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
生活在
西亚
地区的穆斯林主要属于四个民族,即阿拉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
在这四个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国家,分别是
阿拉伯国家
、土耳其和伊朗。
土耳其人只有一个国家土耳其,波斯人也只有一个国家伊朗。
作为
阿拉伯民族
英雄的
萨拉丁
的直系后代族人库尔德人,其人口约有3000多万,分布在许多国家,其中土耳其1800万、伊朗700万、伊拉克500万、叙利亚100万、
黎巴嫩
10万、
阿塞拜疆
和
亚美尼亚
10万。
另外还有犹太人(信仰犹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占多数。
对于“阿拉伯人”的分类,划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也自然不同。根据史实,最广义上的“阿拉伯人”可以分为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科普特人、阿拉伯化的柏柏尔人。
中东以
阿拉伯菜
为代表,扩散到了其他的国家去,所以从整个中东地区来看,菜的味道都十分相似,即使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不会出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菜式。
比较有名的菜式有
油浸
秋葵、油浸
青豆
、
油浸番茄
欧洲
节瓜
等,中东人喜欢用
橄榄油
来烹调食物。 因为
黎巴嫩菜
崇尚天然和健康,所以,中东人在菜式里不仅用大量的橄榄油,同时还会用新鲜的柠檬汁和大蒜作为调味,几乎所有菜都是以此作为基底进行烹饪的。
在烹调方法的选择上,
黎巴嫩
乃至整个中东都喜欢用
无烟烧烤
的方式进行烹调,他们认为这样子既能吃出肉的香味,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分的污染。
中东口袋面包
是中东特色食物,受地域影响食材上结合了东西方的
米面
文化,加上当地独特的
大饼
,在主食的选择上更为多元一些,而且所有中东饮食都离不开米类、麦类、
豆类
和
羊肉
。
据了解,麦类的生长源于中东,最常用于制作
面包
,如阿拉伯
口袋面包
等,还有阿拉伯人餐桌上常见的大饼。 中东酱料式
冷菜
是中东特有的食物。
用
鹰嘴豆
做成的
豆蓉
,加上
芝麻糊
、盐和
柠檬汁
等调味,滴上新鲜的橄榄油,搅拌均匀,看似样貌平平,却让人回味无穷,口留余香。在中东,人们还喜欢用
开心果
来作为甜品的配料之一,开心果味做成的冰淇淋,开心果搭配的各种甜点等,随处可见开心果的踪影。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
白色人种
。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中东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
宗教信仰
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
犹太教
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将
耶路撒冷
视为
圣城
。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民族分别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普什图人、马来人。
阿拉伯国家是以阿拉伯族为主体的国家的总称,包括
沙特
、
伊拉克
、
利比亚
、
黎巴嫩
等。阿拉伯国家大部分是伊斯兰国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为主,但黎巴嫩人主要是阿拉伯人。
中东
内部矛盾
埃及军人纳赛尔、萨达特打响了伊斯兰革命复兴运动的第一炮。在
二战
后,出现了34个表面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接着一大批宗教领袖试图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对世俗政权,实行“伊斯兰革命”,恢复
神权
统治。伊斯兰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现实的政治目标,即脱离西方或
苏联
的政治与
经济控制
,期望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改变王室政体,建立共和国;梦想组建新的
阿拉伯联盟
,重温以往
阿拉伯帝国
的梦想;反对
犹太复国主义
,共同在军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阿拉伯世界
内部并不团结:首先,各个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同派别(很多
国家内部
也有派别之争,导致政局动荡),教派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伊斯兰世界又有
阿拉伯民族
国家与非阿拉伯民族国家之分,从历史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视与偏见,由于宿怨,在产生矛盾时极易发生冲突;第三,在各个国家争取独立时,由于
西方国家
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一些国家、民族进行拆分,为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以科威特历来为伊拉克为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国不断为领土、种族等发生矛盾;第四,在伊斯兰教复兴于现代的道路中,
泛伊斯兰主义
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占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主导思想,但是这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抱有英雄主义观点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国家政策上采取与西方强硬对抗,坚决建立伟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彻底消灭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与西方国家的制约。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国家的控制、内部种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众多阿拉伯国家中分为亲西派与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解,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订
戴维营协议
遭到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叙利亚却与以色列
政治立场
完全不同,坚决与以色列对立。)
1964年,“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成立,同时成立“巴勒斯坦
解放军
”。它是一个不具备国境,实质是政府形态的
政治实体
的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领导的“
法塔赫
”温和派成为巴解组织的
执政党
,虽然一开始与以色列有
军事冲突
