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国共同签署《米制公约》,并在其框架下成立了国际计量大会(CGPM)、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和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计量大会旨在讨论并决定有关单位制修订的事项。国际计量委员会负责审核有关单位制的各项讨论和建议,并监督国际计量局的日常工作。国际计量局主要承担行政工作和保管国际原器标准装置。当时就MKS单位制达成一致,与CGS单位制类似,其包含米、千克和秒三个基本单位。其中,米和千克均是基于实物来定义,秒是基于天文秒来定义。
1889年
第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和千克的新国际原器。
1901年
乔凡尼·乔治(意大利工程学家)向意大利电工协会提出一种新的单位制,建议将电学单位纳入到MKS单位制中,成为继千克、米和秒之后的第四个基本单位。
1921年
对《米制公约》进行修订,以扩大国际计量局在计量新领域的业务活动。
1927年
国际计量委员会建立国际电能咨询委员会(CCE),即现在的国际电磁咨询委员会(CCEM)。这也是国际计量委员会建立的第一个专业领域的国际咨询委员会。
1935年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开始采用MKS单位制。
1939年
国际电能咨询委员会推荐采用基于米、千克和秒的MKS单位制。
1946年
国际计量委员会通过MKS单位制(米、千克和秒),代替之前在用的电学单位制——“国际制”。这一举措早在1933年就开始计划,是创建国际单位制的第一步。
1948年
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提出,国际计量委员会应开展国际调研,然后基于研究结果,为建立统一实用的测量单位制而提供建议,且单位制在全球适用。
1954年
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分别将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列为电流、热力学温度和发光强度的基本单位。
1960年
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将包含六个基本单位的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SI),即: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此次会议还采用了米的新定义。
1967年
秒被重新定义为“原子秒”,这一定义是基于铯原子的特性。
1971年
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将摩尔(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列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之一。
1979年
从单色辐射的角度,坎德拉被重新定义。
1983年
米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首次以基本常数光速来定义。
1990年
基于量子现象,欧姆和伏特均采用新的实用约定值。
2018年11月
国际计量局组织的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在法国凡尔赛召开。大会通过了“修订国际单位制”1号决议,七个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的四个单位,即:千克、安培、开尔文、摩尔改由基本自然常数进行定义
2019年5月20日
重新定义后的国际单位制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