您為什麼信任我們? 副總統:我們終究必須先信任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專注於強化自身的防衛能力,並推動國防本土化、自主化,讓我們能夠具備保護自己的各項能力。其次,我們也積極發展夥伴關係。我們與美國的夥伴關係建立在《臺灣關係法》,這項法律歷經數十年、不同黨派的政府,始終屹立不搖。我們也持續努力爭取美國跨黨派對這項夥伴關係的支持。維持與臺灣堅實的夥伴關係,是美國少數能夠達成共識的議題之一,透過這樣的合作,我們持續取得並建構自身的防衛能力,進一步強化在本土的努力。最終,面對中國與中共的擴張野心,臺灣雖然位於最前線,但絕不會是唯一受到影響的國家。 問:在結束這次訪談前,我只想說,考量目前的整體局勢,我認為臺灣的處境非常特殊,如果世界其他國家不和臺灣站在一起,而中國真的發動入侵,中國將成為全世界科技最先進的國家。而他們也有許多對手,因此即使有些國家沒有明說,一旦發生那樣的情況,全世界都會站出來協助臺灣。很榮幸能夠訪問您,非常感謝您撥冗接受專訪,也衷心祝福您一切順利。我也希望有機會再來。 副總統:謝謝。和臺灣站在一起,對於防止災難的發生至關重要。 問:是的。 副總統:謝謝你和我們站在一起。 蕭美琴副總統今(16)日上午接見美聯邦眾院「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貝拉(Ami Bera)訪問團時表示,臺灣擁有穩健的民主,臺灣人民致力於保護民主價值,也積極為各項國際議題作出貢獻。感謝美國國會長期跨黨派支持臺美夥伴關係,持續在各領域促進雙方交流合作。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再次見到貝拉眾議員,也很歡迎訪團到訪。貝拉眾議員長年擔任美聯邦眾院「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對臺美雙邊夥伴關係相關議題都非常熟悉。 副總統指出,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美國國會議員對臺美關係展現興趣,並親自前來訪問,見證臺灣不僅只是地緣政治的焦點,更擁有穩健的民主和一群致力於保護民主價值、積極為各項國際議題作出貢獻的人民。 副總統表示,感謝美國國會過去幾十年來始終跨黨派支持臺美夥伴關係,並透過包括《國防授權法》等各項提案支持臺灣,也支持「臺灣獎助金」與多項持續促進臺美在商業、貿易、文化、經濟、教育等夥伴關係的計畫。最後,並再次歡迎訪團來臺。 訪團成員尚包括美國聯邦眾議院眾議員艾莫(Gabe Amo)、貝爾(Wesley Bell)、薔森(Julie Johnson)、梅可布萊德(Sarah McBride)及歐謝夫斯基(Johnny Olszewski)等,由外交部次長陳立國陪同,前來總統府拜會副總統。 賴清德總統今(16)日上午接見美聯邦眾院「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貝拉(Ami Bera)訪問團,感謝各位眾議員積極為臺灣發聲,提出多項友台倡議強化臺美關係,拓展臺灣國際空間,也持續關注臺海和平穩定。並提到,未來將持續強化臺美雙向投資及產業合作,透過打造更完善經貿交流環境,共同提升經濟發展韌性。 總統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在總統府再次歡迎貝拉眾議員率團來訪。去年1月貝拉眾議員在總統大選後訪問臺灣,展現美國國會對民主臺灣的堅定支持,這次率領眾議院「軍事」及「外交」委員會新科議員來臺,持續厚植美國國會友台力量,要代表臺灣人民衷心向貝拉眾議員及各位訪賓表達誠摯歡迎。 總統認為,長年以來美國國會跨黨派的強力支持,是臺灣與美國關係穩健前進的關鍵力量。他要感謝各位眾議員在國會積極為臺灣發聲,提出多項友台倡議,強化臺美關係,拓展臺灣國際空間,也持續關注臺海和平穩定。 總統強調,臺灣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守護印太區域和平與穩定。過去一年來政府和民間合作積極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並加速推動國防改革;也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在今年讓國防預算能達到GDP 3%以上。也希望臺美安全合作能從「軍事採購」邁向「共同生產、共同研發」夥伴關係,繼續深化國防產業交流合作。 在產業交流方面,總統表示,上個月外交部林佳龍部長和經濟部郭智輝部長先後訪問德州,見證臺美在AI和半導體產業的合作。臺灣也派出行政院龔明鑫秘書長率領規模最大代表團,前往華府出席「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在在展現臺灣有決心與美國攜手合作,共創繁榮。 