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是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斗柄的指向而来临,它也是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古籍《
鹖冠子
》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季节交替与“
黄赤交角
”有着密切的关系,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
五带
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
自然地理
现象。古人们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就可以指导
农业生产
不误时节。
北斗七星
斗建
北斗星指示十二月,《
淮南子·天文训
》中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
斗柄
。古代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
月令
,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是历法中的“
月建
”。《汉书·律历志上》:“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在《汉书·律历志》中说的很清楚:“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就说明了辰,月建所指。这里提到的“(月)建所指”即北斗所指,叫做斗建,例如《史记·历书》集解就说:“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五行大义
·七政》引《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
二十四气
,正十二辰,建十二月,……
州国
分野
年命,莫不政之。”
《
礼记·月令
》:“
孟春
之月,”郑注:“孟,长也。日月之行,一岁十二会,圣王因其会而分之,以为大数焉。观斗所建,命其四时。此云孟春者,日月会于
诹訾
,而斗建寅之辰也。”疏:“斗,谓北斗,循天而转,行建一月一辰,辰三十度九十六分度之四十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
十二月建
丑也。”初昏时出现北斗七星,斗柄指寅为正月,斗柄指卯为二月,斗柄指辰为三月,斗柄指巳为四月,斗柄指午为五月,斗柄指未为六月,斗柄指申为七月。斗柄指酉为八月,斗柄指戌为九月,斗柄指亥为十月,斗柄指子为十一月。斗柄指丑为十二月。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是
北半球
(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
亦在
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
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
[7-8]
北斗星旋转对应一日一月一年在地球上观察,以北
天极
为中枢划分为子、丑、寅、卯等12宫的空间区位,北斗七星绕之而旋转,其每月、每日、每时所现天象,如同时钟之时针、
分针
、
秒针
各自的规律移转,而太阳每日、每年,月亮每日、每月的
周期性变化
的天象也有钟表历法的作用。古人通过对这一日月时、北斗星等运行
规律性
及循环周期,抽象出十天干十二地支来纪历。
北斗星分别按年按日遍历
十二宫
,所历一年之春、夏、秋、冬四季,与一日之晨、午、昏、夜,行度相符,即以斗纲所建,春行寅、卯、辰宫,夏行巳、午、未宫,秋行申、酉、戌宫,冬行亥、子、丑宫;一日则晨行寅、卯、辰宫,午行巳、午、未宫,昏行申、酉、
戌宫
,夜行亥、子、
丑宫
。是以对照行度,春比之日东升,夏比之日中天,秋比之日沉落,冬比之日反背。如此,北斗七星行度已寓一年
中气候
与一日中温度之变化,同有寒暖燥湿的大小循环于其中,且又可明地理之方位所在。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星座:
大熊座
γ(
天玑
,
禄存
星)
西名:Phecda
Bayer letter:gamma Ursae Majoris
星等:2.50
位置 (epoch J2000.0):
赤经:11h 53m 49.83s
赤纬:+53 41' 41.1"
高度:44 38' 39"
方位角:055 15' 46"
U2000:Chart 47, Vol 1
Transit:05h 23m 09s
距离:83.7±1.4 光年
光度:59.0 ±2.0 x 太阳的光度
北斗四:天权
西名:Megrez
Bayer letter:delta Ursae Majoris
星等:3.40
位置 (epoch J2000.0):
赤经:12h 15m 25.57s
赤纬:+57 01' 57.3"
高度:43 59' 16"
方位角:048 59' 49"
U2000:Chart 47, Vol 1
Transit:05h 44m 41s
距离:81.4±1.2光年
光度:24.4±0.7 x 太阳的光度
西名:Alioth
Bayer letter:epsilon Ursae Majoris
星等:1.77
位置 (epoch J2000.0):
赤经:12h 54m 01.76s
赤纬:+55 57' 35.6"
高度:39 06' 28"
方位角:045 49' 31"
U2000:Chart 48, Vol 1
Transit:06h 23m 11s
距离:80.9±1.2 光年
光度:98.7±3.0 x 太阳的光度
北斗六:开阳
Bayer letter:zeta Ursae Majoris
星等:2.40
位置 (epoch J2000.0):
赤经:13h 23m 55.55s
赤纬:+54 55' 31.4"
高度:35 17' 26"
方位角:043 11' 00"
U2000:Chart 48, Vol 1
距离:78.2±1.1 光年
光度:60.2±1.7 x 太阳的光度
开阳增一辅星
西名:Alcor
星等:3.95
位置 (epoch J2000.0):
赤经:13h 25 m13.7s
赤纬:+54°59'16.8"
U2000:Chart 48, Vol 1
距离:81.15光年
光谱:A5V-SB
《
史记
·天官书》中记载:“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
《晋书·天文志》:“辅星傅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其国昌,辅星明,则臣强。”宋何薳《春渚纪闻·歙山斗星砚》:“石色正天碧,细罗文中涵
金星
七,布列如斗宿状,辅星在焉。因目之为斗星砚。”明
何景明
《
告咎文
》:“又使北斗以振纪兮,命辅星以佐之。”
开阳是个著名的
双星
,它的伴星(大熊80)中国古代专名“辅”,与
主星
角距
11'49",亮度3.95等。古时候军队测试士兵的视力就曾经用过这对双星,中国和外国都有军队用过它。
辅星即大熊座80,是大熊座ζ(开阳)的
伴星
,又称
左辅
。有许多人把这颗辅星用在测试视力,如能分辨出这颗辅星,视力就达到了5.1了。
北斗七:摇光(瑶光)
北斗七星属
大熊座
的一部分,从图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尾巴。这七颗星中有6颗是2等星,1颗是3等星。通过
斗口
的两颗星连线,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远,就找到了
北极星
。
认星
