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
寻山志
》,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
齐高帝
引为诸王侍读,后拜
左卫
殿中将军
。30岁左右,拜道士
孙游岳
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
许谧
手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
仙学
思想,揉合道、佛
二教
观念,主张道、儒、释
三教合流
,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继
陆修静
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撰成《
真灵位业图
》,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
等级森严
的神仙世界。他还整理《
神农本草经
》,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
本草经集注
》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卷)。其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
真诰
》《
登真隐诀
》《
养性延命录
》《集金丹黄白方》《
药总诀
》《
华阳陶隐居集
》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
草隶
,其画
清真
。书画有《二牛图》《
山居图
》《
瘗鹤铭
》等。
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承传人。他游历山水,搜访
道经
,在茅山正式为上清道士期间,为了弘扬上清经法,撰作了大量的
道书
,特别是撰写了带有教派史性质的《
真诰
》。该书对上清经的传授历史作了系统的叙述,对上清经的来源、出世作了种种神化的描写。由于陶弘景在茅山期间主要传授上清经法,并对上清经法的弘扬作了不少工作,加上他本人的名气很大,甚至在朝野中有很多信仰者,所以从他开始,茅山实际上成了上清派的中心。再加上继陶弘景之后的茅山历代传人,大都是较有学问和名气的上清道士,所以茅山一直保持着它在上清派中的中心地位。这样,从陶弘景开始,茅山实际上代表了上清派,于是人们便将这之后的上清派径称为茅山宗,并以陶弘景为茅山宗的创始人。
茅山派
自陶弘景开创以后,历经隋、唐,直至两宋,人才辈出,在道教诸派别中一直占居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