總統表示,未來將持續強化臺美雙向投資及產業合作,也期待解決臺美雙重課稅法案,可以在今年順利完成立法。感謝貝拉眾議員去年11月針對這項議題領銜發起聯名函,並獲得上百位議員連署支持。也希望臺美之間透過打造更完善經貿交流環境,共同提升經濟發展韌性。 最後,總統再次感謝訪賓遠道來訪,促進臺美交流,並盼攜手合作為臺美關係的繁榮發展繼續打拚。 貝拉眾議員致詞時表示,很榮幸再度來到臺灣,相信去年1月他與迪馬里(Mario Diaz-Balart)眾議員是第一個到訪並祝賀總統勝選的國會代表團。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不僅對臺美關係、對全世界所有關係亦然,當我們看到在歐洲及中東的衝突,民主陣營有責任維護亞洲的和平,因此這次訪團有來自外交和軍事委員會的成員,相信都是第一次訪問臺灣。 貝拉眾議員說,雖然此次代表團是由民主黨成員組成,但美國國會對於臺灣人民的支持跨越黨派,因此他此行也帶來「國會台灣連線」其他兩位共同主席迪馬里及巴爾(Andy Barr)眾議員的支持;並向共同主席之一、也是臺灣的老朋友—康納利(Gerald Connolly)眾議員的辭世致上哀悼之意。 最後,貝拉眾議員提到,他和總統之間始終有著特別的連結,因為他們都是醫生,作為醫生的職責是治癒、維護和平,確保每個人都有光明且繁榮的未來,因此訪團在這樣的精神下與總統會面。 訪團成員尚包括美國聯邦眾議院眾議員艾莫(Gabe Amo)、貝爾(Wesley Bell)、薔森(Julie Johnson)、梅可布萊德(Sarah McBride)及歐謝夫斯基(Johnny Olszewski)等,由外交部長林佳龍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English 賴清德總統今(12)日上午接見法國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帕媞斯黛(Marie-Noëlle Battistel)等一行人,感謝法國國會長期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捍衛臺海安全,讓法國成為全球首個以立法捍衛臺海自由航行權的主要國家。並表示,臺法之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密切,期待藉由友台小組來訪,為臺法關係注入新動能,在經貿、能源及數位安全等領域打造更緊密夥伴關係。 總統致詞時首先歡迎帕媞斯黛主席再次率團來訪,並提到,去年帕媞斯黛主席擔任法國慶賀團共同團長,參加他與蕭美琴副總統就職典禮,這次是第4次來訪,也是首次以友台小組主席身分率團來訪,別具意義;訪團的到來更展現對臺灣的大力支持,他要代表臺灣人民表達最誠摯歡迎和感謝。 總統指出,法國是推動民主自由價值的先驅,這也是臺灣所珍視並努力捍衛的價值。非常感謝法國國會長期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捍衛臺灣海峽安全。法國國會兩院,無論是在2021年通過決議文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或是在2023年共同推動通過「7年建軍法案」,讓法國成為全球首個以立法捍衛臺海自由航行權的主要國家,都持續力挺臺灣。在這當中,友台小組更扮演關鍵角色,他要再次感謝各位貴賓的付出。 總統表示,這幾年來臺灣和法國在經濟、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持續深化合作。上個月在巴黎舉辦「選擇法國」峰會,臺灣和法國企業也宣布將在半導體及衛星等領域展開合作。目前正在法國舉辦的「Viva Tech」新創展,也有許多臺灣廠商參與。無論是官方或民間,臺法之間的交流合作都越來越密切。非常期待藉由友台小組來訪,為臺法關係注入新動能,在經貿、能源及數位安全等領域,打造更緊密夥伴關係。 總統強調,面對當前地緣政治與經濟情勢挑戰,臺灣會持續與法國等理念相近國家攜手合作,共同守護印太區域和平穩定,一起為全球繁榮發展貢獻心力。並再次歡迎訪賓來到臺灣,盼共同繼續努力,共創臺法雙邊更繁榮的未來。 帕媞斯黛主席致詞時首先感謝總統的邀請。並表示,一年前她與慶賀團來臺參加520總統就職典禮,今天非常高興能與法國國民議會友台小組成員一同再度來臺參訪,見證與臺灣的友誼。 帕媞斯黛主席指出,此次來訪讓他們有機會加強臺法在經濟、文化、人文及外交等各領域關係,並與臺灣許多部會首長及研究機構見面交流。另外,也見證到臺法在能源、半導體、青年及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及共同關注的AI、假訊息等重要議題,對許多國家的安全造成影響。 