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个回答
这两兄弟,和袁绍的儿子不一样,并不是势均力敌的两兄弟。
司马师早在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就领了中护军,和夏侯玄同掌皇城禁军。高平陵之变里著名的三千死士,在司马懿身体年老且被监视的情况下,也是由司马师负责豢养联络的,所以可以说大事、要紧事一直都是司马师负责的。
在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师继承他爹官拜大将军,就是之前曾经风光无限的曹爽同志,屁股底下坐着的位子,总领天下兵马,史书上的原话是: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军政和人事安排,一手抓。
东兴之战司马昭战败,甚至被他哥连爵位都削了,参战的其他将领反而没啥事。这件事也可见司马师手腕还是很强硬的,亲弟弟也下得了手。
所以与其说是两兄弟,倒不如说是大哥和小弟更准确一些。
另一个原因,其他回答里也提到了,没有根本矛盾,司马师有五个女儿但是没儿子,唯一的儿子是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过去的,所以不存在对继承权的争夺问题,两兄弟没有根本利益矛盾。
所以,司马昭即便有野心争也没实力争,再说从士族混到最上面的都是人精,司马昭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
因为司马昭在司马师面前根本就不够看。
司马懿从一开始对兄弟俩的态度就很明确:司马师就是司马懿钦定并且着重培养的接班人。至于司马昭,更像是一个在父兄庇护下的纨绔子弟。
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至于司马昭的接班则纯属是意外,毕竟谁也想不到司马师47岁就去世了,加上司马师又没有儿子,唯一一个过继的还是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且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才九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才能得以接过司马师的大旗,继承司马师的政治遗产。
甚至为了完整继承司马师的政治遗产,并且获得司马师旧人的支持,司马昭不得不多次宣称自己只是代掌,等司马攸长大之后便会“归政”于景王一脉。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
虽然后来大概司马昭还是不甘心,最终还是耍了点手段,选择让自己儿子司马炎篡了魏。
何曾等固争曰:“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遂定。
不过这段公案也终究还是成了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块心病,并且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武帝一朝的政治走向,比如对于司马炎太子之位,由于晋惠帝司马衷的痴愚使得当时的朝臣们很有疑虑,甚至一度上书请立齐王司马攸为储君,在司马炎百年之后继位大统,声势颇为浩大。
这场风波一直持续到太康四年司马攸咳血而死为止才最终落寞。
再后来……
再说点玩意儿。
其实看魏晋嬗代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感觉最搞的是什么?
最搞的不是高平陵之变,也不是淮南三叛,更不是钟会谋反。
而是司马昭居然能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还搞出当朝皇帝喋血街头的难看场面,简直是让人无语,就这样,他要真对上他哥司马师,估计怎么玩死的都不知道。
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复命帝爵秩如前,又让不受。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五月戊子夜,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帝召百僚谋其故,仆射陈泰不至。帝遣其舅荀顗舆致之,延于曲室,谓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太后令曰:“昔汉昌邑王以罪发为庶人,此儿亦宜以庶人礼葬之,使外内咸知其所行也。”杀尚书王经,贰于我也。庚寅,帝奏曰:“故高贵乡公帅从驾人兵,拔刃鸣鼓向臣所,臣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者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入兵阵,伤公至陨。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贰,事上之义,不敢逃难。前者变故卒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惟命所裁。然惟本谋,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当元辅,义在安国,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舆辇。而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太后从之,夷济三族。与公卿议,立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为帝。
这场政治风波有多大,大到几十年后东晋明帝司马绍世闻之都深以为耻,使得有晋一朝甚至都没敢以忠立国。
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