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时间节点的孤品神作:《临高启明》
最近花了三周的时间把《临高启明》已出部分看完,顺便买了几本卷一的实体版,不过也迟迟未发货。
书已更新至750多万字,字数已经超中国最长的古典小说《榴花梦》,是《庆余年》的2倍,《坏小孩》的32倍。
高中后绝少去看这种虚构类作品,特别是穿越这种很容易写成金手指乱弹的爽文。但“群体创作”的属性勾住了我一开始对它的关注。
除去 “群体创作”之外,在古代重建现代文明体系也是一般的小说作品或者说穿越作品很难写好的点。能把一部向前穿越的作品写成“类硬科幻”实属前无古人。
一部作品同时涵盖政治、社会、宗教、探索、地理、历史、民族、科学、工业、农业、女仆、探险、平权、伦理、复仇、种族、商业、金融等等风牛马不相及的主题。已经很难为作者和读者群体了。
临高启明一文描述了约500人主观或被动进入虫洞回到明朝1628年,带着300多年后的知识科技、文明体系和群体智慧,扰动时间线,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
《临高启明》已经更新了11年;从海南临高开始,离D日登陆业已九年,目前正在对两广地区开始攻略。两广地区刚刚“解放”,看来这又是个有生之年系列了。
如果不坑的话,这部作品应该可以成为史上最长的网文之一,绝对是一部“硬穿”开山神作 。仅放在穿越作品中配得上“临高之前皆YY,启明之后无穿越”。放到未来来看,这部作品也有极大可能成为《Doctor who》一样伟大的作品。
不管这部作品最终可以走到哪一步,其他人如何评价。这部作品预定我空置许久的的个人书单前十中的一席。
阅读体验
《临》的很多章节是由不同的人各写一部分,读起来是一种很怪异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加上被封禁后有些部分章节缺失,同人作品的介入,很多时候会有唐突的阅读,文章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很差的。好在故事主线并未偏离。
作品给人的阅读体验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观感非常差的:内容参杂大量说明文和史料类内容,剧情推进转换的唐突,结构混乱,毫无文学性可言。特别是书中包含大量的男权、民族主义的内容,黑傻粗直的描述形式对于一般女性和大部分网文读者而言,难以讨喜,甚至心生厌恶。当然,这不能算是作者们的锅。
随着剧情铺展,开始产生真实的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作者对知识、历史本身的严谨和对读者的尊重。除去穿越本身前提设定的非严谨性,在各卷中出现的工农业发展、政治治理、军事斗争、殖民贸易等部分都是符合实际和逻辑的。
读者本身的体验也很容易与作品内容产生呼应,比如文中大量的场景:海甸岛、南渡江、定安、广州东大门,又如关于中医、土地改革、币改、产权、官僚体系建设、财税建设的讨论;使得读者很容易与作品产生联动或通感。这种呼应的体验是极为私人和独享的。
整体而言,《临》目前不具备太多的文学性,但在历史感、现实意义和社会性上具备很大的发掘的潜力,通过真实和全面营造出了一种“虚构的真实感”。
角色
全书角色众多,目前有名的角色应该不少于500人了,往后写有独立故事情节的角色应该不会少于1000人。
除去以文德嗣、马千瞩为代表的穿越元老众人;
还有的临高县令吴明进、刘香、郑芝龙、张岱、熊文灿等真实历史人物;
明治下的官吏、士人、孤寡、军人、地主、佃农、乞丐、手艺人、商贾、妓女等;
还有被穿越集团控制下的归化民、干部、医生、工人、军队等。
这些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集团、国家、种族、认同的角色基于其所处和思考方式在知晓和接触穿越集团后产生了千差万别的态度。这些矛盾和转变刻画出各自斑斓的群生众像。
上帝视角还是主角光环
这是部少有的极端弱化主角光环的作品,却又有着一种奇怪的上帝视角。
书中角色几乎没有主角光环的,但有着来自未来的全方面群体代差优势,书中上帝视角存在的形式也是一种很纠缠的状态:
视角一:历史的扰动
来自未来穿越众的拥有历史、地方资料和磅礴的知识体系储备。他们是先知的,是具备全局观的。
但随着自身介入历史的程度加深,蝴蝶翅膀扇动带来的扰动产生偏差越来越大,原有的历史进程被改变,随着事件的改变和对原位面世界的介入加深。穿越众在某些历史事件上视野渐盲,不得不接受一条分叉的历史进程了。
穿越众从历史的旁观、扰动、参与至“主导”,这个转变也是很有趣的。
视角二:耗材和大图书馆
一群人带着现代文明产物穿越至另一位面,一开始携带的高精尖的物质如医药、电子产品、消耗性物质、社会配套这些需要复杂配套支持的缺失,大量现代性的事物开始消失和损耗。现代文明线不可避免的弱化。
此同时代表着知识浩瀚之海的大图书馆,存储着大量知识体系和科技的使得穿越众掌握着远高明朝位面的的“新范式”文明体系。他们开始重建现代体系、吸收当时的实践、改良升级既有技术,这又是一个逐渐走高的曲线。
两条线的交替也是充满了张力和纠缠。
视角三: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
科学的理论、技术、应用这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涵盖了穿越众在明朝再工业化的过程。
如果说自然科学是现代文明的硬件,那么思维科学就是现代科学的底层规则,思维科学在作品中也有体现。这些都是被纳入在生产力范畴之内的。
社会科学则是驾驭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软件,不同思潮、伦理、取向会导致实践与路线的差异,也会带来大量的矛盾和冲突。
