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通过发送语音博取信任,进而“骗钱”的新型骗术,在全国多地悄然出现,骗子通过盗取微信号提取语音文件,让声音与本人一模一样,让不少人“中招”。
电信网络诈骗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异化出不同的技术形式,让防范和打击治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呈现出案件高发的态势。为此,公安部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集中宣传月活动。近日,昆明警方公布了十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记者走访云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昆明分中心,提醒市民如何防范这些新型电信网络诈骗。
案例 “我是警察”让人防不胜防
7月25日10时,小王(化名)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云南省通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说小王的电话将于14点强制停机,还说小王在天津市大港区办理了一张电话卡,问是不是她办理的。小王立马说没有这件事,对方就说小王信息被泄露,叫她赶快拨打天津市大港区公安局报警电话报案。
小王还没来得及多想,诈骗团伙就分别伪装成114工作人员、天津市大港区公安局李警官、检察院检察长对小王进行依次诈骗。“现在有一起贪污洗钱案,你是涉案人员。”自称李警官的电话,让小王一下子就失去了防备心,随后自称检察院的骗子还伪造了逮捕令传发给小王。自此,小王已经完全相信了骗子,按照他们的一步步指示,准备把钱打进所谓的“安全账户”。
正当小王要汇款时,云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昆明分中心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及时进行了提醒,阻止她进一步操作,使小王避免了经济损失。
办案民警提醒,首先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警方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十种高发电信网络诈骗
冒充公检法占35%
近期,昆明警方公布了十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分别是假冒公检法诈骗、冒充熟人诈骗、利用伪基站发送木马链接、兼职诈骗、考试诈骗、校园贷诈骗、民族资产解冻骗局、投资返利诈骗、保健品购物诈骗、引诱裸聊敲诈勒索。
据云南省反电信网路诈骗中心昆明分中心统计,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7月底,昆明市共接报7881起电信网络诈骗,其中冒充公检法的有2828起,占到35%。通过云南省反电信网路诈骗中心昆明分中心与云南省通信管理局、银行等金融机构协作,成功劝阻了6214起,避免损失达1000多万。
“医保卡被盗刷、航空公司改签退费、身份信息被泄露……这些都是昆明最近一段时间新出现的电信网路诈骗类型。”云南省反电信网路诈骗中心昆明市分中心杨捷说,网络改号电话运营、违规出租电信线路、伪基站的生产和使用、钓鱼网站的开发和利用,正在成为典型诈骗犯罪的主要手段。这些手段也已经由以往单一的手段,演化为集成交互式利用。诈骗用语也正由“猜猜我是谁”“我是你领导啊”等泛化雷同,向更贴近用户个体使用情况的特有针对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