帕媞斯黛主席肯定臺灣對於青年的培育,並提到,在青年百億圓夢計畫下,30名臺灣年輕人到法國參訪,包括聯合國海洋大會、Viva Tech展覽及航太重鎮土魯斯(Toulouse)等,也至國民議會進行交流。 帕媞斯黛主席說,臺法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越來越密切,期盼持續加強兩國的交流合作,支持臺灣的和平就是支持世界的和平。 訪團成員尚包括法國國民議會友台小組副主席馬堤諾(Éric Martineau)、外交委員會副主席聖珀(Laetitia Saint-Paul)、議員艾勒蒙(Marie-José Allemand)、若歐(Claudia Rouaux)等,由外交部長林佳龍及法國在台協會副主任陸明莉(Cléa Le Cardeur)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English 賴清德總統今(10)日上午接見「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肯定合唱團日前於教廷獻唱,並至歐洲多國國際巡演,用原住民的歌聲促進臺灣和教廷的交流,也讓世界聽見臺灣。並表示,感謝原聲教育協會用心傳承原住民族文化,帶領部落孩子邁向更廣闊的未來,期許大家繼續傳唱,用音樂傳承原住民的文化與精神。 總統抵達後,首先欣賞合唱團的歌唱表演。隨後致詞時表示,感謝大家今天一早下飛機,特別來到總統府快閃演出。「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果然是來自臺灣玉山的天籟之音,讓在場眾人聽得如癡如醉,感謝合唱團帶來優美動人的音樂饗宴。 總統提到,他非常佩服所有同學,小小年紀就完成非常不簡單的創舉。上個月陳建仁前副總統代表國家前往教廷,參加新教宗  良十四世(Pope Leo XIV)的就職典禮,這次大家到教廷也透過獻唱與教宗互動,促進臺灣和教廷的交流。 總統也說,看到大家用拉丁文向教宗說「臺灣為你加油」以及為大家演唱,也非常令人感動。不僅如此,在義大利和世界知名的「西斯汀教堂合唱團」聯合演出;又馬不停蹄前往波蘭、德國、奧地利完成國際巡演。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謝謝大家在世界最神聖的殿堂唱歌給全世界聽,用原住民的歌聲,讓世界聽見臺灣。 總統同時也感謝台灣原聲教育協會及馬彼得團長,2008年和幾位退休老師一起成立音樂學校、創立合唱團,帶孩子錄製專輯、出國巡演,這些年可以說成果豐碩,令人欽佩。馬彼得團長不僅透過教育耕耘部落發展,也透過音樂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夢想,這幾年更創辦12年一貫的原住民實驗學校,用心傳承原住民族文化,帶領部落孩子邁向更廣闊的未來。 最後,總統期許所有同學繼續傳唱,用音樂傳承原住民的文化與精神,實現更多的夢想,並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學業順利。 訪賓一行由外交部長林佳龍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也在座。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NTV日本電視台」《NEWS ZERO》節目主持人櫻井翔先生及「讀賣電視台」上海支局長渡辺容代專訪,總統針對就職周年感想、兩岸關係、中國軍事威脅、臺美關係、臺日關係等議題,回應媒體提問。專訪內容於昨(19)日晚間播出。 總統在專訪中表示,中國企圖改變全球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如果臺灣被侵略,全球供應鏈也會中斷。因此,臺灣會強化國防力量,靠備戰來避戰,達成追求和平的目標。並提到,臺灣發展無人機是基於國家安全與產業需要,並期盼臺日共同合作。總統也重申,中國的威脅是國際問題,希望能尋求美國、日本等民主陣營,共同阻止中國發動戰爭。 專訪問答內容如下: 問:您即將迎來就任總統滿一年的時間,請問此刻的心情如何? 總統:我年輕的時候,立志行醫救人;棄醫從政的時候,立志改變臺灣。去年520宣誓就職總統,我立志壯大國家,時間過得很快,已經過了一年,這過程雖然擔子很重,但我深感榮幸,也滿懷感激國人給我這個機會報效國家,未來雖然一定會再次充滿挑戰,但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團結國人,持續壯大國家,這就是我現在的心情。 問:第二次大戰結束即將屆滿80周年,在這期間,時常會聽到臺灣跟大陸,兩岸即將發生衝突的聲音,總統認為兩岸有可能會發生衝突嗎? 