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理解输入-什么是潜念吸收
最近进入初级阶段的同学,遇到不少学习上的问题,我在这里讲讲清楚。
问题:
1,学的时候要看语法
2,喜欢逐字去听
3,一课学的太久
月月在这里先解释下潜念「潜意识」
我们在做一些机械的事情,比如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所以不用大脑去思考怎么做,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但是稍微去考虑步骤,接下来怎么做,可能就没办法那么快。顶级的篮球运动员也是如此,有时候会进入一种「空」的状态,进入这种状态之后有如篮球之神一样,发挥超常。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这些人通过潜念来完成一系列动作。潜念的运算速度要大于专念「思考」。打篮球的时候瞬息万变,由不得你思考,全部交给所谓的下意识。你可能不打篮球体会不到,那你可以考虑下骑车,或者切菜。当我们熟练之后,我们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骑车,一边唱歌一边切菜。但是当我们思考如何骑车如何控制方向,以及如何切菜的时候,反而容易出现失误。
学外语也一样,很多时候容不得我们思考。你和外国人讲话的时候,不能思考,不能翻译,不能去想到底是哪个词。你可以想象自己和朋友说中文,怎么可能去想语法?或者想我该用哪个单词?我自己在英语刚能开口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一边想一边说。即一边想自己要表达的概念,一边说英语。即思考和嘴巴是几乎同步的。比如我想说我今天又没去学校,我会在这个「表达」在脑子里出现的一瞬间,我就开口说英语了,I .........skipped my class againe.有时候我表达长一点的句子,可能说到一半就不知道怎么说了,词穷。但是绝对不会把这个句子在脑子里造好再说出口!
初学的我的词汇量很低,但是我经常收到美国人这样的评价:你说的不错,你的动作和说话的状态特别的自然,发音也很好。
那我是如何得到这样的评价的呢?就是因为我想到要说什么事情,我就立马开口。也就是我在说之前,根本就不会考虑有没有哪个词自己不会说。往往说道一半我会卡住,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我已经说了一半,所以对方往往知道我要表达什么了,他们会替我说,然后教我说!就比如skip旷课这个词,you know,guys, i didnt go to school again, when i wake up i feel so bad,so i just....emmmmmm这个时候他就告诉我,hold on, hold on,let me tell you,you should say i skipped my class.
没错,事实上在我去表达的时候,我根本就未曾想过,我是否会说逃课这个词,我只是像表达中文一样,去用英语去表达。但是我的日语学了三年了,虽然词汇量很大,但是依然做不到像英语那么自然,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没有像孩子一样学日语。而我学英语的时候用的是可理解输入法。
「可理解输入法」 comprehensive input 就是,当我们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概念时,同时又听到声音,那么我们会自然而然通过「潜念」来吸收这句话。
我学的越南语,韩语,印地语,俄语都是这么学的,我从不学语法,就好似大家从小学汉语一样。如果你想说的流利,又不需要做试卷的话,一定不要学语法。【或者等英语流利之后再去看看语法】
实验表明,用可理解输入来学习语言,要比按照学习语法和背单词的速度快得多。可理解输入法符合我前面提到的「潜念学习」,就是在你明白意思和听到声音的时候,大脑会自然而然吸收一些声音。当你用我教的方法听得多了,大脑还会自己注意到一些类似的现象,并记住这些特征。这些都是依赖潜意识来完成的。
事实上潜念的运算速度要比专念快的多,我们大脑放空在散步,或者当我们放松在洗澡的时候,就会产生好的想法。当我们大脑放空,全部交给潜念去调动身体打篮球的时候,一切就有如神助。跨栏运动员,一旦思考应该怎么跨的时候,反而容易被绊倒,一切都交给身体,其实就是让大脑进入一种潜念状态,它的运转速度超快,精准,高效,链接各种思绪,迸发新的点子。
所以我设计自己的课程时,目标非常明确:像孩子一样,通过「可理解输入」「潜念」来轻松自然的学习,在沟通的时候也能做到不思考「翻译」就能表达。
说了这么些,有的学生反映,在学英语初级这本书的时候,有一课学了很久,有些地方搞不明白,所以去看了语法。这让我非常震惊。因为我设计的教案和方法时候,都是让大家句子和概念一一对应的。并不强调单词和单词一一对应,并考虑句子结构,即语序。再往简单里说,就是一句概念对应一串发音。我在学越南语的时候,比如我说我今年25岁,我会说nan mei doi he nan dui。我不知道怎么写,我也不知道语法,我更不知道每个音对应的意思。但是我说的很流利,发音很准。但是下一次我如果听到别人说:我今年26岁,大脑就会自然而然注意到哪里是可以替换的。