歌有:“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初学认星者可以从北斗七星依次来找其它星座了。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颗星。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别方向,定季节。古语有云,“夜望北斗知北南”。
季节不同,北斗七星在前半夜夜空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古代人民就根据它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季节。《
甘石星经
》:“北斗星谓之
七政
,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古籍《
鹖冠子
》记载:“斗杓东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古代视北极星为天帝的象征,而北斗则是天帝出巡天下所驾的御辇,一年由春开始,而此时北斗在东,所以天帝从东方开始巡视,故《易·传》:“帝出乎震,
震卦
在东。”
北斗七星所在的拱极区,是天上社会的
政治中心
。 “斗”在《
诗经
》中为
舀酒
的工具,而
司马迁
称“斗为帝车”,成为天帝乘坐的车子。北斗可以用来确定方向,从北斗和北极星的相对位置,可以找到正北方向。北斗斗柄也可以用来确定季节,
成书
于
战国
时代的《
鹖冠子
》就说过:“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中,“
玉衡
”最亮,亮度几乎接近
一等星
。“天权”最暗,是一颗三等星。其他五颗都是二等星。在“开阳”附近有一颗很小的
伴星
,叫“辅”,它一向以美丽、清晰的外貌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说,古代阿拉伯人征兵时,把它当做测验士兵视力的“试验星”。
北斗七星始终在天空中作缓慢的
相对运动
。其中五颗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天枢”和“
瑶光
”则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因此,在漫长的宇宙变迁中,北斗星的形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10万年后,我们就看不到这种柄杓形状了。
北斗七星又简称“北斗”。离
北天极
不远,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见图)。除δ(天权)星为3等星外,其余六星都是2等星。把北斗七星斗前二星连接,并朝斗口方向延长约五倍距离即可找到
北极星
,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识别星座的标志。此外,按照北斗七星斗柄曲线延伸,画出一条弧线后,会遇到21颗亮星之一的
大角
,即
牧夫座
α星。
北斗七星距离地球的距离
|
|
|
|
|
|
中国现代官方名称
|
古代算命式盘名称
|
英文名
|
拜耳恒星命名法
|
视星等
|
距离
|
|
贪狼
|
Dubhe
|
α UMa
|
1.79
|
124
|
|
巨门
|
Merak
|
β UMa
|
2.40
|
79
|
|
禄存
|
Phecda
|
γ UMa
|
2.50
|
84
|
|
文曲
|
Megrez
|
δ UMa
|
3.40
|
81
|
|
廉贞
|
Alioth
|
ε UMa
|
1.77
|
81
|
|
武曲
|
Mizar
|
ζ UMa
|
2.40
|
78
|
|
破军
|
Alkaid
|
η UMa
|
1.86
|
101
|
宋代道教天书《
云笈七签
》24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还有
辅星
、弼星的存在,时称
北斗九星
。后来两颗渐渐隐失,成为“七现二隐”,故今有北斗九星之说。传说能看见这两颗隐星的人可以得到长寿。
《黄老经》曰:北斗第一
天枢
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第二
天璇
星,则阴精星之魂神也。第三
天玑
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
天权
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
玉衡
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闿阳星,则
北极星
之魄灵也。第七
摇光
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则
辅星
之魂精阳明也。第九隐元星,则弼星之魂明空灵也。
这九星在《
云笈七签
》24卷“北斗九星职位总主”的别名分别是:第1阳明星、第2阴精星、第3真人星、第4玄冥星、第5丹元星、第6北极星、第7天关星、第8洞明星(辅星)、第9隐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摄理二十八个星辰。
还有一种天文学说法是,把北斗七星的斗柄继续延伸,能看到两颗
暗星
在其后方,一颗名曰“玄戈”,一颗曰“招摇”,为现如今
牧夫座
的γ,λ二星。算上这两者,北斗七星就延长成了北斗九星。当然后加的这两颗星也远不如前七星那么亮了。但是在定位上,北斗九星的斗柄指向
心宿
,同样可以以此定方位和确定季节。
北斗七星的自行和北斗形状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早有记录,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
纬书
。最初有两种名称,一为《
春秋运斗枢
》所记。曰:“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
开阳
,第七
摇光
。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另外,历代学子崇拜的魁星,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或前四星),有说魁星即
文曲星
,但文曲星和魁星同在北斗前四星中是无疑的。
民间流行“北斗主死,
南斗
主生”的说法,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
星君
,居北斗
七宫
,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
天权
宫文曲星君、玉衡宫
廉贞
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同时,道教的《北斗经》又说,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七个星君所掌管:“贪狼太星君,子生
人属
之;巨门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禄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属之;文曲纽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廉贞纲星君,辰申生人属之;武曲纪星君,
己未
生人属之,破军关星君,午生人属之。”各人根据自己的
生辰
,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
北斗七星
天地秩序
北斗七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星星组成,当先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了这七颗星像是古代舀酒的斗形,故起名北斗。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北斗成为天地万物化生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