總統:國際社會非常清楚,中國企圖取代美國,改變全球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併吞臺灣只不過是第一步。因此當中國的軍力越來越強盛的時候,自然而然國際社會就會有人擔心兩岸會不會爆發衝突。國際社會一定要全力避免臺海發生衝突,因為代價太大,除了會對臺灣跟中國產生直接的災難,對全球的經濟影響更是重大,預估大概光是戰爭就會產生10兆美元的損失,約占全球GDP 10%。 另外,全球航運有五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與周邊的海域,所以如果臺海發生衝突,包括日本、韓國都會受到重大的影響,因為日本與韓國對外運輸有四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跟周邊海域;從外國運回來的各種能源、礦物等有三分之一是經過臺灣海峽跟周邊海域。如果臺灣被侵略的話,全球的供應鏈也會中斷,因此臺灣海峽一定要避免發生衝突。 臺灣海峽的衝突是可以避免的,我非常感謝日本石破茂首相,還有包括安倍晉三前首相、菅義偉前首相、岸田文雄前首相,以及美國川普總統、拜登前總統,還有G7領袖持續在國際場合強調,臺海和平穩定是世界安全與繁榮的必要元素。當全球民主陣營大家共同合作,把力量堆疊到足夠讓中國的目標達不到,或是讓中國要侵略臺灣的代價太大,它沒有辦法承受,臺海的衝突自然而然就可能避免。 問:誠如剛剛總統所言,如果要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對其他國家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如何才能避免戰爭?臺灣準備採取何種因應措施防止戰爭的發生? 總統:剛剛櫻井翔先生有提到,二次大戰已經快要80周年,我們可以從二次大戰當中得到教訓。第一個教訓是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從二次大戰整個慘烈的狀況,人類應該要記取教訓,一定要追求和平,不能夠輕易地啟動戰爭,否則對人類是一個非常大的災難,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決心守護和平。第二個教訓是我們不能對威權主義者採取姑息主義,因為如果給他們甜頭,威權主義者就會得寸進尺,持續坐大,到最後不僅僅沒有辦法得到和平,反而會導致戰爭。第三項教訓是二次大戰之所以會結束,是因為後來團結起來,二戰才會結束。 臺灣、日本還有印太地區都直接遭受到中國的威脅,我們希望能夠團結合作。臺灣提出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第一、就是我們會強化國防力量,第二、我們會強化經濟韌性,第三、跟民主陣營肩並肩,發揮嚇阻的力量,第四、只要中國對臺灣能以對等尊嚴的態度,臺灣很樂意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追求和平共榮,以以上四個方向達到避免戰爭,達到和平。也就是說,臺灣希望藉由實力來達到和平,靠備戰來避戰,不讓戰爭發生,追求和平的目標。 問:關於無人機的部分,大家都知道臺灣最近積極在研發、開發、引進無人機,請問總統為什麼這個時候必需積極研發及引進新的無人機? 總統: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國家安全的需要,第二是產業發展的需要。因為臺灣、日本及菲律賓同樣在第一島鏈上,我們是民主國家,沒有辦法像中國這樣的極權國家,國防預算可以毫無限制;在這種狀況之下,臺灣、日本及菲律賓等島國,應該要善用本身的科技,發展不對稱和無人載具的國防方式。 特別是從俄烏戰爭當中,我們看到烏克蘭成功善用無人載具保護烏克蘭,阻止俄羅斯毫無限制的入侵。 換句話說,俄烏戰爭已經證明無人機的重要性。所以,發展無人機的第一個目的是基於國家安全需要;第二,是全球已經進入智慧化時代,不管是生成式、代理式或實質式,人工智慧一定會越來越發展,未來汽車及船舶也會發展出無人車、無人艇,也會有無人工廠,甚至無人機未來也可以協助郵政運送,或者Uber、Uber Eats、Foodpanda、農業灌溉、噴灑農藥等也都可以使用無人機。 因此,在未來全面智慧化時代,發展無人載具是必然的,臺灣也是基於產業需要,積極布局無人機及無人載具的發展,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表達臺灣希望與日本在無人載具產業上共同合作,就像半導體產業一樣,日本有原料、設備、科技,臺灣有晶圓製造,兩國可以合作;日本是科技大國、臺灣科技實力也不錯,如果臺日能共同合作,不僅可以捍衛臺海和平穩定及印太安全,也對臺日兩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很有幫助。 