所以大家学英语也一样,不要去考虑语法,等你学的多了,大脑会自然而然找到规律,而语言的规律是相当简单的,一点都不复杂。但是再简单的事情,如果你一边考虑一边去说,都会结结巴巴。因为说话时自然的语速是比较快的,你可能想个0.5秒,就已经导致断句出错了,让人觉得不自然。所以月月的原则就是,我从不考虑怎么说,我只是下意识的用外语讲。
在很多学习环节,我会设计让大家看中文去理解要表达的概念,然后再去听外语。大家可能会觉得,比第一遍直接听外语能听懂更多,因为当你理解了意思以后,大脑就自然而然会去注意到句子的结构,通过排除已经会的单词,就能知道听不懂的单词,可能是什么意思,从而达到可理解输入的高效吸收。
所以说,如果当你听不懂,你要做的是,看着中文的文本,多去听几遍英语,然后将那些实在理解不了的声音,找到英语去查一下,实在理解不了,就把听不懂的内容,和整个句子一起记住,今后学的多了一定会出现类似的表达,那个时候你通过对比,就能搞清楚之前没有搞清楚的声音所代表的意思了。
换句话说,就是一开始一个发音所代表的概念,不是很容易理解,或者体会到。但是听到重复的声音多了,而且每次都通过理解了内容之后去试图吸收,我们就会慢慢体会到一些声音所代表的概念,这些概念可能都是中文表达里没有的,但是我们的确体会到了,而且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就比如我朋友就说我说话的时候喜欢说:ま、其实是一个语气词,但是中文里是不存在的,由于我这个朋友喜欢看日剧,所以他说听到我说ま混在中文里,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中文里是没有类似的情感表达的,也就是说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
我想说的是各个语言,某些地方都存在自己民族文化的表达,是汉语文化里没有的。所以你就只能依靠感觉来体会,通过画面和剧情去理解说话人的境遇和感情。这就是可理解输入。
但是你要是在听的时候,一定要逐字听,又要在脑海里排列组合,再翻译成中文去理解。那绝对不是1秒钟能完成的事情,导致大家在学初级的时候,经常要听一句暂停一下。再听下一句。这样做和排化学方程式一样费劲和低效,你要想办法将一些东西交给「潜念」。
在这里说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次呢,我和朋友谈到画画,我就把一篇国外的人写的关于30天学会人像素描的文章发给他。没想到第二天他告诉我,看了第一句觉得逐个查词看得太辛苦,懒得看了。然后我就打开了那篇文章。(以前看过,重新再读一遍)
我就试试,自己多久能看完这篇文章。实际上我用了两三分钟不到。可能有人会说了,月月单词量不多,没学过语法,怎么做到一分钟读完的。
我盯着屏幕,而不是盯着字,花了20秒,看到了以下的关键字:
顺序有点乱,分别是: 挑战,项目,时间安排,5小时,周一至周五,技巧,参考图片,投影网格,工具,5H,2B,7B,8B,过程,画,重复
20秒钟,我盯着屏幕粗读,我大概找到了整个文章的框架。
文章的作者,写文章,是按照大纲的主题来写的。分别是:
1,立项,(可以看出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
2,时间安排,(可以看出一周5天,每天5小时)
3,技巧(用一些参照物和网格)
4,道具,(能看到明显是素描,用到了一些常用的铅笔,不同硬度的都有)
5,过程(太长懒得看)
6,作品展示(都是图片以后看)
7,你如何做(教你重复这个过程)
------------------------
这是我20秒钟的阅读,找到的整体感觉,说真的单词都是大家常用的单词。至于projection和grid我根本就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我看到了这句话前面的I decided(决定)这个key word(关键词),所以我就复制然后用自带的词典查了一下是网格和投影。
通过了解了整个文章的框架,已经给我构建了可理解输入的通道,即我大概理解作者可能要说什么了,然后再去调自己感兴趣的最重要的部分看,即:技巧与读者应该怎么做。然后对于一些特别重要,又没办法理解的句子,再仔细的逐字读一读。最后再整体审视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关键的地方漏掉,三分钟不到我就看完了。并且吸收了知识,立马找给人能讲给对方听,搞得好似是我挑战30天画画似的。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让大家明白,大家听句子的时候,也不要做的太苛刻( 虽然我给大家安排方法的文章写道,要做到每个词对应一个概念,但有些不是你只遇见一次,就能找准的,所以你大可不必纠结,第二次在其他课文里遇到,可能就有感觉了 )通过听到几个自己明白的单词,立马就要联想刚才看到的中文,然后做到 中文的概念和声音进行潜念上的绑定 ,这也是我让大家,看中文理解通篇意思之后,再去听几遍英语的原因。
