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比海更深》
简介:
《比海更深》是一部日本电影,由是枝裕和执导,聚焦小家庭,讲述了碌碌无为背后的不甘平庸,现实而温情。
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有这种魔力,离开歇斯底里,那个分明想要尖叫的人却哑着声。当漫长的镜头专注于琐碎和平庸,其诞生的作品无疑是乏味的,而乏味大概是另一种深刻。
已显破旧的小区,笼着灰黑色的寂静,只有尖锐而机械的广播找人在冲撞你的耳膜,仿佛是要宣告:生活的重压之下,人们都在隐忍度日。可你又不会感到不堪重负,因为是枝裕和是温柔的。他不急不缓地将此间那些略显温情的细节呈现出来,好像细心浇灌着某朵盛放于黑色荒原上的玫瑰。
所有人仍是幸福的,老母亲的屋子里总是亲情氤氲,老人们也会聚在一起谈论贝多芬,好像生活从来不曾使谁绝望。
一个窘迫的家庭似乎本该是这个样子。儿子和女儿无休止地索取,又意外地保持有孝心;两姐弟互相疑心对方对母亲的真诚,但仍旧彼此关照;妻子对交不出抚养费的前夫满腹怨言,却依然准许对孩子的探视;赌鬼父亲宣称从不读儿子的书,私下则引以为傲……这些支离破碎的,又藕断丝连着。
在这什么都善变的世间,亲情,大概是最长情的一种吧!
人们总说大器晚成,有时也是无可奈何地自我慰藉。五十多岁的良多,让我想起了顾城,在自己的世界里风生水起,到现实面前却一片狼藉。已经不再年轻,事业的顶峰是二十年前那个不大不小的文学奖。这个彻头彻尾的赌鬼,为了生存,兼任不光彩的私人侦探,勒索被调查者,放低姿态开始写起了漫画,他的人生好像也就这样了。
可是我半分也轻蔑不起来,他挣扎地那么用力,即使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对纯文学的偏执仍在那里。而这许多年,他能聊以自慰的,也不过是一句“大器晚成”而已。
过去朴树带着无边落寞唱《平凡之路》:“易碎的,骄傲着……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褪去那些不切实际,赤裸的生活总是这样,真实,并且残忍。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有选择权,选择庸碌幸福地老去,或者偏执潦倒地抗争
显然良多选择了后者,这意味着此后不再漫长的路将与孤独为伴,尽管他过去那些疯狂生长的野心,在生命之河年复一年的冲洗下,也已所剩无多。
我们习惯了将自己的错误归罪于时代。这个小小的时代啊,把纯文学挤到了边沿,那些执着于此的人,因此显得格格不入了。是谁的错呢?如果时代无罪,那时代下的人们呢?我们走失在浮华和喧嚣的迷雾里,永远步履匆忙,永远躁动不安。
当外遇女崩溃地问出“我的人生到底从哪里开始不正常了”时,我害怕了,原来,生活从某一刻起,就再也回不去了。就像良多再无法挽回前妻。
现实这杯酒啊,还是一饮而尽的人多。良多的前妻最后感慨:都是成年人了,光靠爱哪能活下去。于是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带着仅剩的一点眷恋。老母亲也说,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都不曾爱一个人比海更深。
也许生活的意义本在于此,学会隐忍并不意味着苟且,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接纳那些不尽人意。
人的生命,一旦过了某个节点,就显得脆弱起来。年迈的母亲开始担心自己会突然死去,于是在暴风雨的夜晚将儿子的胎盘交给他人,大概是想说:“如果我走了,还烦请照看。”也正是生命的这种易衰,使得人们一代代传承。
在良多把所有的彩票送给儿子的那一刻,他荒唐的生活终于告结,而儿子梦想正在生长。
所谓幸福,与其说是得偿所愿,不如说是追逐某种只有不放弃才能得到的东西,过程永远是重于结果的。
是枝裕和很狡猾,他留下了一片空白,所以没有人知道良多最后有没有大器晚成。但我情愿他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