同处一个位面的穿越众群体间的差异天然导致各自不同的取舍。而明朝位面的人物面对与穿越众之间的代差也会带来奇怪的反应:敌视、无视、轻视、学习、崇拜、适配、破坏、割裂。这些反应支撑了故事推动的第一动因。
从这个层面来说作品谱写了一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歌。
视角四:意识形态的实践和矛盾
由500多人的群体组成的小社会,其中不同个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异同点给作品埋下了无数的可能和线索。
一方面穿越众在外部势力和自然条件的强大压力下,在外部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时,穿越众最大可能地求同存异,协作配合。这种向心力耦合着这一群体,大家摒弃意识形态之争,统一战线,寻找强大自身的 最短路径 。
另一方面,埋在穿越众个体骨子里的不同价值取向开始碰撞发酵延展。内外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作品中开始大量出现计划、政策、路线之争。
功利主义、绝对道德主义、人文主义、工业主义、黑尔主义的悄然涌动并推动故事中权属责利、政治体制、政策路线、治理决策的主线走向。
视角五:不同阶级、种族、民族的群体
十七世纪位面下,有关阶级、种族、民族的群体划分往往还是朴素外貌、地缘、血缘、亲缘、师承、信仰、职业朴素划分。“夷夏”、“宗族”、“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就是其划分代表。
随着穿越众带着天顶星科技与来自未来的意识对原有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股份制,信用货币,工业产业、警察、户口普查、公务员考试、按揭贷款、土地清查、人口普查。出现了工人、新知识分子、归化民、公务员、房奴、买办等新的群体。
于内,新的群体在诞生强大,所形成新阶层和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于明,九州四海、内服外服、羁縻蕃部如何转向?
于外,现代民族、君权神权、原有矛盾又将与自称澳宋的髡人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人的先天自然性和后天获得的社会性差异决定了人为何归属于某一群体,在元老院治下如何处理这些“文明的冲突”?又如何建立“世界的秩序”?
无处不在的模因
文中无处不在的模因(meme/梗)使得《临》成为1994年开启的中文互联网时代最密集的作品。
名梗/穿越梗:
孙尚香、常凯申、陈李济、新生活运动、真理部、《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招商局、天地会……
标语梗:
一人偷电线,全家去劳改
卫生搞不好,全家打摆子
女人不放足,男人缠小脚
打过海峡去,解放全中国
革命梗:
踢开执委闹革命!
一切权力归全体大会!
《临高时报》,胡说八道!
临高电台,颠倒黑白!
所有大洋马全部归公!优质生育资料公有制万岁!
政治梗:
丈量田亩利国利民!
厘清税赋,是百年大计!
欺骗征粮局,就是欺君!
对抗清丈,死路一条!早申报,早收益!
为元老院和人民服务!
《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唤起读者的联想,连接其他文化作品,甚至直接借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很容易被判定为影射历史、事件、人物和政策。这也许就是被判定为历史虚无主义而被封禁删减的原因吧。
也正是如此,作品同读者产生了密集的交互,常常换来阅读时不禁意间会心一笑的愉悦感。
特定时间节点的孤品神作
这部作品算是彻底互联网化的产物,那个念起SC论坛,经各色网友的共同创作,承载于起点网的作品带着互联网时代的很多美好特质。目前看至少可以是部有趣的虚构史:
工业文明重建史
意识形态碰撞史
社会变革推演史
个体认同转变史
新兴国家建立史
不同民族交融史
……
1980-2010这三十年间,当下历史位面下不管是现实、意识、虚拟层面,中国经历了最为剧烈的变化。深处其中作者和读者有着切身的体会。这些变化和体会又往往投射在作品的行文之中。
往前看,那时没有物质和思潮的多元基础,是无法造就这样一个作品。
往后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幕拉开,很多关注度被新的形式和内容所分流。那些历史上曾经剧烈变革对于经历者、知情者与后来者是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意义的。这些多元和冲突是否可以引起更多、更年轻的关注和共鸣是一个待验证问题。
这部作品未来如何不得而知,如何处理好跨越发展、社会治理、思想建设、武装力量、政治建设、宗教问题、国家种族等等难题,是个大象披着枷锁跳舞的过程。这一孤品神作能达到如何高度?
只能寄希望于作者能够安心填坑,千万不要鸽了。
最后祝:文主席万寿无疆,马督工永远健康!萧主任满面红光!
「图片来源及授权」
图1 图2: 从元老院的政治版图谈起 --关于《临高启明》故事和人物的一些统计与分析
图3: https:// zhuanlan.zhihu.com/p/14 5888214
CC BY-SA 3.0协议文本
20200721 14:48于江西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