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的做法则是在东西两陵同时选址,优者入选。经著名堪舆家江西巡抚
陆应谷
等人反复相度比较,文宗又多次亲临现场阅视,最后选中了东陵的平安峪。
定陵于
咸丰
九年(1859年)四月动工,至
同治
五年(1866年)告竣,耗银313万多两。营建期间,朝廷内部曾发生了一次定陵规制之争。工部右侍郎
宋晋
建议定陵应仿照慕陵规制而建。经群臣会议,认为定陵工程已全面铺开,大局已定,许多建筑基址已定,石像生等石件已做成,许多木、石材料都已在按尺寸制作,如果再改规制,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也会延误工期,因此仍按原祖陵规制营建。宋晋的建议虽未被采纳,但定陵在营建中吸取了慕陵的许多做法,如不建圣德神功碑楼、不建二柱门、后院收小改窄、取消地宫内的经文和佛像雕刻、地宫顶改用蓑衣顶等。同时,定陵也有一些独创,如取消隆恩殿东西北三面的石栏杆;在方城的月台和礓䃰两侧增加石栏杆;方城前礓䃰
改为上下两段,中间设缓步平台等。定陵的规制为后来穆宗的惠陵和德宗的崇陵所效仿,因此,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清代陵寝史上是一个转折点。
由于定陵的营建正处于清王朝的危难时期,其间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被毁、文宗出逃并死于避暑山庄,内外交困,财政极度困难,所以工程曾一度中断。且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不得不大量使用宝华峪旧料。因此与其它陵寝相比,定陵不仅工期长,而且质量也较差。
文宗死后,因定陵尚未建成,其梓宫及其原配嫡皇后孝德显皇后的梓宫先在东陵隆福寺行宫暂安。同治四年(1865年)定陵基本建成,同年九月二十二日,文宗和孝德显皇后的梓宫同时葬入定陵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