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工業化

機器大工業 在公民經濟中發展並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 。它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 技術改造 ,使生產日益社會化,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城市迅速發展。有 社會主義工業化 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它們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 第二產業 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征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 傳統農業 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 農業現代化 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總是以貿易的發展、市場範圍的擴大和產權交易制度的完善等為依托的。

狹義的工業化 ,有代表性的是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 中的定義, 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及其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廣義的工業化 ,有代表性的是 張培剛 提出的定義, 一系列基本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 ,不僅包括工業部門的發展,也包括“工業化了的農業”的發展,這與一般只強調工業自身現代化的工業化定義明顯不同。

工業化是一個世界性概念。只有在商品生產有了一定程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世界市場,並且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世界性的情況下,才會有工業化過程;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也只能在和世界各國的橫向比較中進行。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在人類歷史上,工業的發展已經歷過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進了工業化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工業化又必然具有不同的內涵。

工業化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整個國民經濟中工業發展程度,與世界上先進的工業發展程度相比較的指標體系,而不是工業中某一部門、行業或某種產品的工業發展程度。

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征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 工業化國家 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 勞動組織 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範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點狀分佈),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佈狀態。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 水土流失 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工業化的內容

勞動資料 的現代化。在主要工業部門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最新科技成果。

工業管理的現代化。在工業管理中,採用現代化的 管理體制 、合理化的生產組織、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和電子電腦化的管理手段,達到優化 資源配置 ,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目的。

勞動者和管理者 知識結構 的現代化。勞動者和管理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普遍提高,在業職工構成發生變化,即在整個工業人員中,技術人員的比重將不斷上升,直接生產工人的比重將逐漸下降;在工業管理人員中,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會迅速增加,而非專家職業的人數會減少。

工業部門結構 的現代化。技術密集型工業的比重日益提高、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是 工業部門結構 高度化的主要標誌。

主要 技術經濟指標 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例如,主要 工業產品產量 勞動生產率 、主要原料和能源的消耗水平、資金占用、先進機器設備的自給率等一些指標,都應該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

勞動資料的現代化是工業化的核心,工業管理的現代化與勞動者和管理者 知識結構 的現代化,是實現勞動資料現代化的基礎,工業部門結構的高度化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是工業化在結構上和功能上的綜合反映。

工業化的特點

技術革命和機器大生產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轉換。機器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越來越廣泛使用,取代手工生產方式,不僅工業,而且農業、 服務業 等逐步採用先進的機械化、電動化、信息化的機器設備從事生產。傳統工業化的標誌是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

不斷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業化的靈魂,是工業化的精神動力,無論是技術的革新還是市場的開拓、企業規模的擴大,無不是在這一動力的推動下實現的。

專業化分工日益深化,促進結構不斷升級。在工業化階段,同類產品的生產不斷集中,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獲取規模經濟效益;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和拓展,新的產業相繼涌現;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動,產業結構沿著農業、 輕工業 重工業 、第三產業的方向依次升級。生產集約化程度沿著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幾個階段依次演進;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也往往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而產生變遷。

普遍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重要的硬約束。發展的條件不同,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等約束的途徑和方式不同,必然產生了工業化道路選擇的模式差異,帶來了不同的發展影響和增長績效。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資源消耗型的,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建立在資源高投入的基礎之上,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

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工業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工業化的實質是經濟結構的轉化過程,是農業份額的下降和非農業份額上升的過程。工業化的進程表現為主導產業不斷更替、產業不斷創新的過程,產業轉換能力是一國經濟發展能力的主要決定性因素。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階段,工業化的起點不同,道路不同,技術革命的內涵不同,工業化的速度也不同。如英國基本實現工業化經過了一百多年時間,日本用了70年,南韓用了30年。我國推進工業化經過了五十多年,至今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艱巨的歷史任務。

工業化是一個綜合的戰略。工業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不僅 經濟總量 和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社會、政治、法律、文化、觀念及習俗也會相應發生變革,從而實現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現代化向前發展。

工業化是一個必然的階段。由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這是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化是承上啟下的經濟形態,是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階段。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由落後狀態轉變為發達狀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工業化的模式和工業化水平的衡量標準

依據發動者是政府還是個人將工業化分為三類:一類是個人或私人發動;一類是政府發動;一類是政府和私人共同發動。大致上講,可以將英國、法國、美國的工業化歸為私人發動型,前蘇聯歸為政府發動型,日本和德國歸為政府和私人共同發動型。一般來說,私人發動的工業化往往屬於“漸進型”,政府發動的工業化則屬於“激進型或革命型”。漸進型工業化往往始於消費品工業如 紡織工業 和食品工業,激進型工業化則往往始於 資本品 工業如重工業。

參考大多數學者普遍採用的指標體系和衡量標準,反映工業化階段演進的核心指標有以下幾個。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化初期人均GDP一般為280~560美元,中期為560~1 120美元,後期為2 100—3 300美元。

製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生產增加值的比重。國際上的劃分標準認為這一指標低於20%為非工業國,20%~40%為正在工業化的國家,40%~60%為 半工業化國家 ,60%以上為工業國。

就業結構 。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工業化初期為80%以上,中期為50%~` 80%,後期為25%以下。

城市化水平 。一般認為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應在60%以上。

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概念及其關係

深刻把握“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涵義,首先要求人們要清楚地認識什麼是信息化,什麼是工業化。“化”是指一種趨勢,一種進程,也可以指由一種特定的力量(包括技術、觀念、文化和自然氣候等)引起的持續的改造狀態。

從字面上理解,信息化是指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出現的、以信息作為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源的一種持續的社會改造和進化過程。也就是說信息和信息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引起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化是指相對於農業來說出現的以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占一個國家的主導地位的過程。通常是指以機器大生產的應用過程為主要特征。按照《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權威的定義,工業化乃是機器大工業誕生以來 經濟結構 的變動過程。 “一種明確的工業化過程的一些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說來,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製造業活動和第二產業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許因 經濟周期 造成的中斷除外。其次,在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就業的勞動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趨勢。在這兩種比率增加的同時,除了暫時的中斷以外,整個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這樣看來,信息化也應該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過程,而且最先導致經濟結構出現明顯的變化。

進一步來看,信息化與工業化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兩個重要的社會發展階段,是人類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的兩個基本標誌。我們知道,由於科技進步和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而引發了社會的結構性變化。按照通常的自然邏輯來看,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業化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西方發達國家從上個世紀中葉開始的信息化高潮,是建立在高度的工業化基礎上的,是工業化和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當然信息化的發展,也會促進和改造工業化。目前,信息化和工業化正處於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中。但是人類發展的順序並不一定是直線型的,也就是說在某些落後的地區不必完全遵照“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即定技術發展路線,而是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那就是我們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經驗——“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一種互助合作的關係—— 新型工業化道路 和有根基的新型信息化模式。

這裡還需要特別註意的是,社會 跨越式發展 並不等於可以直接跨越工業化。在人口眾多、素質不高、社會發展多樣化和多層次化的情況下,要普遍進入信息社會,工業化是一個必須的過程,而不能被整體上跨越。實現社會中的跨越發展決不是不要工業化,而是如何協調好工業化與信息化兩者之間的發展關係,利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