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是冬歇以后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诗句描绘的就是清明至谷雨时节日益忙碌起来的田间耕种场景。
许多民间流传的农谚与清明耕种有关,比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此时不仅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播种,也是瓜豆、棉花、林木种植的好时节。清明前后,人们应时而动,忙着在田地里耕种、施肥、除草、灌溉。不过此时北方降水仍然较少,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做好春灌工作,防范春旱对春播和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清明节气还有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习俗。比如,一些地区会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春祭活动,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一些地区则会举办土地公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以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敬意和祈愿。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传统,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会回到故乡祭扫祖先的墓地,扫墓之后还会举行一些传统活动,如踏青、荡秋千等,以缓解悲伤之情,表达感恩祖先、感谢生活之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清明节气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人仍然会回到故乡扫墓,但更多的人则会选择通过祭祖堂、献花、上香等方式来缅怀逝去的亲人。清明节也是植树日,此时气候适宜,种植树苗的成活率高。在崇尚绿色、环保的今天,人们也会选择在先人墓前种植一棵树,让在世的人有了思念的寄托。
另外,一些地方也会组织一些与清明节气主题有关的活动,如清明文化展、诗歌比赛等,使“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得到延续与发展。
除了祭扫祖先和缅怀逝去的亲人外,人们还会食用清明花饼、青团等,这些都是与清明节气有关的传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