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隋唐时期奠定了杭州城市格局与景观风貌的基础,那么吴越时期则伴随着三次扩城,使杭州成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山水城市。今天,小编就带您去看看1100多年前那个国泰民安、富甲一方的吴越杭州。

公元907年,吴越国成立,定都杭州,这是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建都之始。当时的五代十国干戈扰攘,四方鼎沸,战乱频繁,使得一些大城市衰落,唯独吴越国社会比较安定。这也是因为钱氏王室实行的一系列“保境安民”政策,战争破坏较少,使得吴越的经济和文化得以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年以来,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同时拥有了“天上天堂,地上苏杭”的美称。

吴越国王钱镠在建都杭州时,为了巩固其地盘,加强防守力量,对杭州城进行了三次扩建。890年,组织民工扩筑杭州城,周围共50余里,名“夹城”;892年,再扩筑杭州城,周围共70里,设城门10座,水门3座,名“罗城”;910年,钱镠扩展杭州罗城30里,在凤凰山营筑子城(王城)。至此,杭州内有子城,外有夹城和罗城,共三重。

钱氏捍海塘遗迹

钱王射潮

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现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从此,杭州这个新兴都市进一步崛起,赶上并超过原来浙东、浙西和苏南的其他都市。杭州当时潮患制约了城市发展,吴越国王钱镠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了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海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还动用民工凿平了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而历史上五次西湖疏浚中第二次就是在吴越国时期,钱镠组织了千人撩湖军,大规模疏浚、保护西湖,使西湖不被葑草淤塞。

在经济方面,五代时,南方诸政权中,吴越国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在钱镠“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手工业、商贸业和文化事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使吴越的经济和文化跑到了五代诸国的前列,也使钱镠成为这一重大转移的重要功臣和开拓者。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江三角地区的繁荣是始自钱王开创的吴越时期。

在宗教文化方面,吴越国统治不到百年,可在杭州境内却兴建了150多座寺院与数十座佛塔经幢,当时杭州被奉为东南佛国。


接下来,随小编一起去看看最具代表性的寺庙和佛塔吧!

雪中灵隐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由中原云游入浙江,到武林(现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名曰灵隐。五代吴越国时,钱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建成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并赐名灵隐。

璀璨灯火下的保俶塔

保俶塔建于吴越国时期,位于杭州西湖北缘宝石山巅,天晴时浮屠撑云,金碧排空,七宝玲珑,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被尊称为“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此塔,宝塔焕然一新,人们感其精神并以作纪念便改叫“宝石塔”为“保叔塔”。之后的宋、元、明朝一直都称之“保叔塔”。现在,称其为保俶塔,主要是根据塔身上的碑记。碑记上刻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时名称——“保俶塔”。该塔古时历经宋、元、明、清三代六次重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照之前的古塔原样修葺。塔为八面七级实心砖塔,通高45.3米,背面嵌《重修保俶塔记》碑,塔刹铁质黑色,由宝瓶、相轮等组成。1997年,更换朽坏塔刹。


回顾下本期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