而不是说,真的让你做到一字一句都听的明明白白。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 完成要比完美更重要。
一篇文章做到100%的完美,没有148篇文章,每篇做到80%有用。
小学3年级,数学80分,不要难过,也没必要费力气去一定要得100,等到你高中的时候,及时你还是80分,你也能在小学的卷子上得100分。
所以一样的,学英语也不能强迫症,你没办法依靠,看过一次这种表达,就把这种表达理解的。你必须不断的学,不断的看到类似表达,你才能理解。如果你极度的准求完美,一篇课文要学1小时,那么148课,就要半年时间。但是你快速吸收148课的内容,大量内容是重复出现的,大量表达是重复出现的,大量重复的内容交织在一起,大脑会自动学习的。
最后再强调一次!听的时候一定要快速抓到,曾经看的中文意思。听到几个关键词,立马想起对应的意思,那么就算有几个音没听懂,也会在可理解输入法的帮助下,潜移默化吸收。而如果太过完美主义,一定要靠着自己的英语能力,不借助思考场景思考故事思考情结,单纯的去听,然后听得懂,虽然感觉上对一篇的学习完成度更高,但是几乎是没有用到「可理解输入法」的。
事实上,你只要看着中文,能听懂所有的 句子,就相当不错了!
我自己有时候在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有些细节没听懂,但是我根本就不在意,我靠前后文和能听懂的词语,来把握对方的意思,除非是特别关键的词,我才去问对方。
同理,你在做复习的时候,如果因为一个词听不懂,去在脑海里检索的话,那么后面的整句话,你都听不到脑子里去,一整篇文章都会听的断断续续。所以最重要的是把握整体的意思,只要把握了整体的意思,细节上的东西,大脑会连带着慢慢吸收。
最后说下自己对大家的要求。
那就是148课学完了,每个句子都能听懂,当然我会考核。但是记住:有些句子的结构你搞不清楚没关系,你只要能听懂即可。
举个例子,翻到初级的47课,可以看到一句话:rude people are looked down upon。对应的意思是粗鲁的人遭人轻视。你问我,look down upon为什么是轻视的意思?这我哪里知道呀?我又不是语言专业的,我一个学建筑的,你问我这个??我只知道,自己用其中一只荧光笔把are looked down upon划出来,然后在遭人轻视下面标注对应的符号。表明这是一句美国人经常使用的的短语。你根本就不需要理解,或者搞清楚。就好似你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是肉夹馍,而不是馍夹肉。很多人学英语就把时间浪费在理解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上了。
你要做的是 快速,大量的,吸收 。那么大脑会自然而然记住这些经常出现的细节。
以上。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还就是那句,大量复习。不复习,就是在浪费月月的时间,我教你们,目的是,让你们流利能表达。结果你们这么点内容都不复习,考试的时候结果结结巴巴。现在20几课听一遍,很多学生都做到10分钟左右搞定。10分钟都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要不做,不要偷懒。复习也不累,又不是让你背单词。等你148课全部听懂,那么你的听力就不错了,虽然看美剧不行,但是不少youtube的视频都能听懂一半了,和母语者说话,也能听懂不少。就具备了交流沟通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即能听懂对方。
大家在这里学语言,目的很简单,投资一项技能,希望对自己的事业或者生活有提升。我对大家感到敬佩,很多人凌晨一两点给我交作业,有的人再忙也要学习,还有人生病也要学习。那就要对自己负责,不要应付差使,大家选择主动去学,就是想激发潜质再一次提升自己,那就一定要把它学会,学好。
Pain is temporary.
It may last a minute, or an hour, or a day, or even a year,
but eventually it will subside and something else will take its place.
If I quit, however, it lasts forever.
痛苦是短暂的。
有时候一分钟,有时候一小时,有时甚至一年,
但是它终将会消失,某种东西将取代它的位置,
如果你放弃了,痛苦将一直持续下去。
月月与大家共勉。
写于日本时间 2019年4月30日 晚2:31
对专念和潜念有兴趣的话,可以宽展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