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行中国桥 | 有哪些让世界侧目的中国桥
作者/建筑师的非建筑
五行缺火的中国桥
钱塘江大桥,是小学课本上就说过的著名桥梁工程师茅以升建造的,“钱塘江桥”这四个字正好对应中国五行的金木水土,唯独缺一个火。但这座桥曾经大“火”过一次。
钱塘江大桥
这是一座大型钢铁铁路公路双层江桥,1937年,在那个被网络上诸多人士标榜的德国“油纸包”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大桥,证明当时中国的造桥水平堪称世界领先。
然而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略中国,9月这个大桥刚刚修完,茅以升还在领人检查桥底沉箱的质量,日军的轰炸机就进入了我国。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南京工兵学校的一位丁姓教官找到了茅以升,因敌军逼近杭州,需要炸掉钱塘江大桥以配合抗战战略。
就在埋好炸药的第二天,茅以升突然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上海战事爆发,大量百姓要渡江逃难,每天有数万人渡江,渡船已不够用,要立即开放大桥。至此,钱塘江大桥的第一次使用,是伴随着大量的难民涌入的,整整一天大桥被挤得水泄不通。等到了12月,杭州危如累卵,铁路已经开通运人,据当年统计,每天过桥撤退的火车有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
钱塘江大桥刚刚建成后的第一次使用就经受了如此大的承压,足以见此桥的建造技艺高超,但历史的脚步让它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12月23日下午1时,炸桥的命令下达,2小时后,接线工作完毕。结果一直等到5点钟,才彻底驱散逃难的人群,引线拉起,大桥被炸断。这座耗资160万美元的大桥,就这样在通车的第89天坍塌在日军侵略的战火中。
茅以升后来的回忆中说到,炸掉钱塘江大桥,就如同掐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原来说钱塘江桥五行缺火,这下不缺火了,桥被炸断了。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他的愿望直到1946年才得以实现。抗战胜利之后,钱塘江大桥被修复,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性工程之一。
如今,因战火毁桥的故事已不会重演,我们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钱塘江大桥
让世界侧目的中国桥
目前世界排在前列的大桥,半数以上都是中国所建造的,尤其在多山的江南丘陵、险峻的云贵高原,一座座桥梁让这里如履平川,此次我们跟随 别克寰行中国 ,亲身体验横跨河山钢铁桥梁的壮丽景象。
西南山区
外媒点赞的中国桥
贵州北盘江大桥
贵州北盘江大桥,是一座上承式推力转体式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桥面距江面高差达280m,高于世界上大多数的摩天大楼。
这个大桥的意义在于,让九曲十八弯的云贵高原,变成了通达大道。让曾经贵州到云南5小时的车程,现在仅仅变成一个小时。
其技术也非常神奇,使用的是双向预应力混凝土,简单点说,这个东西有点类似于对钢筋预先施加力量,然后用混凝土进行浇筑,可以说这种技术当年是对原来拱、桁架等结构的一次革命,我们把这种技术和跨度如此巨大的桥结合起来,而整个桥的悬索部分都是直接在基础上进行的模块式拼接,这种搭积木一样的建造方式,应该是极为费料费钱,但中国却给出了一个奇迹!
BBC还特意给它拍了一个纪录片,按照西方的评论“中国只花了10.3亿人民币,造价之低让国外网友都炸锅了!要知道在纽约,地铁第二大道线可是耗资45亿美元才建成。”
预应力混凝土,弯曲应力以及纵向的剪切应力一直是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四个第一,创纪录的中国桥
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的矮寨大桥,是中国峡谷造桥技术的另一个典型体现。
寰行中国途经湖南湘西矮寨大桥
这座特大悬索桥,横跨德夯大峡谷,落差达400多米,主跨1176米,沟通湘渝。
四川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蜀汉无法从巴蜀通过连绵群山进入荆州以及长江下游,只能走祁山这条非常艰险的山路北伐。当年刘备丢了荆州,最后只能很艰难的让大军排成一条线翻山越岭,最后被火烧连营。诸葛亮六出祁山征伐,最终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寰行中国途经湖南湘西矮寨大桥
如果历史能重演,当年若有了矮寨大桥,刘皇叔搞不好就一统三国了。
寰行中国途经湖南湘西矮寨大桥
如今的这项工程,可以说是真正地改造了自然。矮寨大桥也有着四个“世界第一”的成就,一是大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创世界第一。二是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三是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四是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也正因如此,寰行中国的行程并没有被湘西的山区阻拦,顺利来到山水俊秀张家界。
矮寨大桥下的九曲山路,以及其沟通巴蜀、荆湘的位置。
艺术和工艺的完美结合,绝美的中国桥
寰行中国探访了世界第一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
大峡谷玻璃桥由于实在搞得太艺术了,还有个更文雅的名字,叫“云天渡”。
桥主跨430米,直接跨过峡谷,桥面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
寰行中国探访了世界第一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
当时BBC过来拍纪录片,让一群人用铁锤砸玻璃,第一层玻璃完全碎掉,但是却完全没有断裂形变,不影响使用。这是由于对钢材的精准掌握,足以让我们胜任这种和自然合二为一的绝美设计,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从木造建筑开始,就最求的自然架构与天地的统一。
回归传统,古典风雅的中国桥
芷江龙津风雨桥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没有忘记回归传统,在世纪之交,曾修复了历史上沟通湘黔的芷江龙津风雨桥。
寰行中国寻访了历经400多年的芷江龙津风雨桥
位于湖南怀化芷江县的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风雨桥是这里的侗族一种常见的桥梁形式,有点类似西方的塔桥,桥上面是建有吊脚楼的,可以让行人休憩避雨。该桥多次因为自然灾害被毁,甚至经过日军多次轰炸,但还是在政府和人民的屡次修缮下,保存了下来。
随着中国桥梁技术的急速上升,古建筑的研究也与时俱进,这个历经400年沧桑的大桥,最终被修复,以温婉而不失傲骨的姿态,踏入21世纪。
其实除了这种峡谷大桥,如今的杭州湾、南海周边,也有着跨度极长的跨海大桥,让曾经需要轮渡才能走过的地方,开车半小时即可通行。
中国的基建能力,在世界上可以提升得如此之快的原因,一方面是工程师因地制宜不断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集中力量改造自然的民族传统。随着西南山区、东部沿海的峡谷大桥、跨海大桥越来越多,如今的中国桥梁建造越来越成体系,无论是预应力混凝土的浇筑,还是悬索的装配,基本都成了模块化工业化的成果,甚至可以预测以后的中国大型桥梁,或许可以像积木一样出厂拼装,以指数形式的增多。总有一天跨越山区的大桥会打破“老大难”山区的闭塞格局,让道路更通畅,让交流更便捷!
一个钱塘江大桥炸掉了,五行齐全的中国,在五星照耀下,也该回到历史上该有的位置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