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玉帝名张坚,字刺渴,疑为民族语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述:
天翁姓
张名坚,字刺渴,渔阳
人
。少不羁,尝罗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天刘翁责怒,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乘天翁车骑白龙,振策登天,天翁追之不及。坚既到天宫,易百官,杜塞北门,封白雀为上卿。刘翁失治,徘徊五岳,作灾。坚患之,以刘翁为太山太守,主生死之籍。
认为玉皇大帝姓张,叫作张坚,是古代京津一带的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民族语的流变导致的现象。“坚”疑即匈奴语“撑犁”、“祁连”的合音,本就是“天”的音。“天”在北方民族语中,如清语又作“阿布卡”疾呼即“刺渴”。再者蒙语之“腾格里”疾呼脱音也极似。由是可知“坚”与“剌渴”是互译之语,都是汉语的“天”之意。
玉皇大帝姓张的原因,因为这个故事演绎在汉末太平道张角黄巾起义,意在“张姓”取代“刘姓”天下,后来这个故事流传日久,便成为玉皇大帝的一个身份缘起。张角,本身即河北巨鹿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便自认为是玉皇大帝的正义之师。
“张坚”盖即是张角结合民族语杜撰出来的“张氏天翁”,谓其是“渔阳人”,也即今京津一带的人士,秦汉渔阳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之地,尤其是北方民族在这里交错,故张角在演绎张天翁的故事时,借用了民族语“坚(祁连)”、“剌渴(阿布卡)”,显然有拉拢联合异族之用意。
不过,黄巾起义军很快被汉朝所镇压,以失败而告终。
但玉皇大帝为张坚的故事,在民间却流行起来了,加之张
角
太平道后融入了明教,被尊为祖师,便形成了玉帝张坚的一种信俗文化。
张天翁取代刘天翁之后,刘天翁成了泰山太守之神。
张天翁则至今在北方地区仍然存在着“天地爷,本姓张”的信仰,这正是张角太平道“张天翁”、“玉皇大帝姓张”的文化孑遗。
其实,姓张的古典神仙还是比较多的,比如
灶王爷张单、痘神大元帅张健、文昌帝君张亚子、火龙真人张三丰
等等非常之多,原因可能与自古张氏善于从事道教活动有关,如前述
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五斗米教创始人天师张道陵
等都是举家族之力,世代创传道教的,自然在演绎神仙故事时对张姓有所偏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