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大概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了,诗和画完美结合,相得益彰。钱杜在《松壶画忆》里探讨题画诗的源流说:“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可见,题画诗大约始于宋代。这首诗就是苏轼给僧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题的诗。

本诗第一句给我们一个映衬的远景,扑入眼帘的是初春的美丽景象:翠绿的竹子占据一角,几枝粉红的桃花伸展在外,竹与桃色彩绚丽,相互映照,显得疏朗有致、轻盈明快。

第二句转入近景,聚焦于春江中游弋的鸭子,静态的画面通过诗句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动感。而且,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亦耐人寻味。

第三句又转入静态描写,蒌蒿和芦芽欣欣向荣,正体现出初春万物昭苏、生机勃勃的生动景象。接着第四句又聚焦于春江中欲上的河豚,给人一种奋发跳跃的遐想。

总之,从技法而言,这首七绝一句一景,动静结合,远近各表,有浓有淡,有主有次,与其说是在写诗,不如说是在画画。苏轼本身也是个画家,他其实是用绘画的思维来写这首小诗的。

从境界而言,这首诗传递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活泼泼地”,一切鲜活的景物之中,仁心洽焉,天机蕴焉。

单衣欲携病酒,更谁怜过絮?

黯云水,无计飘萍,一去山远天暮。

宴前事,杯深梦浅,无端记取恩仇语。

向人边,花影频欹,别情休诉。


四载曦园,剑冷意断,叹功名未许。

独留醉,闲月闲花,笑看诗白衣素。

醒踟蹰,人间律例;

梦徘徊,天宫仙曲。

漫吟魂,千里江南,伴云归处。


绛珠碧落,紫玉空还,断肠寄旧旅。

墨已尽,雁鳞羞度,并影回廊,

一笑花前,怯禁微雨。

凌波怨曲,陈王惜赋,春江烟月孤舟渡。

怕回眸,灯火阑珊处。

红楼旧约,应随无信东风,泪飞顿作尘土。


山城锦绣,极目登临,望并江锁雾。

任胜景,书成别恨,泪染长襟。

铁板红牙,唱遍金缕。

流觞问醉,长亭心事,天涯踪迹年年草,

共行舟,一路江南绿。

伤心歌乐群山,渺渺尘烟,别来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