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的名言。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是,你會照這面鏡子嗎?

梁漱溟與馮友蘭關系甚密。上世紀70年代,馮友蘭迫於壓力,違心地發表了大量批孔的文章。梁漱溟認為馮友蘭為迎合時務而卑躬屈膝,與之絕交。馮友蘭九十壽辰時,邀請梁漱溟參加,梁漱溟斷然拒絕。有人對馮友蘭說:“時隔多年,他還不來,實在是有些過分。”馮友蘭說:“當年雖是出於無奈,但終歸違心。他因為我‘變節’而與我絕交,現在還不肯往來,細思起來,是因為我改過之心不誠。”馮友蘭托女兒給梁漱溟寄去自己的《三鬆堂自序》一書,書中對自己當年的言行作了深刻反思,滿心懺悔。梁漱溟讀后大為感動,兩位老人終於在晚年恢復了交情。

西諺有雲:“如果鏡子中的形象不美好,不是鏡子的錯,是你沒有認真打理自己的儀表。”他人是你的一面鏡子,如果對方對你的態度不夠友善,不要急著去指責對方,而應先反省自身,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令人介懷的事,自己改過的態度是否不夠誠懇?別人對你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做事的態度。

李雪健剛進入劇團的時候,隻能跑龍套。其他人演出時,便在台下觀摩。一位同事經常小聲在李雪健耳邊說:“這些主演,也就那樣。咱們單位就是論資排輩,不給新人展示的機會,如果讓咱們當主演的話,肯定也能演好!”而李雪健卻認真盯著台上演員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暗自揣摩學習。他還說:“能跑龍套就不錯,能跑龍套,就証明還有實現夢想的機會!”劇團領導對李雪健的態度和演技都很看好,后來他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多,終於成為大明星。而當初那位一直抱怨的同事,卻一直都在跑龍套。

有的人照鏡子,隻看到眼角日增的魚尾紋,因而滿腹抱怨﹔有的人照鏡子,卻是對著鏡子,看自己嘴角向上揚多少度才是最美的笑容。網上流傳一句話:“多一分心去抱怨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完善自己。”那位同事滿腹抱怨,卻看不到自己演技的不足,最終碌碌無為﹔而李雪鍵卻是認真地學習別人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最終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信任,贏得了機會。

宋朝時有一條規定是“任子恩例”:父輩的官銜越高、戰績越多,子女享受的福利就越多。當時,岳飛是朝廷第一大將軍,戰功赫赫,卻從不為了子女申報功績。宰相張浚對岳飛說:“全國上下的官員子女都因為父輩的榮譽而享受福利,不少人更是因此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你這樣做,不覺得對子女不公平嗎?”岳飛回答道:“因父輩功勛而成材的確實有,而也有很多官員的子女卻因此而變得輕狂、浮躁,甚至為所欲為。身為一個父親,首先要教會孩子們的是自律和拼搏。”果然,岳飛的子女長大成人后,素質要比其他官員的子嗣高得多。

美國作家艾默生說:“短淺的眼光限制了我們。”以人為鏡,假如目光短淺,看到別人有所得便扑上去跟風,往往會適得其反。他人是你的鏡子,但想要照得好,就必須有長遠和全面的目光。既要看到別人的得,更要看到別人的失﹔既要看到現在,更要看到未來,這樣才能作出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以人為鏡,能使我們進步,也能為我們贏得友誼和尊敬。但這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你要會照鏡子。用真誠的心、智慧的眼,認真審視“鏡中”的自己,你會得到更多。

《新湘評論》 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