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soNormal { margin: 0pt 0pt 0.0001pt;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Calibri; font-size: 10.5pt; }span.msoIns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blue; }span.msoDel { text-decoration: line-through; color: red; }div.Section0 { }
相传神农时,伊川县地域即有伊国之称,唐尧时称伊侯国,虞舜时称伊川。夏代,伊川县西南大部地域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名伊川,战国时称伊阙,后改新城。汉惠帝四年(前
191
)置新城县,属三川郡。东魏改新城县为伊川郡。隋开皇初,郡废,改置伊州,又废洛阳郡,析置伊川县。大业初,伊川县并入洛阳县。宋初,置伊阳、伊阙两县。熙宁时,废伊阙县为并入伊阳县。绍兴九年(
1139
),改伊阳县为顺州,后改顺州为嵩州。明朝,伊川县南部属嵩县,清沿明制。
伊川县今地域的东部(江左、吕店、半坡、白沙等乡镇),夏时名轮国,春秋时曰轮氏,属郑国。战国时复为轮国,属韩地。东汉章帝时设轮氏县。北魏,改轮氏县为颍阳县,后析颍阳县西部置堙阳县。后堙阳县改武林县。唐开元年间,改武林县为颍阳县。金兴定元年(
1217
)颍阳县西部(今伊川县江左、白沙等镇)归洛阳县直到民国初。民国
16
年(
1927
),划洛阳县龙门南伊河东的草店、彭婆、水寨、白沙、程庄、窦村、茹店一带,登封县的俞西里(包括江左、魏家寨、半坡、鲁沟、老君堂等地)、吕店里(包括丁流、吕店、温沟、九洼、杨家沟、王村、黄龙庙),伊阳县(今汝阳县)的椿树岭、陶营、内埠、大安、蔡店、蟒庄一带,临汝县(今汝州市)的临汝镇、官庄、鳌头、高水泉、东均天、神沟等地,成立自由县,县政府设在白沙镇;划洛阳县龙门南伊河西的魏湾、槐树街、窑底、府店、窑湾、康庄、鸦岭、常川、柿树洼等地,宜阳县的宋店、坡头、白杨镇等地,嵩县的鸣皋、莘营、马回、古城、葛寨、海角(今酒后)、常峪堡、省源头等地,伊阳县的土门、白元、夹河、谢庄一带成立平等县,县政府设在大莘店(今平等村)。
民国
21
年(
1932
),平等、自由两县合并,成立伊川县,县政府设府店镇。伊川县成立后,原临汝县划给自由县部分,仍归临汝县;原伊阳县划给自由县部分,仍归伊阳县;此后不久,为便于对龙门山的管理,又将魏湾划归洛阳县。
民国
29
年(
1940
)
2
月,彭婆区的上徐马、下徐马、潘沟、北杨沟、山张几个村亦划归洛阳县。
1945
年
2
月,划伊河以西、洛河以东、龙门山以南、嵩县田湖以北成立伊西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原伊川县、宜阳县部分复归两县。
1947
年
8
月,中共豫西三地委决定,以伊河为界,河东原伊川县部分和伊阳县的陶营、蔡店、蟒庄等地为伊川县;伊河西部原伊川县部分与宜阳县的穆册、赵堡、城关、程屋、白杨诸乡成立宜南县,县政府设在白杨镇。
1948
年
1
月
1
日,伊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在黄兑村正式成立,
6
月县政府迁白沙镇。
1949
年
2
月,撤销宜南县,伊河西原伊川县部分仍归伊川县,原伊阳县的蔡店、蟒庄、陶营和伊川县的妙黍村归伊阳县。
3
月,伊川县人民民主政府迁府店镇。
1953
年
3
月,伊阳县(今汝阳县)的邢岭、石岭划归伊川县。
1956
年
7
月,伊川县张绵乡的康扒村划归伊阳县。
1958
年
7
月,伊川县北茹店村划归伊阳县。
1960
年
3
月,嵩县的黄庄、田湖、阎庄、城关、寺庄
5
个公社和桥头牧场并入伊川县,
1961
年
9
月,复归嵩县。
2008
年
5
月,城关镇郭寨村,彭婆镇东草店村、西草店村划归洛龙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