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優先場在內地掀起了熱潮,最新的估計是此片可以超過五億票房,將成為最賣座的國產片。此片導演馮小剛據說是透過優才計劃成為了香港居民,如果這是事實,《唐》片是否可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定義的香港電影?有好事者就此事詢問金像獎執委,答案是否定的。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香港電影定義有三個要求,能夠符合其中兩個就可成為香港電影,有資格參加每年的金像獎。三個要求之一是該片有香港投資方,二是導演為香港永久居民(持有效永久居民身份證),三是影片中有六個崗位是由香港永久居民擔任。
《唐山大地震》有香港投資方,但沒有六個崗位由香港人參與。假設馮導演已是香港居民,肯定不是永久居民,因為優才計劃推行了少於七年,永久居民要有七年居港(或居民身份)期,所以《唐》片不被認可為香港電影。但三數年後,馮小剛導演成為了香港永久居民,他拍的電影只要有香港投資方,就自動成為「香港電影」。如他拍的是《唐山大地震Ⅱ》或《集結號Ⅱ》都自動成為香港電影,是否有點奇怪?還不算,要是一名居港超過七年的外國導演拍一部有香港投資的電影,無論題材為何,都成為「香港電影」。這個金像獎香港電影定義,是否有問題?
筆者過去曾指出,如王家衛導演拍的《藍草莓之夜》要是有香港投資者的話,此片就成為「香港電影」。一部英語片,只要有香港投資方和香港永久居民的導演就算是「香港電影」,的確令人有疑問。是否應該加入語言的因素?可是,若語言指定是華語,亦有困難。如一香港導演與香港工作人員拍一部英語電影,就如《末代皇帝》說英語一樣,則不可能不是香港電影,但這種案例似乎未有發生過。
香港電影金像獎對香港電影的定義最近受到不少質疑,因為有些「有心人」想納入更多華語電影參與香港電影金像獎,令香港電影產量「增加」,亦為頒獎禮添加熱鬧氣氛。不過,業內的反應是比較負面,認為不應為了這兩個原因而改變香港電影定義。畢竟,如把《建國大業》和《唐山大地震》定為香港電影,的確不適當。
田 力
讀大公報PDF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