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配饰、包等。我国各民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成就了一部部独具特色的“无字史书”。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藏羌彝文化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这里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储存了民族服饰这部“史书”的“密码”。在这里,不同民族在民族服饰上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又融入了兄弟民族服饰的元素,还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让我们在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中,静静品读各民族服饰包含的文化意蕴,探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彝族服饰。

服饰,历史记忆的载体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服饰是凝固的历史。在一针一线的交织穿梭中,让我们探寻当地服饰的款式、色彩、装饰和图案,感受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等蕴藏于服饰上的文化涵意。

为了纪念族群迁徙史上的坎坷历程,后人会把对先人的思念之情通过高超的手艺缝制在服饰上。相传黑虎羌寨的黑虎将军率领族人打败入侵者并英勇献身,为了缅怀黑虎将军,成年妇女们个个头顶白布帕。直到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黑虎羌寨的妇女们人人头戴白布帕,因其打结很像老虎头,又称“虎头帕”。

甘肃省陇南市、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等地区的白马藏族,常戴插着锦鸡羽毛的毡帽,以此表示吉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项脚村缠黑色头帕的汉族妇女。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藏族头戴插着白色羽毛的毡帽。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傈僳族男子头戴装饰有羽毛的帽子。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男子穿戴也颇有讲究。“兹体”(英雄髻:一种彝族古老的发型发饰),作为彝族成年男子的标志,其缠法与缠髻者的年龄有一定关系。青年人的英雄髻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老年人的往往粗似螺髻,以表老成。英雄髻的尖须也有偏左与偏右之分,这与凉山彝族先民的迁徙路线有关。据文献记载,凉山彝族先民是从云南迁到大、小凉山的。他们沿着不同方向在凉山定居下来,因此不同支系后裔的“兹体”偏向也不同。

康巴藏族的服饰具有华贵艳丽的特点,不少男性的藏袍用真皮镶边,这种习俗也有历史记载。女子的藏袍则以优质的水獭皮镶边,搭配金银珠宝头饰,更显得高贵典雅。如此一套盛装饰物的价格可以高达几十万元或上百万元,是名副其实的穿戴在身上的财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男子头缠黑色头帕。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节日盛装。

经过人们精心缝制的服饰,除了具有御寒挡风、保暖、遮羞等功能,还被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关于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就有个美丽的神话。相传很久以前,纳西族地区凶狠的旱魔放出八个太阳,加上原本的太阳,九个太阳轮番灼烤大地。聪明睿智的纳西族姑娘英姑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背上,并请东海龙王降服旱魔。三多神赶来相助,一连吞下七个太阳,只留下两个,一个做太阳、一个做月亮。三多神把七个冷太阳捏成了七个星星,镶在英姑的“顶阳衫”上,以示表彰。为了纪念英姑,纳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象征勤劳勇敢。含有“披星戴月”之意的羊皮披肩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妇女背饰。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身穿长裙的藏族妇女。

材质,适应环境的产物

依山而居,就有了山的刚毅;逐水而栖,就有了水的灵气。在服饰质地取材方面,藏羌彝文化走廊的传统服饰,根据地域气候特征和物产,凭借传统手工艺让传统服饰形式多样。

依托于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横断山脉的农耕文化,当地人就地取材,用皮革、棉等缝制出适合高寒地区气候的皮毛制品,如披毡、氆氇(藏族的手工毛织品)、羊皮大衣等。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的节日盛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妇女身披白色坎肩,头戴荷叶帽。

羊皮褂在西南地区彝、普米、傈僳和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逢节庆、婚礼等需要盛装出席的场合,人们都喜欢身着羊皮褂。在市场上,售卖羊皮褂的摊位也是人们常光顾的地方,一件上乘的羊皮褂,售价可达上千元。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俄亚大村保留了浓郁的纳西族传统文化,村民会把手工纺织的麻制布匹作为结婚贺礼。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的彝族,在祭祀等隆重场合要穿麻制长衫。

在农耕文化盛行的地区,如大渡河河谷地带的四川嘉绒藏族妇女,则喜欢穿百褶裙和围腰,戴精美的刺绣瓦状帕;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金沙江河谷的藏族聚居地区,因气候温暖,妇女则喜欢穿丝绸质地的百褶裙。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腊呼村羌族妇女服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乡纳西族妇女的麻布衣裙。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藏族妇女服饰。

色彩,表达情感的服饰语言

色彩,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意,服饰的色彩搭配及穿戴场合,在岁月流淌中逐渐形成了特定“语言”。

康巴藏族服饰线条流畅,五彩纷呈。黄色是大地的威德,蓝色是天空的胸怀,红色是护法的庄严,白色是祥云的纯洁,绿色是碧水的柔情,黑色是财富的聚集。康巴服饰形成了特有的色彩服装体系。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男子的红色头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老年妇女缠黑色头帕。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穿黑色服装戴大帕帽的土族老人。

青海土族、四川羌族、云南彝族偏爱红色服饰。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彝族赛装节上,妇女们身着红色刺绣服装,汇聚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凉山彝族以红黄黑三色为主色,服饰、漆器、室内外装饰多为这3种颜色;汉藏语系彝语支的彝族、纳西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崇尚黑色,在他们的文化中,山水、地名、人名等都能体现尚黑的心理特点;白族男女则崇尚白色,在其风俗中,白色最为尊贵。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彝族赛装节上的“一片红”。

美美与共,逐渐融合的民族服饰文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地域性、多样性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而相似的地理环境、文化生态则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使服饰材料、手工技艺上颇具相似性,不同民族服饰的色彩和文化内涵逐渐趋同。

从头饰看,青海土族,甘肃藏族,四川藏族、彝族,云南白族、傈僳族、普米族等喜欢戴盘帽;四川嘉绒藏族,阿坝羌族,凉山甘洛、越西彝族的年轻女子则喜欢戴色彩艳丽、具有刺绣图案的头帕。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甸南白族服饰。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服饰。

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壤的地方,藏族与彝族服饰有相似性。这里的服饰以木雅传统服饰为主,兼有康巴盛装、嘉绒头饰、彝族百褶裙的特色,汉装和藏装混穿现象并存;位于文化过渡带上的嘉绒藏族,西与康巴服饰相融,东、南与羌族服饰相融,北则与安多藏族服饰相融。

除此之外,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相融的情形也很常见。四川省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汉族和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的部分汉族保留着明清长衫马褂的特征,加之受到当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他们在长衫马褂的染料制作、刺绣等技艺上又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绚丽多彩且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民族服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是“活态”的文化传承。多个民族在藏羌彝文化走廊上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文化。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不会过时,仍会为各族人民服饰文化的融合发展锦上添花,并欣欣向荣。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长柏乡汉族妇女服饰。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嘉绒藏族妇女的穿着。

石薇  胡琪(见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