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的故事多!一般人的故事少,不是因为他们正常,而是因为他们在不正常的社会里不能自由地表达,因为他们虽懂人情世故却不能仁守人情世理,熊先生却智及而仁守了,所以他的故事多。其弟子牟宗三曾说自己老师的生命是一个“真生命”!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十力”者,出自佛典《大智度论》“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用来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力量。后来,世间出了一个叫做熊继智的人,居然径直把这两个字取来做了自己的名字,动辄自称“熊十力菩萨”,牛气冲天。
当然,熊十力也有牛的资本,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道释、要归于儒,自成一家,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学说影响深远,后来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高足;熊十力被尊为一代开宗大师、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先看一幅字吧——
熊十力致徐复观信札
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观后感,我的答案是:乱。
乍看很乱,细看还是乱——
可是写出这些乱字的,竟是这样一个干干净净的老者——
像这样的白胡子老头儿,我们喜欢用一个词形容:仙风道骨。
可他不是仙,也不是道,而是地地道道的国学大师,他叫熊十力。
熊十力的学问很大,他从佛学打出来,打进儒学去,有很多著作。什么著作就不介绍了,因为介绍了你也看不懂。
还是继续看他的乱字——
看到这里,忽然有了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上两帧是颜真卿的《祭侄稿》,对比熊十力的手札,居然有一种莫名的神似。
在关于熊十力的文字记载中,很少提到他研究书法,更不知他的师承。但在他笔下,无论字法章法,似乎都与颜真卿的行草暗通——
牟先生曾回忆说:熊先生的信是很难看的,写的字表面上看是很不成样范的,但是仔细看,那种字也不是常人所能写得出来。熊先生写信的毛笔根本是秃笔,信纸也不是通常的信纸,随便什么纸都可以拿来写,写的字很难看,不常看的人不容易看懂,但是他写的并不潦草,当然就更不是草书,可以说都是正字。写完信以后,先拿墨笔点一遍,再拿朱笔来圈点,大体每封信都要点过两三遍,所以熊先生的信很少有错字,也没有略句,凡是发现少一两个字都填上去,整句整段都清清楚楚,句法都是很完整的,没有模棱两可的地方。
熊十力的字,初看杂乱无章,但越是细看,越有味道。其中,有笨拙,有鲁莽,但更多的是天真烂漫。似乎随手写来,恣意为之,全无挂碍——
偶尔写完一页,似乎用墨不过瘾,竟用红色将句号填满,像在画梅花——
学问家的字,是很难欣赏的。因为学问越大,越拿技法不当回事,可是欣赏起来,如果没个笔法墨法章法可看,似乎就不好下嘴了。
所以,鉴赏家发明了一个词儿:书卷气。但凡遇到技法好的,就说缺点书卷气;碰到技法差的,就说有点书卷气。总之不冷不热,让写字的别气馁,也别得意。
我不是鉴赏家,也看不出熊十力的字有什么门道,可就是挺喜欢。
喜欢什么呢?喜欢它乱糟糟,却很真实;喜欢它毛燥燥,却很跳脱。
我估计他在写的时候没什么想法,就想写封信,把要说的事情说清楚。颜真卿在写《祭侄稿》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
熊十力致徐复观信札
熊十力活了84岁,算是长寿了。而实际上,他可以活得更久,但就在1968年的春天,他活得不耐烦了。
他的结局,竟也和泰然赴死的颜真卿一样刚烈。
他曾拒绝进食,后因心力衰竭而死。
熊十力
致唐君毅、钱穆、徐复观、胡秋原、张丕介信札局部
熊十力、牟宗三往来信札
熊十力致徐复观信札
熊十力致徐复观、牟宗三、程兆熊信札
熊十力、牟宗三往来信札
熊十力致王世高、徐复观、颂乔信札
熊十力致徐复观信札
熊十力致唐君毅、胡秋原信札
熊十力致陶子钦信札
启功谈弘一法师
王铎书法空间处理的技巧
白蕉:具备了这四项条件,书法就“炉火纯青”
书法艺术之美,是形式美还是内涵美?
拓 片 ——古 人 最 体 面 的 礼 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