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止色”、“以欲解欲”的“锁骨菩萨”,有可能真的就是一个“神女”

“以色止色”、“以欲解欲”的“锁骨菩萨”,有可能真的就是一个“神女”

“锁骨菩萨”的故事,最早见李复言的《续玄怪录》。

李复言,唐大和﹑开成间人,著有古代中国传奇小说集《续玄怪录》,受当时佛、道影响,书中多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事,“锁骨菩萨”就是其中之一,原文如下:

昔延州有妇女,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

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明抄本“趺”作“敷”)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

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

大概意思是,过去陕西延州(即现在的延安)有一女子,长得肤白貌美大长腿,很有容颜,年纪大约在二十四五岁,常常一个人在闹市中行走、游玩,那些个轻浮浪荡子,都跟在后面搭讪,言语挑逗,最后就发展到一起滚床单了。这个女子是来者不拒,没有一个不答应的。就这样过了几年,死了,延州城里和她有肌肤之亲的人都很悲痛伤心,大伙一起商量着为她置办棺椁下葬,因为没有家,就埋葬在道边。

到了大历年间,有一个番僧从西域前往中原,路过延州,见到这个女子的坟墓,遂双足跌坐在坟前,烧香礼拜,并一边不住地围绕着坟墓一边赞叹。就这样过了好几天,有人看到后,就问他:“这个坟里埋的是一个放荡淫冶的女人,人尽可夫。因为没有家属,所以埋在路边,你这个和尚为什么如此敬重她啊?”番僧回到说:“这个就是你们檀越施主所不知晓的了。这个女子乃是大圣贤,慈悲施舍,世俗的愿望,没有不曲意顺从的。这就是锁骨菩萨,在尘世间的事情已经做完了,已经归位了,所以她是圣者。不信就打开棺材看一看。”

众人于是打开坟墓,看她全身的骨头,都相互勾连打结像锁头,果真和和尚说的一样。延州人感到很奇异,为她做大斋祭,并修了塔来安放她的骨殖。

列位,这个塔现在还在,就是人们从照片、影视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延安宝塔。

“锁骨菩萨”故事流传甚广。唐之后的各类文献对这则故事多有记述和改编,如宋代官修文言小说集《太平广记》和明代梅鼎祚的笔记体小说《青泥莲花记》都将这段文字全文收录。唐代的《法苑珠林》、宋代释志磬的《佛祖统纪》、元代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等佛教文献对此也进行过改写。元代之后还出现过许多以“锁骨菩萨”为母题而创作的戏剧作品,如元末杂剧《观世音菩萨鱼篮记》、明代南戏《观音鱼篮记》和杂剧《锁骨菩萨》、清代宫廷戏《大悲救难》和《大士显灵》、民国杂剧《马郎妇坐化金沙滩)等。

尽管“锁骨菩萨”宣扬的是“以色止色”、“以欲解欲”的佛理,但把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说成是菩萨下凡,总有点大不敬,所以,从南宋开始,“锁骨菩萨”形象有了变化,已经由妓女身份的“延州妇人”逐渐演化为以修习佛经为择偶条件,在依礼完婚时突然死去,“须臾坏烂”的“马郎妇”了。

其实,佛家一向讲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区区臭皮囊一向都视若敝屣,只要本真还在,皮囊污了又有何妨呢?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再说简单点,八个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佛家的悲天悯人。

如果抛开佛理来看“锁骨菩萨”的故事,总觉得有一丝丝怪异,再如果考虑到《续玄怪录》的成书背景是唐朝,就更有别样说法了。唐代民风开放,这个时代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不少人热衷于进入寺院或者道观,做尼姑或者道姑。其实,这些女人出家大多不是为了清心寡欲的修行,而是为了更加肆无忌惮的追求欲望。比如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进入道观纯粹是为了摆脱世俗的眼线和舆论,可以每天和不同的男宠幽会,过着奢靡腐朽的生活。唐代最有名的几个女诗人女艺人,都是道姑身份,比如李冶,薛涛,鱼玄机,她们的身份被称为“诗妓”。鱼玄机用诗文的名义留宿于男子,甚至有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去寺庙找她,吟诗作对,春宵一度,后来因为杀害婢女被判入狱处死。香港影片《唐朝豪放女》讲述的就她的故事。

这个有点像印度寺庙中的“神女”。

所以,这个“锁骨菩萨”的原型,也许就是一个寄居在庵院中依门卖笑的人物,每天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只不过后来的人为了净化社会风气,明正世间纲常,就逐渐把她神化为以色欲为诱缘,将众生引向觉悟和解脱的菩萨了。

妄言蜚语,实属大不敬。

发布于 2020-11-21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