問:總統剛剛介紹的無人機大概都包括俄烏戰爭的例子,臺灣跟中國隔了一個臺灣海峽,我們的無人機是要具備有跨海能力的無人機嗎? 總統:臺灣沒有要反攻大陸、沒有要侵略任何一個國家,臺灣的無人機是想保護自己的國家與國土。 問:美國拜登前總統曾明白表示如果臺海有事,美國會防衛臺灣,但是川普總統到現在都沒有明確表示會協防臺灣,總統您認為一旦臺灣有事,美國會協防臺灣嗎?或是臺灣現在有向美國進行說服工作嗎? 總統:拜登前總統及川普總統回答記者的問題,雖然回答內容不一樣,不過拜登政府及川普政府與臺灣的合作是持續加強,並沒有改變。川普總統第一任期比歐巴馬前總統任期時,與臺灣的合作更廣也更深;拜登前總統上任之後,與川普總統第一任期相比,與臺灣的合作也更多;現在川普總統第二任期與臺灣的合作也比拜登前總統更多。臺美合作持續不斷地增強,並沒有因為川普總統與拜登前總統回答記者的話不同,而有任何改變。此外,川普總統政府公開表達,未來美國將把重心從歐洲移到印太,美國國防部長甚至公開表明,美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阻止中國侵略臺灣,維持印太穩定,也能維持世界和平。 臺灣有一句俗話「自助人助」。在臺灣面對中國的威脅要求友盟國家協助臺灣之前,臺灣一定要先做好守護國家的決心及準備,這是臺灣的原則,我們也正朝這個方向努力,先做好守護國家的各項準備。 問:想請教總統有關臺日關係的問題。總統在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時,呼籲給予日本許多協助與關懷。特別是您當年有到仙台去慰問;之後青森與熊本的地震,您也都有表示慰問與關懷。對於未來臺日的交流及發展,總統有什麼樣期待? 總統:我來自臺南,我的選區在臺南。臺南跟日本的淵源非常深厚,臺灣當然也跟日本的淵源很深厚。但是臺南是臺灣22個城市裡,與日本關係最深厚的一個城市。我非常希望,兩位以及你們的團隊有機會能來臺南旅遊。我會介紹臺南的風景,包括日治時期在臺南的建設、臺南的美食以及臺南社會獨有的,還可以看到昭和時代的生活文化。 位在臺南的烏山頭水庫是由來自日本金澤市的八田與一先生自東京帝大畢業後來到臺南,率領團隊所完成的,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現在仍然在使用。這個水庫,再加上總共1萬6千公里長的嘉南大圳,把15萬公頃的嘉南平原變成臺灣的米倉。臺灣才有可能從農業發展累積的力量,進到工商業,一直到今天的科技業。這座水庫仍然供應臺南市科學園區使用。除了臺南市民使用、農業使用、工業使用,連新市科學園區的科技業,以及台積電也在使用。 因此,臺南市民不僅很感謝八田與一,對日本人也非常親善。另外,臺南在2016年2月6日發生大地震,造成重大的傷亡,那是50年來最大的地震。當時我是臺南市長,非常感謝當時的安倍前首相派了5個日本官員,在地震的隔天就來到臺南的地震現場,非常體貼的詢問我們,需要日本政府怎麼樣的協助。他願意依據我們的要求提供協助來幫忙。我當時很感動,日本安倍前首相可以這麼體貼、做到這種程度,而不是公務性質的送東西過來而已,不管你需不需要。反而是來問你需要什麼,他再來提供什麼協助,讓我很感動。所以2011年的日本東北大地震,或者是之後的熊本地震,我率領的臺南市民,自然而然、義不容辭的去表達關懷。 更早,1999年,臺灣中部大地震,日本也是第一個派救援隊到臺灣現場救援的國家;2018年2月6日花蓮發生大地震,安倍前首相還寫毛筆字、拍影片,「臺灣加油」,來鼓勵臺灣人民,全臺灣都很感動。 這麼多年來,臺灣跟日本,因為地震互相幫助,我們的感情已經像家人一般,不僅僅是鄰居,這個是很可貴的。未來,我希望臺灣跟日本能夠像兄弟,臺灣人民跟日本人民能夠像家人一樣,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就是臺灣有事,大家互相關懷、互相幫助,來面對各種挑戰跟困難,也能夠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問:剛才總統的談話中有提到,「臺灣有事、日本有事」。萬一,當中國武力侵犯臺灣的時候,總統期盼美軍跟日本的自衛隊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 總統:我剛剛有提到,中國併吞臺灣只是第一步。它最終的目的是要改變國際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因此,中國的威脅是國際問題,我非常希望能夠尋求美國、日本,還有民主陣營,共同阻止中國發動戰爭。預防比治療重要。 English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