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先辈致敬
浙江大学百年来的历史上,名家璀璨、硕果累累。前辈们潜心钻研、披肝沥胆的智慧结晶,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著作几十年来历久弥新,在学校发展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本专栏呈现的老书,来源于“老书的故事”图书特展,是跨度近一甲子时光中的点滴,与科学相关、与文化相关,与浙大精神相关,与浙大人相关。
《昆虫分类学》:数十年磨一剑
出
版信息:
昆虫分类学,蔡邦华著,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
索书号:
Q969/BC1.1/1 Q969/BC1.1/2 Q969/BC1/3
蔡邦华(
19
02-1983
),
昆虫学家。
自1928年起三度任教于浙江大学。1938年后重返浙江大学任教至1952年。1940年开始担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达13年。抗战结束后,为华家池校区的重建做了精心的规划。
1924年,22岁的蔡邦华受聘成为北京农业大学最年轻的生物系教授,主讲昆虫学;1927年发表第一篇《中国产蝗科三新种》的研究论文。抗战时期随浙江大学西迁,主持学院工作的同时,争取一切时机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昆虫学研究,年年主持出版《病虫知识》。同时,他还担任“昆虫分类学”课程的讲授,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同时,不断搜集国内外大量资料,这也无意间为后期编写专著做了大量前期准备。
1952年后,蔡邦华调往科学院。百事待兴之际,泛滥的虫灾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央提出了在五年计划之末将防治虫灾提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要解决虫害问题,首先要了解掌握昆虫的生物特性和在生态链中的位置。昆虫分类学是研究昆虫学的入门,也是这门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时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副所长蔡邦华就此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工程,他主持创建了一套害虫预测预报制度,更是在数十年积累的基础上,将任浙大农学院院长执教“昆虫分类学”期间的讲稿再加整理,延续30年,完成了上、中、下三册体量达110余万字的《昆虫分类学》,创建了昆虫分类学新系统。
《昆虫分类学》将先前根据形态学的单一分类方式扩展到34目分类方式,囊括了形态、生理、生态等多方面内容,作为系统讨论的指标。在等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等5个目类群的研究上,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昆虫分类增添了新属、新亚属、新种团、新种和新亚种,共达150多个。
[1]
黄复生
,
候陶谦
,
殷蕙芬
.
悼念我们的老师蔡邦华教授
[J].
昆虫分类学报
,1984(01):79-54.
[2]程家安主编. 蔡邦华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67-72页:蔡晓明,《昆虫分类学》是蔡邦华对我国昆虫学事业的重大贡献
整理人 | 杨苗婧
来源 | “老书的故事”图书特展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档案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
排版 | 000
每日推荐一本党史学习教育好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