,但后来转变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以色列谈判。随着21世纪初巴以冲突加剧,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继承人阿巴斯继续坚持走和平道路。未想到在之后的巴勒斯坦民族
权利机构
改选之后败给激进派“
哈马斯
”(在欧洲一直被视为
恐怖组织
)领导人哈尼亚。原本自从阿拉法特后期,巴以逐渐进入磕磕绊绊的和平时期,但是巴方这一政治剧变又为未来蒙上阴影。
所以不论从以色列方面还是巴勒斯坦方面,内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中东
西方介入
在西方
文艺复兴
的影响下,由马丁·路德发起的16世纪
基督
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
教会分裂
出
新教
。基督新教的改革运动同时,也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间,新教强调通过深入教徒的现世生活去请求上帝的救赎。新教这种对世俗行为的鼓励,使得人们在追求
商业利润
时解除了
犯罪感
,使得商业
资本主义
的各个运行领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后依据。
在
一战
中,西方国家本身是与阿拉伯诸国结盟以对抗昔日地跨
欧亚
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
奥斯曼帝国
,但二战后,由于支持以色列复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对抗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度调高
国际油价
。中东阿拉伯人的建国理想(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初,阿拉伯人试图摆脱土耳其人统治,在
大叙利亚
建立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视为一个整体)。但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将叙利亚分割成四个区域。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建国,彻底粉碎了他们的梦想。同时,伊斯兰社会不断受到
西方基督教
世界文化的侵蚀,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
人文主义
、宽容、自立、科学、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
价值体系
缓慢影响着伊斯兰世界。
二战后,英国先是镇压中东犹太复国主义,改变殖民地政策后,又挑动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领土与宗教冲突,之后表面上抽身而退,将问题交给当时西方控制的
联合国
,暗中关注局面。而美国继英国之后开始支持以色列,总统
杜鲁门
向英国施加压力,率先收留犹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国后,美国第一个承认以色列。数次
中东战争
中,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如英、法)更是提供给以色列大批军械武器和装备。若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国并得以大规模发展。
总体来说,美国在
中东问题
上的政策要点是:改造伊斯兰社会(镇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阿拉伯国家);扶植亲美政权;控制
石油资源
;调节巴以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
巴勒斯坦问题
)等。
中东
一多一少
多:石油资源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
波斯湾
及沿岸地区。由于自身对石油的
消费量
很少,中东所产石油90%以上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
油轮
运往
欧洲西部
、美国、日本、中国等
国家和地区
,是世界上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019年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
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百分比
|
中东石油产量占世界的百分比
|
中东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
|
61.5%
|
30.7%
|
44.7%
|
中东主要的产油国家有
沙特阿拉伯
、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伊朗、
伊拉克
,其中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富裕国家。但由于石油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当石油资源采完后本国的经济出路问题。他们的农业以
畜牧业
为主,盛产
枣椰树
。
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到全世界已经探明的使用储量的61.5%,总量为7420亿桶(约合1002亿吨)
。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东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在世界排名第二,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626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17.85%。
中东的科威特是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之一,面积17000多平方千米,人口90余万人。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无常年有水的河川和湖泊,缺乏淡水,饮水主要靠海水淡化和地下水。它的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是出口原油和进口淡水及与制造淡水有关的设备。
少:水资源
中东水资源极度匮乏,与石油资源的丰富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东气候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
水资源匮乏
严重影响中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中东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河流、
湖泊水资源
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成中东紧张局势的原因之一。
多年战争让中东地区国家陷入恐慌,人人自危,导致该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甚至
核竞赛
的状态。从美西方购买军火数量最多的正是中东国家,包括沙特、阿联酋、埃及、伊朗…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民生的投入减少,加剧了一些国家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