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华裔或者有华人血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收藏
0 有用+1
0
华人 诺贝尔奖 获得者是指 华裔 获诺贝尔奖者 或者拥有华人 血统 的获奖者 [35]
截至2024年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和文学奖项的有11位,他们分别是 李政道 杨振宁 丁肇中 李远哲 朱棣文 崔琦 高行健 钱永健 高锟 莫言 、屠呦呦。 [1-4]
而对于诺委会把 诺贝尔和平奖 在1989年、2010年分别授予 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刘晓波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完全违背了该奖项的宗旨,也是对和平奖的亵渎。 [20-21]
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 伍连德 1935年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5]
中文名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外文名
Chinese Nobel Prize winners
适用领域
奖项、人物、国家
首位候选华人
伍连德 (1935年) [5]
首次获奖
李政道 杨振宁 (1957年) [6]

获奖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指华裔获诺贝尔奖者 或者拥有华人血统的获奖者 [35] 。截至2024年为止,获得 诺贝尔科学奖 和文学奖的华人有12位,分别是:
1957-2008年的7位华人科学诺奖获得者
李政道 杨振宁 丁肇中 李远哲 朱棣文 崔琦 高行健 [1] 钱永健 高锟 莫言 [2] 屠呦呦 [3] 戴米斯·哈萨比斯 (父亲是希腊裔塞浦路斯人,母亲来自新加坡华人家庭 [35] )等。 [4] [22-23]

首位获提名华人

播报
编辑
2007年, 诺贝尔基金会 官方网站 公开了部分诺贝尔奖候选人资料,可以查询到1901年-1951年度 生理学或医学奖 候选人情况。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中只有一位中国人,他便是中国 现代医学 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 伍连德 —1935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5] 推荐人是 嘉惠霖 [24]

获奖人物及贡献

播报
编辑
时间
姓名
奖项名称
获奖贡献
获奖时所持护照/国籍/单位等
1957年
中华民国 /中国 [8-10] [25] / 哥伦比亚大学 [11]
中华民国/中国 [9-10] [12] [25]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8]
1976年
发现新的 基本粒子 - J粒子 [13]
-
1986年
发明 交叉分子束 方法 [14]
-
1997年
朱棣文 [4]
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明了用 激光 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4]
-
1998年
量子物理学 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14]
-
2000年
作品的普遍价值为中文小说和戏剧开辟新路
法国/首位圆中文作家诺奖梦 [1]
2008年
诺贝尔化学奖
发明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 [15]
-
200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 光学通信 [14]
-
2012年
诺贝尔文学奖
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结合在一起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5年
发现 青蒿素 ,使 疟疾 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3]

相关言论及观点

播报
编辑
黄维院士惊人预测
2013年9月29日, 南京工业大学 校长、 中科院院士 黄维 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 开学典礼 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 诺贝尔奖 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 生命科学 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4]
考试机器怎能获奖
话音未落,北大社会学教授 郑也夫 便唱起了 反调 ,在广州的一场教育论坛上,他指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 哈佛 耶鲁 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 修理 得已没有了 想象力 创造力 ,只是一个考试机器。 [4]
如郑也夫教授所说,新中国的教育确实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得者。8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仅1998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 崔琦 ,曾接受过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在北京读过小学,后到香港和美国深造。 [4]
深化改革或有可能
只要紧跟时代步伐与世界 前沿科技 ,深化改革科研体制环境,改善与激励更多科技人才潜心研究、扎实做事,中国必将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上世界各大奖项的领奖台。 [18]

首位本土获奖者

播报
编辑
2012年10月11日, 中国作家 莫言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 屠呦呦 因发现治疗 疟疾 的新 药物疗法 ,获得 诺贝尔医学奖 。成为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 [18]

难获诺奖之原因

播报
编辑
本土华人难获奖原因
2007年10月, 复旦大学 团委调研部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 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问题是 中国本土 华人难获诺贝尔奖的最主要原因,另外,有近1/4的大学生认为社会 环境影响 及科研 激励机制 缺陷是主要原因之一。 [19]
詹克明 教授在分析此现象时也谈到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大的是他所处的 科学环境 。移居美国的华人科学家 李政道 杨振宁 等获 诺贝尔奖 就是证明。由此可见,之所以“境内为枳,过海为橘”,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科学土壤与 科学环境 [19]

杨李获奖时国籍

播报
编辑
1957年10月31日,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们均持有“中国护照”(准确地说是 中华民国 护照 [25] ),因此成为历史上首次站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中国人。 [34]
在诺贝尔奖的正式网站上,李政道、杨振宁护照的“国籍”栏中清楚地标明“China”,尽管他们当时持有的是 中华民国护照 。遵照一个中国的原则,从法律上讲, 他们当然是中国 公民 [33] [25]
当时,台湾媒体不仅对李、杨的科学成就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而且特别关注二人的个人及家庭情况。首先,关于二人的身份,台湾媒体都是用“我(国)科学家”、“中国科学家”、“中国物理学家”等来描述,突出强调李、杨的中国人身份,与大陆使用的称呼完全一致。究其原因,当时在台的国民党政府力求“ 反攻大陆 ”,抓住一切机会争夺中国代表权,是当时的台湾当局非常明确的诉求。此外,台湾媒体也不避讳李、杨已取得在美长期居住的资格,并开脱说:“他们只是因为美国政府欢迎其继续在美研究,而获得在美国较长期的居留证而已。” [29]
多年来,“ 美籍华人 ”的用语并不错但也不完全对,特别是对李、杨获诺奖时的国籍身份形成了难以消除的错误印象。 [31] 所以, “1957年10月31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荣获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8] “美籍华裔”的描述是错误的, 当时二人都没有加入美国籍 [25] [32-33] 他们俩加入美国籍是1960年代的事 [31] 。所以, 杨李二人获诺奖为中国人(籍) [27] [30-33] ,但 持有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 [25] 杨振宁表示,他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而2015年4月1日 他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转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26]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